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吃



在浙江河姆渡的遺址,發現中國人於七千年前種植的稻米。這不是野生稻,證明中國人在這麼久遠的時候已建立農業社會,種米為糧。

        就是這麼多年,中國人為了這一口糧改轉多個朝代,打殺不知多少生命。他們認識到細小的種子可以變成重要米糧。稻田每年都有收成,而每次收成的產量可以很多,顯然稻米有頑強生命力,它養活中國人至少七千年。

        因此,中國人相信由種子培植出來的食糧是生命之本。所以除稻米外,豆類也是他們的寶貝。吃下穀、豆等尋常物,就得生命延長。

        南方人吃米飯,北方人食麵條。麵食亦是吉祥物,長條的麵好像盤長圖案,同樣具循環不息的活力。中國人只要有麵食,便能活下去。傳說古人彭祖活到八百歲,他長相臉長,“臉長” 諧音“麵長”。為求彭祖高壽,所以人人吃長壽麵。



        穀物依靠陽光生長,太陽才是給予萬物養份之源。所以中國人造餅,幾乎都是圓形的,象徵太陽。吃了圓餅(太陽餅),便吸收陽氣,體力充沛得多了。

        月亮代表“陰”。“陰”“陽”雖然相對,但若二者和合,則健康吉祥。月餅同樣是圓的。中國人吃月餅不單是取陰調陽,而是圓月代表團圓。古人體驗到人生必有缺陷;人如朗月,不論彎月、圓月,每月都如常運行,人生有起落是必然現象。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每年月亮最圓的日子。中秋節吃月餅,盼人月雙圓;又食芋頭,取“遇”諧音,同樣切望與喜歡的人相遇相逢。


        正月十五日是每年月始圓的時候,習俗吃丸子。中國人將糯米磨粉,配以糖、豆沙、肉、菜或蘿蔔絲等餡料製成“湯團”、“湯丸”、“元宵” 等應節食物。不過這丸子不象徵太陽,而貌似天上明月,高照人間;又如同佳節放燈,照出可愛人生。

        臨到年終冬至,陽氣不盛。在這個時候,也吃丸子,但用意不同,這丸子寓意“天圓”,吃下去可活氣補陽。

        中國人愛吃圓的東西原來是為了天上的月亮和太陽。古錢“元寶”的設計是圓的,所以“圓”也象徵財氣。中國人泡茶便利用這個觀念,將圓的橄欖、金橘、棗子放在一起煮茶,稱“元寶茶”。若用茶湯煮蛋,稱 “元寶蛋”。

        江南一帶流行三道茶。首先享用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第二道呈上 “元寶茶”,增加富態;第三道才泡青茶,取長青不老的好兆頭。

        中國人認為“七”的數字包含天下,即東、南、西、北、中、上、下。所以混合七種不同茶葉泡製“七味茶”,也將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期望處處吉祥。

        畢竟到了新年時候,便出現最多姿采的食品。一家人在除夕聚在一起吃 “年飯”,一方面向人表示有餘糧,另一方面則希望去舊迎新糧。

        當除夕過渡至新年,即時間交接到晚上子時,稱“交子”。於是設計半月形、帶綑邊花式的應景食品,就叫“餃子”。除夕新年吃餃子,新景新運一齊來。南方人還把餃子炸成金黃色,俗稱“年角”,顯然又增多一分寶氣。

        除耕種外,養蠶繅絲是另一重要作息。蠶愈多,絲愈盛。於是中國人把麵粉酥炸成長卷狀,貌若臥蠶,雅稱“春卷”,吃下豐衣足食。

        中國人還認為白蘿蔔是最符合春節的食物。北方人在立春日啃蘿蔔,俗稱“吃春餅”;而南方人以麵粉裹肉、菜等餡料,造成薄餅或糕點。在新年吃這些“蘿蔔糕”,便迎春接福,喜事常來。當然,還有一種專稱 “年糕” 的甜品,它明確表達年年高升的希望。

        吃糕點不一定在新年。秋天菊花最盛,在九月九日重陽吃蓮餡的菊花糕,配飲菊花酒,意取菊花長壽,固本培元。

        此外,“方” 代表 “地方”,蘊含大地靈氣。於是方形的豆腐亦表吉祥。而佛道信眾喜嘗豆腐,令人感到吃了豆腐,可助通達神靈。豆腐的可愛白色,更被形容為 “明月”、“白玉”、“瓊液”,使人不得不去吃了。

        南方人祈求觀音送子,便以生菜奉神,求生財生命;他們尤好生菜配粥。

        俗叫 “金針菜” 的萱草,又稱 “忘憂草” “宜男”。若要得子繼後,婦女特別佩帶 “忘憂草”,甚至吃 “金針菜”,希望一索得男。

        為保壽元,中國人還有 “人吃人” 的方法。他們的觀念是人生只遇一次死劫。因此燒製人形餅,把自己化身為餅,吃下便把惡運消除。又造貌似人頭的麵粉 “饅頭”,將饅頭祭天,保祐生活平安。

        中國是美食天下,但有幾多天下之人能嘗眾多美食。自古以來,眾多中國人未享用過他們創製的美酒佳餚、珍饈百味,只能清茶淡飯,食餅充飢。中國人時常互攻互鬥,導致民不聊生。曹植可以七步成詩,指出豆箕相煎,骨肉相殘,令老百姓難得溫飽。我們不如好好利用古人的理念,把尋常食物寄附陰陽,賴日月保祐,多吃一點當中的白飯、白麵、白丸子、白蘿蔔糕、白糖糕、白餃子和白豆腐,好好享受這民間 “七和菜”,或許知足常樂到白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