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戰國時代已懂得踢足球。他們將這運動稱為“蹴鞠”;“蹴”是腳踢的意思,“鞠”即皮球。到漢代,曾出現教導蹴鞠的書籍,可見足球在當時已受歡迎了。
根據記載,漢代蹴鞠是一項非常劇烈的運動。兩隊對陣,每隊有六人。相對的兩邊各有六個球門,由一隊員看守。其餘隊員可以衝撞前進,把皮球踢進對方球門。除隊員外,球場上還有正副裁判兩人,負責執法,以示公正。不過,真正的比賽規則至今仍是不清楚的。
況且鞠是圓的,屬於“陽”性;賽場是長方形的,則屬“陰”。這樣比賽將陰陽相配一起;隊員互相交踢圓球,仿若交接帶來陽氣的球,補充體力,增加火氣,正符合漢代崇尚陰陽五行的思想。
不過,漢代還有一種不受場地限制的踢球法,這不是兩陣對賽,而是配上音樂的蹴鞠舞。表演者賣弄技巧,做出各種踢球的花式,娛樂觀眾。
自商周以來,中國軍隊以步兵為主,配以戰車攻敵。到了漢代,逐漸調升騎兵的數量,對付北方的匈奴等遊牧民族,但仍然以步兵作為主力,所以透過蹴鞠賽去提高士兵奔跑的速度和耐力,增加他們的作戰能力。發展至南北朝,遊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原,騎兵交鋒頻密,於是中國軍隊的主力轉為騎兵。因此,用來鍛鍊步兵的蹴鞠運動便過時了,不得不將“蹴鞠”改成“擊鞠”來練兵。“擊鞠”是打馬球,兩邊各有一球門。隊員在馬上持棍擊球,目標是把球打入對方球門。“擊鞠”也一直流行至唐代,成為訓練騎兵的最佳方法。所以漢代推行的蹴鞠賽隨練兵方法的改變而沒落了。
唐朝一統天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於是追求玩樂,蹴鞠便再度流行起來。唐以前的鞠是由八塊同樣大小的三角形皮片縫合而成的,內填毛髮。但至唐代,鞠由實心皮球改良成充氣的空心皮球。充氣球較輕及富有彈性,所以容易踢出高球。
唐人將漢代的低球門增高至十米。這高球門以竹竿構成,上面敷網,但球門洞只有直徑一米,並不容易把球射過洞。除此以外,唐人也改變了漢代蹴鞠賽的玩法。
唐代蹴鞠賽不同於漢代由兩隊直接交鋒,而是間接對陣。球場只有單球門,設在場中央,兩隊隔著球門比賽,以射過球洞往對方的次數多少作勝負。這種賽事無疑地減少了體力勞動,沒有肢體碰撞,也適宜婦女參賽。
至宋代,單球門蹴鞠演化成表演藝術,尤其作為朝廷娛賓的節目。宋代的鞠也叫“毬”,以十二塊皮片合成,使球體更成圓形。這種單球門比賽別稱“築球”,同樣是兩隊對陣,每隊有十二至十六人,當中一人是隊長,稱“球頭”。在比賽時,先由隊長開球,然後隊員順序傳球,踢回給隊長,最後由他射門。若射不中球洞而皮球落地,則判輸一球。
唐宋時代的另一種蹴鞠法稱“白打”。這不是射球門的比賽,而是比試控球技巧;男女及兒童皆會參與,可以一人獨踢,二人或多人互踢,輪流表演。像踢毽子一樣,要求球不落地,以花式愈多及難度愈高者取勝。
宋代是蹴鞠最流行的時代。當時已有專書討論“築球”和“白打”,並有蹴鞠藝人結成行業組織,稱“圓社”,類似現今的足球協會,可見當時蹴鞠盛況。
足球源於中國,中國人把這球兒舞動了二千多年,最後球兒還是停下來。皮球在地面上可以不動,但在空中是不可能不動的。做事就像踢球;無論事情是如何複雜和困難,我們不可能無休止地把它當皮球般傳來傳去。這做法不是悅目的花式表演,而是無補於事,不切實際。我們不如多動腦筋,不要氣餒,爭取將懸空未決的事情做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