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無疑地是用來搖動生風的,尤其在炎熱天氣下,以自製的涼風來減少暑氣。這些扇一般是短柄的。但古代還有一種長柄的中國扇,它沒有引風取涼的實際用途,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儀仗扇。
儀仗扇的起源與“門”有很密切關係。“門”字分左右兩扇。一扇門稱“戶”,門是由兩戶組成的。早期的扇取單扇門式,即長柄不在扇面的中軸,扇面也非左右對稱,而是呈長方形,偏於一側。
“門”寓意廣開視聽,皇帝和大臣最先使用單扇門式的儀仗扇,比如開了的門,他們會納賢受諫,作為德政的象徵。
儀仗扇由侍從和僕人手持,因此又叫“掌扇”。它的用料是依主人的身份來決定的。最高貴的以雉尾製造;雉尾即雄性野雉的尾部羽毛。天子、諸侯和高級官員才可使用雉尾扇,地位次等的儀仗扇則是絲織的。自唐代開始,孔雀羽毛取代雉尾,於是改稱“鳳尾扇”。
總言之,皇室和達官貴人在工作地方、居所以至出行都有僕人手持儀仗扇,來宣示他們的尊貴形象。到了清代,儀仗扇普及民間;在結婚和喪葬儀式中,也使用儀仗扇,以提升主人家的地位。
至於實用扇方面,古人利用鳥的羽毛或樹葉製成原始的扇,目的在遮擋太陽,所以扇又名“障日”。後來直接以扇來遮臉,於是在漢代扇子也別稱“便面”、
“障面”或“屏面”。
初期的實用扇以羽毛、竹或葦編成,形狀如單扇門。因此,古人持羽扇就像執著鳥的一隻翅膀。但自漢代開始,以絲織料製造的扇子愈來愈普遍,而形狀由單扇門式趨向圓形,稱“團扇”、“紈扇”;扇柄放在扇面中央,扇面成左右對稱,形狀像寓意團圓的圓月,所以又稱“合歡扇”。
至唐代,從日本和朝鮮傳入“折扇”,又稱
“摺扇”、“撒扇”和“折疊扇”。這類扇子可以疊起,在使用時才打開,非常方便。由於所有扇骨集疊在扇的頭部,所以又叫“聚頭扇”。
團扇只有單一扇骨,但折扇的扇骨一般有七或九枝,亦會多至四十枝,沒有嚴格標準,當中以竹料為多。宋朝時候,折扇是朝鮮送給中國的貢品,日本折扇則在當時成為奇特商品。自明代開始,中國人自製折扇,折扇才廣泛地流行起來。
團扇的絲扇面是白色的。早至魏晉南北朝,中國人便以書法和繪畫美化扇面。到了唐代,也於扇面上織出花鳥和吉祥文字。至明代,折扇較團扇流行,文人和藝術家均喜在這些扇上題字寫畫,使折扇成為明清以來的重要藝術品。
中國人利用扇來產生涼風。風動蟲生,因此,“風”字包含“蟲”。其實這解說並不清晰,最明確的意思應是空氣流動便成風。“風”的象形字表現出在兩壁間流動的氣體。“風”與“氣”的象形字相似,而兩者的意義一致。實際上,“風”與“鳳”音近;古人認為鳳鳥起飛時產生的聲音就是“風”聲。因此,他們搖動起扇子的時候,便想到“引風”變成“引鳳”;他們享受涼風,仿似聽到鳳鳴,給他們帶來暢快和喜悅。
炎夏去了,人們便不需要扇子。“秋扇見捐”表示扇子在秋天被遺棄了。其實這態度是不正確的。若不好好珍惜扇子,到了明年夏天,恐怕便沒有扇子可用了。忘本是不應該的。
我們不該煽動他人去做不該做的事,但適時扇風,點發起他人的愛心、熱心和恆心,那是該做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