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把吃用的果實稱“水果”,南方人則喜歡叫水果為“生果”,因為這些果實通常是生吃的,未經煮用便吃下了。但在傳統信仰上,一些“生果”是與“生育”有密切的關係。它們是棗、栗、荔枝、龍眼、石榴、葡萄和椰子。
棗和栗也叫“棗子”和“栗子”。這些常用的名稱顯然與子息拉上關係。“棗子”表示“早生子”,“栗子”與“立子”諧音。
中國是棗和栗的故鄉。古藉記載棗子早於三千年前已作為祭神供物。在中國多個地方的西漢墓葬,曾發現棗子,證明這果實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
據中國北方的婚俗,新娘入門便投擲棗子;新婚夫婦一起吃棗子、棗糕及棗餅,藉此及早生子。而在中國南方,則喝飲紅棗茶,同樣蘊含求子的願望。
其實棗子本身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亦方便携帶,古代軍隊便以棗子為行軍乾糧。除寒冷的東北地區和西藏外,幾乎全國各地皆找到棗子。
栗子的歷史更早。在陝西西安半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便發現六千年前的栗子。《詩經》一書結集不少周代詩歌,其中便指出年輕女子為表愛意,以栗子投向心愛男兒;被擊中的愛郎就贈予佩玉,相約成婚。
栗樹可在任何環境生長,它的適應能力比棗樹更強。但栗樹的生長較慢,五至八年才結果,不過它能活上百多年。因此,以一代的時間培植栗子,幾代子孫便坐享其成。
戰國時代,秦國發生飢荒,秦王曾將御花園的棗子栗子分發給飢民。燕國也廣植棗樹和栗樹,以備軍糧。由於栗子較棗子更流行,自秦漢開始,各地廣設栗園。至遼代,佛寺也參與種栗,作為大宗收成的農作物。
顯然,棗子和栗子的產量豐富,成為古人最常吃的果實。人們不分社會地位的尊卑,皆可享用棗栗,皆認為棗栗的養份可助他們成功得子。
另一對本土生產的“生果”來自古稱“嶺南”的中國南方,它們是荔枝和龍眼。西漢初期,荔枝已是嶺南貢品,獻給漢朝皇帝。由於荔枝須生長在高溫潮濕的地方,中國北方沒法種植荔枝。唐代楊貴妃好吃荔枝,差役便須日以繼夜,快馬將荔枝送往首都長安,途中亡掉不少馬兒。
荔枝與栗子一樣,也與“立子”諧音。它亦與“俐”音近;古人習慣以白蔥、蓮藕和荔枝一起送給親友的兒子,祝願他們“聰明伶俐”。
龍眼也是中國南方特產。顧名思義,它的形狀似龍的眼睛。但它也叫做“荔枝奴”,因為荔枝肉厚,香味濃郁,而龍眼肉薄,香味不及荔枝。出現荔枝的地方往往亦見龍眼,所以荔枝龍眼可算是同生兄弟。龍眼別名“桂圓”,它與荔枝併合起來,即是“立貴子”;若加上棗子,便成為“早生貴子”了。
石榴、葡萄和椰子是從外國引進入來的“生果”。石榴源於中亞的伊朗和阿富汗。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它被傳入當時的西域(今新彊)。而葡萄的故鄉更遠在地中海沿岸;它由西亞經絲綢之路引進至西域。直至張騫出使西域時,他把石榴和葡萄一併帶回中國內地。
石榴的果房多籽,正好是“多子”的象徵。自南北朝開始;人們已把石榴作為結婚禮品,祝願一對新人百子千孫。石榴、桃和佛手並稱“三多”,即多子、多壽和多福。佛手的“佛”與“福”諧音。桃樹在古代神話裡面需時數千年結果,所以桃表示高壽。這“三多”正是中國人的傳統願望。
除寓意多子外,石榴的“石”與“世”諧音;“世”是“世代”的意思。若石榴被畫成半開的形狀,便形容為“子開萬代”或“留開百子”。
其實西漢以前,中國南北各地曾生長野生葡萄,或稱“山葡萄”。歐洲種屬的葡萄則在西漢時候傳入中國。這種外來的葡萄汁多、味甜、營養高,遠勝“山葡萄”,並能釀出美酒。因此,它迅速地成為全國各階層都喜愛的佳果。至唐代,葡萄更是流行紋飾,至今還遺留不少唐代的葡萄紋銅鏡。
明清的玉雕和木刻等工藝出現“松鼠葡萄”的圖案。鼠是十二生肖之一,屬於十二地支的“子”。這種紋飾即代表“子”。“松鼠”的“松”是“送”諧音。因此,“松鼠”解作“送子”。加上葡萄紋,便寓意“多多得子”了。
椰子是熱帶果實,源於太平洋島嶼,也是在西漢初期,引進至中國南方的海南島。椰樹是“寶樹”,因為椰殼和椰油均是有用的東西。椰果的肉汁爽甜,裨益身體。椰樹的果實俗稱“椰子”,可解作“爺子”,即“老爺之子”、“丈夫之子”或“家長之子”。在古代婚俗中,椰子是不可缺少的禮品,祈望老爺可得子孫繼後。
古人不得不得子。若一生無子,老無所依,是老年的憂患。求子是孝道,得子才能養老。因此,古人男女皆愛“生果”,求“生果”助生子;生子才生福生壽,皆大歡喜,生子萬事足矣﹗
今人雖非不得不生子,但一些人也一生求子。一旦得子,便望子成龍。只有龍才可生龍,這是自然道理。父母本身要做出做人做事的好榜樣,給子女學習,子女才可以成材,變成人中龍。否則子不立品,不成君子,反變逆子,生子終成憾事。
今天的我們不一定要吃“生果”求子,但一生能求得“善果”,才有美滿人生。善果由己生,惡果也由己種。良果和毒果都是生果;我們不妨淺嘗一杯葡萄美酒,去想想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