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舞


       萬物是有情感的;人類是萬物之靈,更須要表達情感,尤其在勞動中,人與人接觸,便需要互相溝通。最早的溝通方法是用說話將自己表達出來;若不可全面用語言交代的話,便把情感化成歌詞,唱詠起來;最後,就是盡情發放,手舞足蹈,舞出感情。因此,“唱”和“舞”是最先合在一起的。至樂器發明後,音樂伴著舞姿,更暢快地抒發感情。所以中國人的舞蹈實質上包含“唱”和“樂”。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已繪有集體舞蹈的圖像,可見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已跳舞了。

        古人起舞,原為慶祝狩獵有成、戰爭勝利和農業豐收等勞動所獲得的成果,既可自娛,又能娛人。此外,他們的科學常識落後,不懂為何會產生風、雷、雨、電等自然現象,總感到天和地高深莫測。他們於是崇拜大自然,相信在這神秘領域裡面存在鬼怪、神靈以及祖先的靈魂,他們為保平安,便透過拜祭和舞蹈,獻媚神靈,尊祖敬宗。

        當然,舞蹈也是一種娛樂,可促成男女喜悅,互相愛慕;對古時求偶,實在給予很大幫助。

        中國是以農立國。水是植物的生命;若雨水短缺,對農作物來說,是最致命的。古人希望風調雨順,但往往事與願違。他們認為雨水是天神操控的,而神聖的龍也能替他們呼風喚雨。所以古人經常祭天拜龍,祈求施雨。

        秦代以前曾出現多個求雨的方法,當中包括“暴”,即將人曝曬於烈日,望天神憐憫,然後降雨。在商代,曾進行“焚”的方法,便是先向天禱告,然後將人曝曬,若還沒有雨水,就焚燒人身,甚至自焚,以火燒掉生命,感動上天下雨。

        “暴”和“焚”均是殘酷的方法。後來將“焚人”淡化為“焚山”,即焚燒草木。目的是燒出“青煙”,希望煙氣上天,將人間的旱情上達天神。

        不過,古人還是喜用舞蹈來祈雨。“巫”與“無”相通。舞者是“無”,舞者的動作是“舞”。透過巫師的舞蹈,將天旱告知天神,令天神醒覺,速降甘霖。

        中國人早於新石器時代已塑造龍的形象,並一直以來把龍奉為人類的保護神。古代常見的自然災害是乾旱,古人便求龍施法,去翻雲覆雨,恩澤大地。早於商代,已見舞龍求雨的例子;自漢代開始,更成為流行風俗。至唐代,出現“燭龍”或“火龍”;在舞動時,龍口吐出火焰,龍身上點起燭火,造成熱氣騰騰,生氣勃勃。

        另一種與“火龍”相近的舞式是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草龍”;其龍身由草和藤製造。在日間,觀眾向舞動的“草龍”潑水;在夜間,則在龍身上插滿香火,造成火光閃爍;一方面表現龍的威力,另一方面引飛蟲追逐香火。當舞動“草龍”至水塘,便突然將龍身浸入水中,把眾蟲淹沒。因此,“草龍”舞蹈起著祈雨及驅蟲兩大作用。

        無疑地,彩繪布龍是各地最常採用的。以竹篾造成一節節的龍身,沒有燭火和香火。舞者各持一節走動,將蜿蜒的長條形龍體翻滾起來。有時候兩龍一起起舞,當中一舞者高舉珠球,引動龍首揚起像沖天,或俯衝如入海,仿若將行雲施雨的本領發揮起來。

        古代另一種流行舞蹈是獅舞,不過這舞蹈與祈雨無關。獅子並非中國本土的動物,牠來自西亞和南亞。印度梵文稱獅子為 simha,中國人原先叫獅子做“師子”,實際是這梵文的音譯。

        唐朝時候,生活在中國的胡人(外國人)思鄉情切。他們認為獅子出自他們的故鄉,於是戴上獅首面具,仿傚獅子的動作,發明獅舞,將懷念故鄉之情演繹出來。


        中國人也崇拜獅子,因為牠不同於龍,牠是現實世界中最雄偉的動物。因此,古人以為牠的威力可辟鬼鎮邪。所以在魏晉時代,獅子又名“辟邪”。傳說自東漢末年印度佛教傳入後,獅舞已出現中國。由舞者扮演獅子,作為鎮邪的標誌。至唐代,獅舞在皇宮、軍隊,以及民間皆深受歡迎。從此以後,這種模仿獅子的舞蹈幾乎成為節日和慶典的必然活動;一方面表演娛賓,另一方面討取吉利。

        除龍舞外,古代最大型的舞蹈是“字舞”。唐代是中國舞蹈發展的高峰期,“字舞”盛行於皇宮。當時演出者往往超過百人,他們以舞步組成隊形,排出一個字,並以不同顏色的舞衣來配合字形。每唱不同的歌,便變換隊形,擺成另一字。如此可變動出多個字形,順逐組成吉祥語句,例如“君主萬歲”、 “天下太平”。這樣的演出形式後來流入民間;在祭典中,也進行“字舞”,如祭祀孔子,就舞出“大哉孔子”四字。

        雖然明清在舞蹈成就上不及唐宋,但“字舞”的發展卻更具規模。當時的舞者手持舞燈,以燈光拼合成字。清代的北京皇宮曾動員三千人,在黑夜中表演“字舞”,排出“太平萬歲”。


        至於小型的舞蹈,古人則崇尚劍舞。這種舞蹈是由劍術衍生出來的,可由一人演出,或二人對劍表演。劍舞始見於西漢,漢代墓磚上便刻有劍舞的場面。唐代的劍舞常伴與鼓樂,襯托出雄壯的氣勢。

        劍舞不一定是軍人擅長的,文人也愛好舞劍,視為一種抒發感情的方法。例如唐代詩人一方面醉心飲酒,啟發思潮;另一方面拔劍起舞,發洩愁緒。宋元時代,劍不再是舞蹈的工具,況且元代的蒙古人不喜用劍,於是不好劍舞。明清的情況則改變了;當時戲曲盛行,劍舞終於登上舞台,成為娛樂觀眾的表演藝術。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在中國人的舞蹈場面,可以欣賞到歌唱、音樂、雜技、武術、雕塑、服飾等藝術姿采。古人的舞蹈別有用心,就是以舞步去接觸天神,以舞姿去討好靈物,求保祐家庭幸福,國家太平。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尋求各種方法,去改善生活,舞蹈竟然是其中的一個方法。到了今天,我們還繼續舞龍,只不過將“草龍”改叫“火龍”;我們仍經常舞獅;我們舞出更多字形以至圖案;我們也樂於劍舞。總言之,“焚人”、“焚山”等不要得方法已成歷史。只要是合乎法理和道德,不少傳統的方法仍是要得的。

        我們不應盲目去破舊立新,舞照跳吧!真的希望能舞出真正的“萬歲太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