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代,“冰”是一種器物名稱,指箭筒的蓋子。若說“飲冰”,便有兩個意思;一是飲冰水,二是借用箭筒蓋作為飲具。
冬天時候,人們追求溫暖,怎會去飲冰。冰水是用來降溫消熱的,夏天才會大派用場。自古以來,冰其實有三個主要用途。一是以冰來冷凍食物;一方面為了防蟲防腐,另一方面製造冷麵、冷湯團和其他冷食,增加更多美味食品。二是以冰來冷凍酒,防止高溫奪去酒的原來味道。當然在炎夏暑天,飲用冰水或冷飲梅酒等酒漿會令人身心舒暢;而以冰調製其他冷飲,則增加更多可口飲料。三是以冰來冷凍屍體;因喪禮進行需時,古人在死者遺體下置放冰盤降溫,防止屍體腐爛。
因此,古人愛冰,冰對日常生活產生一定影響。
稱為“冰”的箭筒蓋實際上是與冰沒有關係的,除非拿它作杯子來盛飲冰水。古人特別設計了銅製的大口盤盛冰,稱“冰鑒”,作為冰酒器。至宋代,更講究用銀器盛冰。
他們首先在農曆十二月走到陰氣凝聚、寒氣最盛的深山狹谷,鑿取冰塊。這些冰在非常低溫下結成,它們是最厚實和不易溶化的。
古人然後將在遠處採集的冰塊移至地下窖室,稱“凌”或“凌陰”。
“凌”設有地底排水道,方便把溶冰的水流出外面河澗。這些冰窖約建在地下二十尺,盡量保存寒氣。不過,即使它是最陰蔽的地方,冰仍是會溶化的。因此,古人早有預算,在數月後取出的冰塊只有原來四分之一的藏量,即消釋了四分之三。根據記載,可找到清代北京城的冰窖有十四處,共藏十六萬塊冰,每塊約一立方尺。這些冰塊主要供皇室留待夏天使用。民間則應有其他藏冰,可能數量更多,作為買賣。
採冰、運冰、藏冰皆虛耗大量人力和資源,只有皇帝才有能力應付得了。在農曆二月,朝廷特別舉行“啟冰”儀式,打開皇家冰窖之門,開始拿用所藏的冰塊,並藉此祭祀寒天之神“司寒”。在冰窖祭台上放置桃木製的弓,以及鋒利的棘矢,寓意“逃凶”和“擊邪”;還向神靈供奉黑公羊和黑黍。“司寒”是北方神,黑色代表北方,因此祭品尚黑。
自三月開始,皇帝便向大臣、貴族“頒冰”,即賞賜冰塊。此外,還進行“薦冰”儀式,把冰塊獻給先人,作為祀祖祭品。
啟冰、頒冰、薦冰皆表現君主的特權和至尊禮法。因此關係,冰原是不值錢的自然產品,任何人都能在冬天拿取,但過了冬天,它竟然升格為老百姓捉摸不到的稀世之寶。在唐代以前,只有統治者、皇室、高官才有資格用冰。
到了隋唐,這種上流社會的冰文化出現變化。長安和洛陽的商人自行採冰和藏冰;至夏天,他們賣冰求利。發展至宋代,民營的“冰店”愈加普遍及愈有規模,冰不再只是皇帝的賞賜物,它最終走入民間。明清兩代,皇帝賜冰的記錄愈來愈少。顯然冰塊已轉化成流行的商品,不像從前那般珍貴。
“冰人”是媒人的別稱,這是來自一個傳說。相傳站在冰上的人與冰下的人談話。冰上屬“陽”,冰下是“陰”。冰上人和冰下人對話,即“陽”與“陰”相會。若在二人之間的冰層溶解,“陽”與“陰”便相合,表示男女成婚。站在冰上的人因從中撮合陰陽,促成一段姻緣,他於是成為做好事的作媒者。
冰也有美麗的一面。古代婦女追求冰膚雪肌,因此她們喜歡塗“白粉”於臉上,盼能皮膚嫩滑,膚色潤白,做個美人。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人指出結三尺厚度的冰,不可以一天做成的。正如學問一樣,還是經多年苦學,累積而成。在中國傳統的木門窗上,雕刻有不規則的交錯斜線,它們是“冰裂紋”,用來提示勤於學業,實現考取功名的宏望。
冰人帶喜,冰膚悅目,冰飲可口,冰食知味,這些都與冰有密切關係。自然的水在苦寒下結成冰,但堅硬的冰塊卻忌於暖和天氣而消釋。人與人之間的真摰感情仿若寒冰,多是在患難中產生的。可惜這深厚的情誼每每因耽於安逸生活而淡化。
冰封的情和冰冷的心是要不得的。“火熱”和“冰冷”雖然相對,但中國人認為二者能相互配合。我們既需要火熱的情和火紅的心,也望求做到情如冰厚,心如冰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