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水獸



       古代中國人對“山”和“水”各有特別感情。他們認為山裡住了長生不老的仙人,因此崇拜“山”。他們對“水”也產生敬意,尊為“水神”,因為從水裡找到魚、蝦等他們的食物,而水可供飲用,屬於生活的必需品。但另一方面,他們不滿洪水可淹沒家園和生命,破壞農作物,帶來慘痛災禍。因此,“水”亦貶稱為不受歡迎的“水精”。

        由於靈氣在山,古人喜歡登山。他們也要面對江河大海,所以必須懂得游泳。為了從水中捕取海產,及慎防遇溺,古人模仿魚類的游姿,學會泳術,古時稱“游術”。他們利用“匏”(飄葫蘆)的飄浮力,把它作為浮具,仿如今天的救生圈。古人將這些匏瓜繫在身上,助他們在水中游動;或放置在船中,備作救生工具。

        古人清楚地知道在水中也可找到生活樂趣。隨著“游術”的進步,他們開始設計娛樂性質的水上運動,名為“水嬉”或“水戲”,例如潛水、競渡。其中一種水戲叫“水鞦韆”,便是從搖盪的鞦韆架上,翻筋斗躍進水中,正如現代的高台跳水。另一種稱“弄潮兒”;泳手在杭州錢塘江的漲潮期下水,他們在水中持彩旗揮舞,表示英勇。唐代已出現錢塘弄潮的活動,至南宋最盛。

        中國北方少有湖泊。五代時,北方人喜建私人泳池習泳。宋代政府更修築水池,培訓水軍的泳術。在戰爭中,古代軍隊的善泳者潛泳突擊敵人,或利用水路突破敵人包圍,向外通訊。

        以上的種種娛樂和軍事活動均風險甚高。古人對江河及大海的認識不深,只希望“水神”庇護,不想“水精”發惡,渴求一切安寧。

        最早有關水神的信仰是“四靈”崇拜。“四靈”是麟、鳳、龜、龍。其實牠們離不開魚、兩棲、爬行、鳥和哺乳等五大類生物。古人也有相近的分類法,稱“五蟲”。“鱗蟲”是身上有鱗的魚類,“介蟲”是有甲的爬行類,“羽蟲”是有羽毛的鳥類,“毛蟲”是有毛的哺乳動物,即獸類。人類應屬“毛蟲”,但古人把人類自成一類稱“裸蟲”,表示沒有鱗、甲、羽及獸毛的生物。

        五種“蟲”類各有本身的領袖。“聖人”是“裸蟲”之首,後來皇帝取代了聖人的地位。“毛蟲”之首是虎,因為虎是中國百獸之王,所以牠相等於“四靈”中的“麟”獸。龍的身上有鱗,所以屬“鱗蟲”;牠是鱗蟲之首,因此稱“龍王”。“羽蟲”之首當然是鳳;牠與龍的情況一樣,鳳也稱“鳳王”,至南北朝才寫成“鳳凰”。而“介蟲”之首就是龜了。

        除了人類(“裸蟲”)外, “四靈”實質上是四“蟲”之首,即萬物之首。

        “四靈”後來衍化成“四方神獸”。“麟”是西方白虎,屬金。“鳳”是南方朱雀,屬火。“龍”是東方蒼龍,屬木。“龜”是北方玄武,屬水;“玄武”是龜負蛇的形象。北方象徵黑夜,夜色是玄,即黑色;而龜似武士佩甲。因此,整個組合叫“玄武”,主體是龜。

        根據這些信仰,龜顯然是屬“水”的靈長。龍雖然屬“木”,但牠是“鱗蟲”,可在水中活動。因此,龜和龍均是“水獸”。

        龍王既然是“鱗蟲”之首,古人便認為牠也是海中之王,所以又稱牠為“海龍王”。海中的龍王與天上的龍王不同,牠居於海裡的“水晶宮”。像人間的皇帝一樣,宮中有蝦兵、蟹將和龜丞相,還有龍子、龍女。龍宮有寶,引來不少人鬧海尋寶。龍女多情,走到人間與男子發生愛情。海龍王生有人間皇帝的本性,專橫弄權,性格暴躁,時常興風作浪,令人們對海龍王生畏。

        海龍王是道教文化中的水神,負責行雲製雨。倘若牠不高興或開罪於牠,牠便以水旱災害懲治人間。

        龍是“水獸”之長,古人便把牠作為“鎮水獸”。人們把船造成龍形,仿若海龍行走江河海上,叫水精妖怪不侵,求保航行安全。龍舟競渡是重大水戲,在端午節舉行。這種運動當作海龍疾游,發揮呼風喚雨的作用,替人間驅除惡瘴暑氣。


        古人迷信“水精”動怒才發出洪水,做成水患,嚴重影響民生。西漢末年,官員賈讓曾經提出三個治水的方法。上策是不與水神爭地,人和水神各得其所。若是這樣做法,人們便不住近江河或海岸,即使大水氾濫,居所也不受影響。中策是穿鑿渠道,分散洪水,並利用開導出來的流水灌溉農田。下策則是加固堤壩,阻擋洪水;這是消極的方法,一旦缺堤,靠在堤下的民居便被淹蓋了。

        人們不可能不接觸“水”,所以遠離江河海洋,還是難以實行的。水患頻繁又嚴重,古人不知道怎樣應付,唯有祭祀水神,求庇安寧。在另一方面,尋找其他方法,去鎮服作惡的水精。

        李冰是漢代蜀太守(四川長官),他便設計石犀作為鎮水獸。古人認為犀角能發光,令百獸畏懼;犀的出現,使水精不敢放肆。其實李冰這樣治水的方法是務實的;他表面上投合人們的神靈信仰,骨子裡卻利用石犀作為量度水位的工具。若水位高至犀的肩部,便到了危險水平,洪水隨時氾濫。可惜人們只注重石犀為富有法力的鎮水獸,忽視牠作為測水器的價值。


        犀畢竟是罕見動物。鑑於牛的形狀似犀,古人後來用常見的牛來代替犀。況且牛屬“土”性,“土”能克“水”,鎮水獸便漸漸由犀演變成牛的造型。

        “水精”不過是惡龍;龍屬木。於是自唐代開始,古人根據“金”克“木”的觀念,以銅或鐵鑄成牛形鎮水獸,令屬金的銅牛、鐵牛去克制屬木的龍精。

        中國南北各地的河岸遺址曾發現這些銅牛、鐵牛等文物。牛不像龜和龍,雖不在水中活動,但牠也是水獸,被安置在江畔河岸,為中國人監守水位的安全,守著太平。

        對中國人來說,水是神奇的。它是液體,也可結成固體的冰。它化成雨、雪從天上降下,也可以用江河的姿態從山上流下來,又能透過水井由地下走出來。水無處不在,它是另一個神秘世界。這水世界有水獸;古人想出以水獸對付水精、水怪,作為治水的方法。

        他們找出犀和牛做鎮水獸,克制江、河、湖泊的水患。他們依託龍去維護大海的安全。他們崇拜神龜,希望牠理好北方的“水”。不幸地,這些做法總不能防止水的傷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善於用水,就能利多於弊。我們生活於比水更複雜的世界,應勇敢地面對困難,切切實實地自我尋求解決的方法,自求多福,發奮圖強,不好只靠他人的力量。古人借鎮水獸治水,雖然是歷史事實,但沒有有效成果,只能當作是神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