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表現男歡女愛。葉襯花,帶出郎才女貌。花與草走在一起,卻引來傷感,因為花凋謝了,便跌在地上,草只接觸到沒有生氣的花。
中國人認為“草”有“基層”的意思。於是把平民百姓叫做“草民”。
“草創”指開始建立;“草約”和“草案”是未確定的文件,“草稿”是最初寫下的文章;“草田”是未墾種的荒田。
“草”也有“多而不精”的意思,所以出現“草率”、“草莽”等詞語,形容不細緻、粗魯和冒失。
中國古代有民間舉辦的“草市”。這市集源於廟會。廟會是寺廟舉行的祈福活動。古時候,這活動大致分為三部份。一是在廟內向神靈拜祭。二是在廟的戲樓前面看戲,這戲是演給神靈觀賞的,但信眾可走來一同享受這免費娛樂。三是在廟外面的空地進行歌舞,例如舞龍、舞獅和雜技表演,象徵與神靈交往;但另一方面,則變成市集,讓信眾在那裡可購買拜神用品和符物;商販們亦趁機兜售日用百貨。總言之,信眾在廟會購得的任何東西,都象徵帶福回家。
廟會變成宗教、娛樂和商業的活動。由於寺廟的號召,引來眾多信眾參與廟會,導致廟會產生市集的功能。而前來的信眾絕多是“草民”,因此這類市集又稱“草市”。古人可利用寺廟的凝聚力,在偏僻地區開創草市,讓附近民眾通過草市,購得生活用品,以至獲得社交和娛樂的機會,最終達至宗教的作用,把福氣和歡樂帶進民間。
“草”對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馬、牛、羊的養料,促進了農業。草長成草原,養起了畜牧業,令少數民族生存起來。
少數民族喜歡的顏色是白色,因為馬、羊等動物的乳汁是白色的。他們也愛藍色,因為藍天有助草的生長。少數民族雖不崇尚草的綠色,但他們依賴草原生存,草才是他們真正的財產。
少數民族有草原,中原漢族植樹林。草原養馬,樹林出茶,於是以茶換馬成為中華民族彼此間的一個古老貿易。
草的體質小而柔軟,但當東風吹來,它可以向西擺;若面臨西風,它便趨向東。所以草無懼疾風,古人便比喻忠貞不屈的賢臣為“勁草”。
草不是沒有氣味的,但在眾多草中能發出香氣,便是草中之王。因此,古代賢君被形容為“香草”。
實際上,草有很多品種。根據道家學說,草蘊含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元素,因而可呈現青、赤、黃、白、黑等“五色”,帶有酸、苦、甘、辛、鹹等“五味”。而草質可分寒、熱、溫、涼、平等“五性”,能裨益肝、心、脾、肺、腎等“五臟”。因此,中國人將“草”製成“草藥”,醫治百病。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草類植物達五百多種,當中的毒草也有治病的功能。“草”無疑地是帶給中國人長生的寶物。
然而,在明代晚期傳入中國的煙草則是有害無益的。據說煙草是葡萄牙人從歐洲經海路帶來中國,也可能由中國商販直接從菲律賓進口。初時,煙草名叫“相思草”,被視為一種草藥,中國人相信吸煙可袪寒去病。
清代流行鼻煙。鼻煙有提神,兼通鼻塞的作用,況且不須燃點,只將鼻煙吸入鼻中,享用方便。於是吸鼻煙成為清代社會的時尚。但煙草危害健康,這是不爭事實。況且花費大量金錢買煙,損害民生。煙草後來被唾罵成“臭草”。“臭草”禍國殃民,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中國書法藝術出現“草書”。草書初時是草稿書的意思,後來這快速寫成的書體發展成可供依循的寫字方法。在草書中,筆劃飛動流暢,字體簡化,雖草草寫成,但作品如龍飛鳳舞,趣味盎然。
中國陶瓷的裝飾有“捲草紋”。這紋飾最先源自樹木紋,即一棵樹幹長有多條斜枝。後來斜枝線紋轉趨抽象,變成捲彎的S紋。古人改稱這S紋為“捲雲紋”。捲雲紋一方面演化成“如意紋”,亦可變成橫放的
紋,這就是“捲草紋”了。在紋飾上,捲草紋不是單獨畫上的,而是多個紋連續起來,表現連綿不絕的芳草。天上現祥雲,地下出芳草。古人認為兩者外形相同,含意一樣,均表達生生不息,物物無窮。
孟郊曾寫下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草已經是小的,一寸之草更渺小。春天有三個月,表示綿長。“三春暉”就是寓意偉大的母愛。古人指出如寸草的細小心意怎能報答仿若溫情春日的母恩,子女們是不可以草草對待慈母的。
含羞草警醒世人要有“知恥”的修養,才能與人相處。茂草告訴世人要有“知足”的本領,才可逆境生存。我們做起事來,或由於某些原因,可能草草了事。但在任何情形下,我們千萬不要做草菅人命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