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籍記載,四、五千年前,中國人已懂得用車。“車”的前身是“橇”;例如雪橇用來盛載東西在雪地滑行,但一般的橇則在泥路上行走。橇原是一塊木板的東西,若被拖行,便與路面磨擦,產生破損。後來在橇底部加上圓木,方便滑動。經過這些實驗,古人逐漸將圓木的中央部份削幼,使兩端變成“輪”狀及中間似“軸”的雛形。最後,把輪和軸分開,與在兩者上面的橇配置一起,正式成為“車”。
車是載物的工具,也可載人。車可以走到很遠的地方,所以車的發明促進商品交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不過,交通的發達引來人與人的廣泛交往,也引發人與人的頻密交戰。
商周時代,中國軍隊善用戰車打仗。戰車由馬拉動,上乘兩戰士;一人駕御車輛,一人持長戈與敵人作戰。
戰車走過的是血路,貨車行過的是商道。中國古代著名的商道無疑地是西北方的“絲綢之路”,將中國與其他亞洲地區,以至歐洲連接起來。在絲路上的樓蘭古城遺址,便發現一個巨大的實心木車輪,直徑超過一百三十厘米。
發展至清代,中國的道路網分成“官馬大路”,即由首都北京作起點,通往各地大城市。其次是“大路”,則由各地區的省城通往各重要城市。第三個網絡便是由“大路”轉往各市鎮的“小路”。官道上設驛站,供傳遞文書的差役休息和更換車、馬等交通工具。
其實最險要的路應該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棧道”。在修棧道時,首先於崖邊鑿孔,建成木支架;然後在支架上鋪板,構成長長的窄路。有時候,會開山鑿出梯級,或於斜坡上鋪木板,方便行走。
棧道始見於蜀地(今四川)。在三國時代,諸葛亮(孔明)發明“木牛流馬”,行走古蜀棧道,搬運米糧。一些學者認為這些人造牛馬其實是獨輪車。輪上置方形車廂,車廂的四下角各有木柱,仿若牛、馬的四足,使獨輪車在路上不易傾倒。“木牛”可能是前拉的車,後推的是“流馬”。由於棧道太窄,不利雙輪車行走,也不宜由牛、馬、騾、驢等動物拉動,諸葛亮於是巧妙地創用人力,去運行獨輪車。
漢代乘人的車子分三類。“軺車”是由一或兩匹馬拉動的;車廂的四面沒有布帘遮蔽,設計輕便,走動較快。將“軺車”的周圍加上布帘,便改裝成“輜車”,又稱“衣車”。根據古代禮法,女子不可拋頭露面,因此她們只可乘輜車,坐在裡面,不可站立。若輜車的車廂增大,可容躺臥休息,讓乘者安靜下來,這類由四匹馬拉動的豪華車輛便稱“安車”;除尊貴婦女外,患病或年老體弱的男女皆可乘坐。
原則上,男子在車廂內不坐乘,而須立乘,表示君子必正立。因此,男子所乘的車沒有布帘來遮蔽視線。這些車子稱“立車”。
車輪愈高,車廂離開地面更高,反映車主的社會地位愈崇高。古時女子出嫁,亦要求登上這些高車。由於車廂的位置較高,便倚靠僕人在車旁安放木几,以便踏高登車。母親面對女兒離家遠嫁,感到將來難於相見,自然感慨萬分。當出嫁的女兒登上車廂,母親便在車下抱住女兒的腳哭泣話別。這感人的“抱足”行為後來轉化成一種風俗,象徵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感情。
早期的車子是由人力牽引的。秦漢時代,專供皇帝、皇后乘用的人力車稱“輦”,亦名“挽車”。到了南北朝,“輦”沒有車輪了。所以不能推動輦,只好將輦抬動。“輦”顯然是“轎”的前身。
“轎”比“車”尊貴,因為中國君主主要乘轎。不過,乘轎的路程不會長,遠程的交通工具還是畜力車。中國南方因馬少牛多,於是流行牛車。雖然牛走得較慢,但乘在牛車上會較為舒適。然而,最長的路程應是“天堂之路”。古人認為只有龍、鶴或鹿拉動的車才可以登天。所以中國人死後,仍須倚靠車子升仙。
古人不需車子走得快,只求乘車安全。今天的我們大多是急性子,望路要暢通,車能快跑。車子開快了,車禍必然增多。一些人還不顧規矩,不近人情,亂開快車,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結果禍及旁人。這“人禍”殺人於無形,比車禍更恐怖和厲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