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蟲



       中國人與昆蟲的感情是複雜的。一些蟲類對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有裨益。例如,蠶吐絲,絲可編織成衣。蜂採蜜,蜜能製糖,成為身體養份。

        此外,蟲亦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蜜蜂採花,寓意身心甜蜜;蝴蝶戀花,表現愛情浪漫;蜻蜓飛行,象徵生活自在。蟬可再生,因此葬玉雕成蟬形,寄望死者有重生的機會。中國人叫一種長腿的小蜘蛛為“蟢子”,所以見到蟢子,美稱“見喜”,喜事將臨。


        在龐大的昆蟲世界裡面,中國人竟然對蟋蟀情有獨鍾。蟋蟀好鳴;遠在漢朝時候,中國人感到蟋蟀的叫聲仿似紡織聲音,於是尊稱蟋蟀為“促織”,認為牠有靈氣協助紡織工藝。

        古人又覺得唧唧之聲在動聽之餘,還有催眠作用。遊子在他鄉聽到唧聲,雖撩起相思之苦,但亦遣離愁,令人早點安睡。雄性蟋蟀還有好鬥的性格。唐人利用這特點提倡鬥蟀玩意,成為博戲,流傳千多年。

        實際上,蟋蟀是害蟲,樣子難看,不過中國人對牠別有感情。由於蟋蟀能助人興工,感懷,去愁,利睡,玩樂,中國人便喜與牠化敵為友。

        益蟲始終太少了,害蟲比比皆是。古人把害蟲稱為毒物。他們認為蟲中最毒者是蜈蚣、蠍子、蜘蛛;若連同蛇、蟾或蜥蝪,便統稱“五毒”。

        中國人相信天下間毒物最猖獗的時候是農曆五月。“五”是天地相交的數字;天數是陽數,有五個,即一、三、五、七、九;地數是陰數,也有五個,即二、四、六、八、十。天數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的總和是三十;天地數相加等於五十五,即“五五”。因此,中國人認為農曆五月五日是全年裡面陰陽變化最劇的日子。

        這端午節日有助接觸神靈,但也適逢毒物發毒最多亦最厲害,體質較弱的兒童最易受毒。為應付毒物,中國人便以毒攻毒,給小孩穿戴繡有“五毒”的背心、肚兜和帽子。同樣地,成年人飲雄黃酒,以毒解毒。

        中國人利用這陽氣旺盛的機會,進行各式辟毒去邪,驅鬼除妖等活動。在室內貼上“五毒”圖像的“五毒符”,亦有選擇繪上雄雞的“神鷄符”,指望雞把害蟲吃光。當天吃糉子,以葉裹黏米,取意包合陰陽,生化萬物,表示萬物能生生不息,無懼害蟲破壞。當天賽龍舟,拍打鑼鼓,激起水花,目的是喚起祥龍、降下甘霖,消除暑氣,減少蟲害。

        “五毒”確然厲害。不過,自古以來,中國人受苦最深的要算是蝗禍了。蝗蟲鋪天蓋地,無情地吞噬中國人辛苦得來的農作物。蝗禍無可逃避,亦無良策應付。於是古人不得不找出“蟲王”治蝗。相傳“蟲王”是一位劉姓將軍,但亦出現一種嘴尖帶翼的異人形象。北方和江南一帶建有“蟲王廟”,希望借神力量,去鎮蝗護農。

        聰明的中國人怎會不知害蟲滿天下,蚊、蠅、蟑螂、蛀蟲、蠹、虱、蚤等無處不在。害蟲能爬、能走、能跑、能跳、能游、能飛,無孔不入;牠們體積甚小,但遺害甚大。中國人也叫老虎為“大蟲”,可見他們真的見蟲生畏。


        蟲生蟲滅,蟲去又蟲來。從來害人之蟲去之不盡,唯有喝口苦茶,清潔人寰,淨化人心,使蟲不成禍,就容易捉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