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桃



     “桃”原產於中國北方,它被傳播至中國以外,經歷過一段漫長旅程。先在公元前二世紀,沿絲綢之路傳至波斯(今伊朗、伊拉克一帶),然後輾轉進入希臘、羅馬。直至公元九世紀,其他歐洲地方已多植桃樹,但延至十五世紀才引種入英國。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桃”亦隨新移民來到新大陸;到了十九世紀,改良了品種的桃樹廣植美國。

        中國桃樹在公元一世紀南傳至印度,並於當地流行起來,桃子成為名貴水果。印度人俗稱桃子為“支那果”,即“中國果”的意思。


        中國人是桃的主人,桃便像它的主人一樣,已很早走入世界每一角落。“桃”字由“木”“兆”組成。十億稱“兆”,顯然“桃”在字義上解作數量驚人的樹木。桃樹早已出現先秦時代的記載;古人於路旁廣植桃樹,桃子也廣受歡迎,甚至成為祭祀仙人的供品。

        中國人和桃產生非常濃厚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可反映到中國人與桃的密切關係。

        桃木可保安全。古人傳說鬼門關前站立“神荼”“郁壘”兩神仙,負責制鬼壓邪。在他們所處的地方植有巨大桃樹。這樹集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精華,它的枝木具深厚的陽性力量,可利用來打擊陰邪。根據這信仰,古人便把桃木雕成人形,象徵門神;亦會在桃木板上繪畫兩仙,或書寫“神荼”“郁壘”兩名字於板上。這些桃板稱“桃符”,掛在家門,以驅鬼鎮邪。到了宋代,漸多在桃板上書寫吉祥語句,並年年更換,作用是祝歲歲吉祥。至明代,才改在紙上寫“春聯”,又稱“揮春 ”。

        其實桃木堅硬,但又有彈性,最宜作為棍棒的材料。因此關係,古人以桃木造成掃帚的柄,目的是在喪禮中拿來掃除惡鬼,好讓死者平安上路。又以桃木造弓;在祭祀的供台上放置桃弓,象徵射走邪靈。無疑地,在中國人心目中,桃木相等於他們的守護神。

        桃子可保長壽。道教神仙西王母居於昆侖山,擁有長生之藥。她的花園滿植桃樹,而這些桃樹需時三千年結果。因此,吃下這些“蟠桃”或稱“仙桃”,能長生不老。相傳西王母曾於農曆七月七日與漢武帝會面,她給武帝吃下四顆仙桃。另外她在每年三月三日舉行壽宴,以仙桃招待眾仙。

        至宋代,城市經濟發達,社會各階層雅好玩樂,況且理學興起,講求人倫孝道,衍生成奉老尊親,使到祝壽風氣盛行。在頻密的祝壽活動中,人們便可沉醉於表面的昇平,借機享受歌舞宴飲。因此,寓意長壽的桃子從此成為賀壽禮品,改稱“壽桃”。

        吃桃可保健康。古人相信人世間處處有鬼。為防鬼患,又不能時刻攜帶桃木來辟邪,於是古人多吃桃子,增加自己抗陰的陽氣;也用桃樹的葉和莖煮湯,吃桃湯延命。但人世間不是常常有新鮮桃子的,民間便以麵粉製成桃形飽點,吃過“壽飽”等於吃過壽桃了。事實上,桃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例如,桃仁(核)能治不少病痛。以桃花浸酒,飲下此酒可助美容。而以酒混和搗碎的桃葉,可用來敷瘡。


        桃花可補容顏。古人認為桃花豔麗,他們每每以桃花形容女子,去美化女子的儀容。例如,粉紅色的臉叫“桃腮”;胭脂別稱“桃花粉”;淡抹胭脂於兩頰的化妝取名“桃花妝”。

        桃花又可補愛情。晉代有一個美麗的神仙故事;兩男子登山見到桃樹,並吃下桃子,隨後巧遇兩美貌女子,於是邀請回家用膳。膳後,眾仙女手持桃子前來祝賀,促成兩對仙凡姻緣。這可喜的男女愛情被美化為“桃花運”。

        可惜桃花不一定帶來美好人生。桃樹生長三年便產生果實,結果很快。但桃花出現十多天,便凋謝了,花期很短。所以古人以“桃花命”形容那些女子有多苦多難的人生。

        香甜的桃子助人長壽,但無奈地美麗的桃花是短命的。然而,古人還是深愛桃花。他們想像到沿溪上行,忽然來到桃花林,仿若遠離俗世凡囂,走進一個無憂無慮的境外世界,這便是令人嚮往的“桃花源”了。

        對中國人來說,桃子是天下第一果,它是全民皆可享受到的佳果。加上民間信仰的支持,這果果然是吉果,帶給中國人對幸福追求的希望。

        桃花不是天下第一花,但它是全民皆可欣賞到的嬌花。不過,桃花畢竟是時花,只在春天吐豔;春去花殘,春來花盛。人可比桃花,做事或會一時失色,但只要本身總是良材,再提起勁來,所幹的事業必會生色。桃花依舊生春,才華依然生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