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風箏



        早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已希望與鳥一樣,能飛在天空。他們設法去變成飛禽,走入空中世界;甚至設計圖騰崇拜的龍和鳳,將帝后美化為這些比禽鳥更有本領的瑞靈。

        古人相信皇帝是龍的傳人,皇后是鳳的族裔。這些在人世間的領導人最終會飛上雲頭,再做龍鳳。平民百姓只希望長出翅膀,傚鳥兒飛天。但人的翅膀是永遠長不出來的,古人便想到依靠可飛的物體登天。

        他們最先以木製造“鳶”,嘗試將木鳶升空。至漢代,將大型的木鳶改以竹製成體積較小的“鵲”。這種“鵲”是用竹作為骨架,並加上薄絹作為鵲身,顯然這是“紙鳶”的雛形。

        後來紙張代替薄絹,正式製成“紙鳶”。至南北朝時,竟傳說紙鳶可以載人飛行。事實上,乘鳶上天只是個夢想。但據記載,古人可以利用紙鳶傳遞訊息,作為軍事用途。


        到了唐代,紙鳶又名“風箏”。顧名思義,風箏是利用風帶動升空和在空中運行,並同時配以竹笛,讓風吹動而產生聲音,像箏的樂聲。

        唐代出現“風箏”的稱謂,表示紙鳶已進一步得到改良,並普遍成為民間的娛樂工具;在清明時節,人們尤喜放風箏。風箏仍以鳶、鵲、鷂、雁、鶴等飛禽作為造型,但已繪上各樣顏色和圖案,務求逼真,甚至繫上燈籠,在夜間升空,仿如星火。

        不過,“風箏”一詞自唐代開始是指兩樣不同的東西。一是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或絹,並繫以長線,這是一種玩具,又稱“紙鳶”、“風鳶”和“風鷂”。二是懸掛在屋檐下的金屬片,當風吹動的時候,便發出聲響,這是一種裝飾,又稱“鐵馬”、“風鈴”和“風鐸”,這類的風箏流行於殿閣和寺院,尤多懸放在寺塔上。

        因此,“紙鳶”是乘風放上天空的玩具,而“風箏”則包括“紙鳶”和“風鈴”。

        古人雖然不能隨風箏升空,做個登天的神仙,但他們卻把“放風箏”視作“放晦氣”,希望不如意的事隨風消逝。所以斷線的風箏也視作吉祥;風箏不再回頭,煩惱便溜走了。

        然而到了明清兩代,“斷線風箏”另有負面意思,被用來形容負情郎。男兒像輕薄的風箏,感情飄移不定。即使牽著他,但他會仿似放了長線的風箏,還是拿不住在身邊的。若風箏在空中互相交纏一起,一只斷了線,便如情郎被人奪去,一去不返了。

        明清風箏的造型漸漸脫離鷹、鵲、雁的限制,種類增多,亦增加了寓意。例如“蝙蝠”風箏表示“引福”。而“蝴蝶”風箏也流行起來,因為它別有意義。

        “胡”是“大”的意思,“蝶”指“薄翼”。“胡”“蝶”合起來是形容具有闊大薄翼的蟲子。因此,古人認為蝴蝶的雙翼是最矚目的,色彩和圖案變化多姿。當蝴蝶飛行時,仿若在空中舞動,令人悅目。

        莊子的“蝶夢”深存哲理。他夢見自己化為蝴蝶,或見蝴蝶變成自己,自由飛行,就像逃離了繁重的工作、苦悶的生活,從爭鬥的仕途解脫出來。因此,夢中見蝶,令人陶醉。

        古人喜以雙飛蝴蝶來形容情侶。可惜多情男女每多不能結合。若他日他們能雙雙化蝶,一起飛舞,將現實的悲情化作虛幻的綺情,尤如蝴蝶由醜陋的毛蟲變成美麗仙子。這是古人藉“化蝶”把人世間的憾事改編成樂事。


        當人們放上蝴蝶風箏,他們會看見紙蝶在天上舞動,而不像飛鳥疾行。他們又會想像自己化為彩蝶,飛離苦難人間,將晦氣消除於空間,把自己逍遙於雲間。

        風箏真的是平民玩具,它可大可小,可平可貴。古時候,成人和小孩均愛放風箏。

        風不生,風箏不起。風長生,風箏高飛。人如風箏,人生起跌不定。若遇良機,做起事來一帆風順。若良機不見,我們不要不擇手段,強求上進,否則只成了一只斷線風箏,一跌不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