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虎



        虎是中國本土最兇猛的動物。中國人認為虎的形象最可怕;牠既吃人,又噬鬼。

        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兩位門神叫“神荼”和“郁壘”。他們被畫成執虎武士,虎是兩神的助手,協助驅鬼鎮邪。因此,兇惡的虎也曾美化為守護中國人的神獸。

        在商代銅器,便出現人頭從虎口伸出來的設計。雖然這造型可畏,但表示虎腹生子,由虎所生的人必然是威武如虎。這種對虎的崇拜尤其流行於漢代以前的巴蜀國(今四川一帶)。巴蜀與毗鄰的楚國為敵;楚人崇拜鳳,因此他們的工藝品常以鳳鳥鬥虎為裝飾題材。

        至秦漢時代,中國成為統一國家,“四靈崇拜”隨而發展成全國流行的信仰。“四靈”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蛇騎龜的形象)。漢人奉“四靈”為四方守護神;在漢墓中,墓石、墓磚,以至棺槨皆刻上四靈圖像。所以“虎”在漢人心目中依然是地位崇高的吉祥動物。漢代以後的陵墓,改以陶塑怪物作為鎮墓獸,它們的造型似虎,表示能有猛虎噬鬼的力量。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太陽從東方升起,到南方已是烈日當中,因此東、南兩方皆陽氣旺盛,生機活現;當太陽移至西方,便是陽伏陰出,表示生命衰落;最後到了北方,陰氣盡現,化成黑夜,象徵死亡。這陰陽變化無疑地代表命生、命活、命衰、命亡的四個過程。西方的白虎寓意“命衰”,所以中國人當見到不喜歡的東西,便怨道“遇白虎,行衰運,不吉祥”。

        依這傳統觀念,白虎守著的位置是由“命衰”轉向“命亡”的西方,中國人比喻這是死亡之門,俗稱“鬼門關”。因此,虎守鬼門關,令鬼不敢出關害人,人也因畏虎而卻步於關前,不敢入鬼門。虎將人鬼分隔,做成人鬼殊途,牠執行這工作其實利人害鬼,功德無量。


        中國人於是相信生如猛虎,便鬼邪不侵。父母給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又以布製成虎形玩具,給小孩耍樂,希望他們帶著虎頭虎氣,容易快高長大。

        每年陽氣最旺的日子是五月五日“端午節”,亦因此緣故,刺激起毒物出來活動。為防妖邪毒害,中國人利用艾草辟毒。艾草俗稱“艾葉”,帶有芳香氣味,中國人把它作為藥物,甚至製成糕點,釀成美酒,希望吃下解毒。艾草的形狀似虎爪,所以別稱“艾虎”。中國人把艾虎插在頭上或門上,望辟除陰毒。

        其實早在新年時候,中國人已在門上貼虎圖,在牆上掛虎畫,為的是鎮宅;在身上配玉虎,穿虎紋衣,為的是去邪。

        據中國民間傳說,貓是虎的舅,虎是貓的甥。兩者體形當然相差甚大,但虎原來不懂獵食,幾乎餓死,由貓將跳、撲、捉等本領教授給虎。虎學會這些求生功夫後,一下子便山中無敵,成為獸中之王。虎漸漸覺得貓是弱者,便設法暗算牠。虎後來找到機會尾隨貓而行,貓其實已察覺虎不懷好意。當虎從後撲來,貓立即跳爬樹上,虎在樹下不得要領。貓於是指斥虎,早料牠會忘恩負義,所以沒有教牠怎樣爬樹,讓貓和樹上動物可逃過虎爪。貓為避過虎蹤,不得不離開山林,走入人家屋裡捕鼠。

        這故事說明貓不弱於虎,也不如說貓虎原是一家,貓即是虎。因此,在傳統民居屋頂,中國人把虎頭紋印在疊瓦前頭的“瓦當”,借虎威壓邪。又在屋脊上安置陶塑的瓦貓,這不是裝飾,而是利用貓勢去治鬼,趕走屋煞凶靈。


        明代皇室好養動物,當中對貓的寵愛尤深,目的是取靈貓的生氣,盼明室更多龍子龍孫,國祚悠長。

        戰國時代,魏國大臣龐蔥護送魏太子到趙國做人質。在起行前,龐蔥向魏王說出“三人成虎”的故事。若一個人說市上有虎,他問魏王是否相信,魏王答不信。若兩人指出有虎,魏王便說會懷疑這消息了。若三人說市上有虎,魏王則稱會相信這是真話。龐蔥指出都城裡怎會有虎,但經過三個人相傳,便化成事實。他希望魏王要明察實情,方能治國。可惜忠言逆耳,龐蔥一去,便有人說他很多壞話,魏王從此不信任龐蔥了。

        “三人成虎”是造謠者的技倆。造謠者當然是可怕的壞人。但聽信謠言的人亦可怕,因為他們都會因此做出傷害人的事。

        萬物皆畏虎。相傳人若有怨憤,死後轉作厲鬼,能問罪仇人。另一說法是人可化成虎,讓自己擁有虎的威力,就能夠向惡人報仇。自古以來,中國人談虎色變,但他們又說過“苛政猛於虎”。苛政是人為的;顯然與虎比較,缺德的統治者、領導人更加可怕。

        虎害之慘不及人禍之痛,所以我們真的要小心做事,坦誠待人,做個有良心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