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馬桶



       中國人煮食很多東西,目的在延生保命;一生追求長生,重視如何過活。他們從中意識到每天生活裡面,除了吃外,還要去方便,即吃下了食物,亦須排出穢物。出入有道,方是養生之道。

        古時候,廁所稱“圊”、“溷”,所以便溺之器叫“圊器”、“溷器”。因為它們用作潔淨,於是又稱“淨器”、“清器”。不管稱謂如何,便溺之器雅稱“褻器”,俗呼“便桶”。它們一般是木製,以鐵或銅箍成圓桶形,貧窮人家的便桶則箍以竹篾,品質較次。

        至於“溲器”,則是受溺之器,專盛小便。自漢代開始,溲器雅稱“虎子”,因為器形仿如張開大口的虎。漢人認為神山上出現像麒麟的瑞獸,牠能驅除魔怪,成為萬獸之王。每當瑞獸小便時,老虎便蹲伏地上,抬頭張口,讓瑞獸的尿液倒進口中。因此,漢人將溲器造成虎形;表示在便溺時,也享有尊崇的地位。另一傳說是漢朝將軍李廣獵得猛虎,後來他命工匠以銅鑄造虎形溲器,表示擁有強可制虎的威力。

        漢代以後流行瓷製“虎子”。在浙江三國時代的墓葬便出土這類器物。早期的瓷虎子有四足。到了晉代,虎子的形狀漸不寫實,口部朝天,身圓底平。由於四足不全,近似壺狀,便俗稱“尿壺”。尿壺多用於夜間,又稱“夜壺”。男性用的夜壺有較小的圓口,女性用的則較大。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李虎。為了避諱,唐人將“虎子”改稱“獸子”。總言之,虎子是一種溲器的款式。


        木製便桶還是最流行的。若人坐於桶上便溺,猶如騎馬,所以慣稱便桶為 “馬桶”。受“虎子”名字的影響,馬桶也叫“馬子”。

        漢朝皇帝的虎子是玉造的。後來各朝君主對馬桶皆十分講究,有些鑲瑪瑙寶玉。據說明代權臣嚴嵩所用的馬桶是金銀鑄成的。清朝帝后用的是銀或錫製馬桶,將桶形改作盆形,外加木架仿如坐凳。慈禧的馬桶則以檀香木雕成,並把香木末蓋在排泄物上,減少異味。

        馬桶承糞,“糞”俗稱“屎”。“矢”與“屎”音近,因此“糞”“矢”相通。由於“矢”另解作武器的“箭”,用來攻敵,於是糞溺被認為有克制不祥的作用,仿似有的放矢,糞堆可使邪靈生畏。

        古人將糞堆雅稱“灰堆”。自南朝以來,江南一帶有“打灰堆”的新年風俗,俗叫“捶糞”,即是將串成的銅錢綑在竹竿或木棍上,到田中捶打糞堆,邊打邊呼“如願”兩字,祈求豐衣足食。

        不雅的馬桶又可變成風雅之物。在全新的馬桶,放進棗子、栗子、花生、筷子、桂圓,表示“早生貴子”、“兒子快高長大”的願望。此外,還會把食物、衣物等裝放於漆上大紅彩的馬桶,求取千擔水、萬擔糧、兒孫滿堂。

        無疑地,中國人表現出超然智慧。他們化腐朽為神奇,把厭惡的東西變成可取用品。馬桶原本盛裝異味的便溺,卻改裝成女子嫁妝,放上錦衣果實,滿載吉祥,就這樣去祝福一對才子佳人。


        中國老百姓太窮了,不得不將穢物化成吉物,好像人人有吉,事事呈祥,讓每人都有偷生下去的希望。

        中國女子太無奈了,竟然將她們的馬桶變作“如意桶”、“子孫桶”。對接受這美麗的迷信,她們無助。對盲從這封建的婚姻,她們無悔。對建立這家庭的幸福,她們無憾。

        眾多的中國男子應該無言愧對半邊天。千百年來,這一半的中國人只等待寡情的男兒們向她們說一聲“感謝”!

中國蟲



       中國人與昆蟲的感情是複雜的。一些蟲類對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有裨益。例如,蠶吐絲,絲可編織成衣。蜂採蜜,蜜能製糖,成為身體養份。

        此外,蟲亦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蜜蜂採花,寓意身心甜蜜;蝴蝶戀花,表現愛情浪漫;蜻蜓飛行,象徵生活自在。蟬可再生,因此葬玉雕成蟬形,寄望死者有重生的機會。中國人叫一種長腿的小蜘蛛為“蟢子”,所以見到蟢子,美稱“見喜”,喜事將臨。


        在龐大的昆蟲世界裡面,中國人竟然對蟋蟀情有獨鍾。蟋蟀好鳴;遠在漢朝時候,中國人感到蟋蟀的叫聲仿似紡織聲音,於是尊稱蟋蟀為“促織”,認為牠有靈氣協助紡織工藝。

        古人又覺得唧唧之聲在動聽之餘,還有催眠作用。遊子在他鄉聽到唧聲,雖撩起相思之苦,但亦遣離愁,令人早點安睡。雄性蟋蟀還有好鬥的性格。唐人利用這特點提倡鬥蟀玩意,成為博戲,流傳千多年。

        實際上,蟋蟀是害蟲,樣子難看,不過中國人對牠別有感情。由於蟋蟀能助人興工,感懷,去愁,利睡,玩樂,中國人便喜與牠化敵為友。

        益蟲始終太少了,害蟲比比皆是。古人把害蟲稱為毒物。他們認為蟲中最毒者是蜈蚣、蠍子、蜘蛛;若連同蛇、蟾或蜥蝪,便統稱“五毒”。

        中國人相信天下間毒物最猖獗的時候是農曆五月。“五”是天地相交的數字;天數是陽數,有五個,即一、三、五、七、九;地數是陰數,也有五個,即二、四、六、八、十。天數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的總和是三十;天地數相加等於五十五,即“五五”。因此,中國人認為農曆五月五日是全年裡面陰陽變化最劇的日子。

        這端午節日有助接觸神靈,但也適逢毒物發毒最多亦最厲害,體質較弱的兒童最易受毒。為應付毒物,中國人便以毒攻毒,給小孩穿戴繡有“五毒”的背心、肚兜和帽子。同樣地,成年人飲雄黃酒,以毒解毒。

        中國人利用這陽氣旺盛的機會,進行各式辟毒去邪,驅鬼除妖等活動。在室內貼上“五毒”圖像的“五毒符”,亦有選擇繪上雄雞的“神鷄符”,指望雞把害蟲吃光。當天吃糉子,以葉裹黏米,取意包合陰陽,生化萬物,表示萬物能生生不息,無懼害蟲破壞。當天賽龍舟,拍打鑼鼓,激起水花,目的是喚起祥龍、降下甘霖,消除暑氣,減少蟲害。

        “五毒”確然厲害。不過,自古以來,中國人受苦最深的要算是蝗禍了。蝗蟲鋪天蓋地,無情地吞噬中國人辛苦得來的農作物。蝗禍無可逃避,亦無良策應付。於是古人不得不找出“蟲王”治蝗。相傳“蟲王”是一位劉姓將軍,但亦出現一種嘴尖帶翼的異人形象。北方和江南一帶建有“蟲王廟”,希望借神力量,去鎮蝗護農。

        聰明的中國人怎會不知害蟲滿天下,蚊、蠅、蟑螂、蛀蟲、蠹、虱、蚤等無處不在。害蟲能爬、能走、能跑、能跳、能游、能飛,無孔不入;牠們體積甚小,但遺害甚大。中國人也叫老虎為“大蟲”,可見他們真的見蟲生畏。


        蟲生蟲滅,蟲去又蟲來。從來害人之蟲去之不盡,唯有喝口苦茶,清潔人寰,淨化人心,使蟲不成禍,就容易捉蟲了。

中國虎



        虎是中國本土最兇猛的動物。中國人認為虎的形象最可怕;牠既吃人,又噬鬼。

        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兩位門神叫“神荼”和“郁壘”。他們被畫成執虎武士,虎是兩神的助手,協助驅鬼鎮邪。因此,兇惡的虎也曾美化為守護中國人的神獸。

        在商代銅器,便出現人頭從虎口伸出來的設計。雖然這造型可畏,但表示虎腹生子,由虎所生的人必然是威武如虎。這種對虎的崇拜尤其流行於漢代以前的巴蜀國(今四川一帶)。巴蜀與毗鄰的楚國為敵;楚人崇拜鳳,因此他們的工藝品常以鳳鳥鬥虎為裝飾題材。

        至秦漢時代,中國成為統一國家,“四靈崇拜”隨而發展成全國流行的信仰。“四靈”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蛇騎龜的形象)。漢人奉“四靈”為四方守護神;在漢墓中,墓石、墓磚,以至棺槨皆刻上四靈圖像。所以“虎”在漢人心目中依然是地位崇高的吉祥動物。漢代以後的陵墓,改以陶塑怪物作為鎮墓獸,它們的造型似虎,表示能有猛虎噬鬼的力量。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太陽從東方升起,到南方已是烈日當中,因此東、南兩方皆陽氣旺盛,生機活現;當太陽移至西方,便是陽伏陰出,表示生命衰落;最後到了北方,陰氣盡現,化成黑夜,象徵死亡。這陰陽變化無疑地代表命生、命活、命衰、命亡的四個過程。西方的白虎寓意“命衰”,所以中國人當見到不喜歡的東西,便怨道“遇白虎,行衰運,不吉祥”。

        依這傳統觀念,白虎守著的位置是由“命衰”轉向“命亡”的西方,中國人比喻這是死亡之門,俗稱“鬼門關”。因此,虎守鬼門關,令鬼不敢出關害人,人也因畏虎而卻步於關前,不敢入鬼門。虎將人鬼分隔,做成人鬼殊途,牠執行這工作其實利人害鬼,功德無量。


        中國人於是相信生如猛虎,便鬼邪不侵。父母給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又以布製成虎形玩具,給小孩耍樂,希望他們帶著虎頭虎氣,容易快高長大。

        每年陽氣最旺的日子是五月五日“端午節”,亦因此緣故,刺激起毒物出來活動。為防妖邪毒害,中國人利用艾草辟毒。艾草俗稱“艾葉”,帶有芳香氣味,中國人把它作為藥物,甚至製成糕點,釀成美酒,希望吃下解毒。艾草的形狀似虎爪,所以別稱“艾虎”。中國人把艾虎插在頭上或門上,望辟除陰毒。

        其實早在新年時候,中國人已在門上貼虎圖,在牆上掛虎畫,為的是鎮宅;在身上配玉虎,穿虎紋衣,為的是去邪。

        據中國民間傳說,貓是虎的舅,虎是貓的甥。兩者體形當然相差甚大,但虎原來不懂獵食,幾乎餓死,由貓將跳、撲、捉等本領教授給虎。虎學會這些求生功夫後,一下子便山中無敵,成為獸中之王。虎漸漸覺得貓是弱者,便設法暗算牠。虎後來找到機會尾隨貓而行,貓其實已察覺虎不懷好意。當虎從後撲來,貓立即跳爬樹上,虎在樹下不得要領。貓於是指斥虎,早料牠會忘恩負義,所以沒有教牠怎樣爬樹,讓貓和樹上動物可逃過虎爪。貓為避過虎蹤,不得不離開山林,走入人家屋裡捕鼠。

        這故事說明貓不弱於虎,也不如說貓虎原是一家,貓即是虎。因此,在傳統民居屋頂,中國人把虎頭紋印在疊瓦前頭的“瓦當”,借虎威壓邪。又在屋脊上安置陶塑的瓦貓,這不是裝飾,而是利用貓勢去治鬼,趕走屋煞凶靈。


        明代皇室好養動物,當中對貓的寵愛尤深,目的是取靈貓的生氣,盼明室更多龍子龍孫,國祚悠長。

        戰國時代,魏國大臣龐蔥護送魏太子到趙國做人質。在起行前,龐蔥向魏王說出“三人成虎”的故事。若一個人說市上有虎,他問魏王是否相信,魏王答不信。若兩人指出有虎,魏王便說會懷疑這消息了。若三人說市上有虎,魏王則稱會相信這是真話。龐蔥指出都城裡怎會有虎,但經過三個人相傳,便化成事實。他希望魏王要明察實情,方能治國。可惜忠言逆耳,龐蔥一去,便有人說他很多壞話,魏王從此不信任龐蔥了。

        “三人成虎”是造謠者的技倆。造謠者當然是可怕的壞人。但聽信謠言的人亦可怕,因為他們都會因此做出傷害人的事。

        萬物皆畏虎。相傳人若有怨憤,死後轉作厲鬼,能問罪仇人。另一說法是人可化成虎,讓自己擁有虎的威力,就能夠向惡人報仇。自古以來,中國人談虎色變,但他們又說過“苛政猛於虎”。苛政是人為的;顯然與虎比較,缺德的統治者、領導人更加可怕。

        虎害之慘不及人禍之痛,所以我們真的要小心做事,坦誠待人,做個有良心的人。

中國鞋



       古時候,中國人認為腳是不應該外露的。腳不可以受損,傷了的腳難於走路,便難於出外謀生,所以必須把腳保護起來。古人在洗澡和上床睡覺時候才赤腳,於是他們覺得女性的腳像性器官一樣,屬於女性身體的私隱部位,也必須掩蔽起來。亦因此關係,古代男兒偏多喜歡女性的足部,甚至變態地玩弄纏足後的畸形小腳,因為對他們來說,腳也是一種婦女性徵。

       
        穿襪著鞋是保護和遮蓋雙腳的最佳方法。早期時候,屬於低下層的工匠和農夫只有能力買草編鞋,上層階級則穿絲織鞋。這種貴價鞋稱“履”,而粗製的鞋叫“屨”。

        早至春秋時代的婚俗,男家送贈女家的禮品已十分講究,但當中竟包括粗製的“屨”,這不是給新娘實用的,而是讓她在婚禮中穿上送贈的“屨”,指望夫婦和諧。“屨”音“句”,它不能清楚地表達和諧的意思。於是到了漢代,中國人別造一字與“諧”同音,這就是“鞋”字。此後,“鞋”逐漸代替了“履”、“屨”等名稱。

        若沒有這傳統婚俗,鞋只用來保護腳部,也不會成為男家的迎親禮品,或是女家陪嫁物,而轉化有吉祥作用。在江南一些地區,將新娘的鞋套入新郎鞋內,表示“諧而又諧”,也象徵新人交合,早生小孩。“鞋”與“孩”、“諧”都是同一諧音。

        至晉代,新郎改贈精美的絲履給新娘。“絲”與“思”諧音,進一步表明夫婦須互相思戀,才達至和諧。

        發展至唐代,鞋不只是迎娶新娘的禮物,也是男女戀愛的定情信物,因為唐代女子會將自己的鞋送給情郎。

     

        總言之,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鞋”深具意義。不管是男鞋或女鞋,它寓意愛情順利,夫妻和諧。中國人有趣地利用各種諧音,製造更多吉祥。例如,以桐油塗在新郎和新娘的鞋上,一方面有防濕作用,另一方面取意“同”(桐)諧,使人把鞋穿“牢”,不易脫鞋。“牢”與“老”諧音,因此整體的意念就是“同諧到老”,夫妻恩愛到白頭。

        此外,在婚俗中,也特別以鞋作為禮品,送贈給新郎的舅或新娘的兄弟 (也俗呼“舅)。“舅”與“久”諧音,便是希望得到這禮品的感應,新婚夫婦會享有長久的生活和諧。

        鞋是用來踩在地上的。“踩”與“財”諧音,所以新娘不穿娘家鞋出嫁,她不想把娘家的財氣拿走。

        鞋是這麼重要,因此古人相信在夢中見到鞋履,會是吉祥之兆。但若見脫鞋或丟鞋,便迷信有分離之苦。

        漢族人穿靴的習慣是由少數民族影響的。少數民族是遊牧人,擅長騎射,因此他們善用騎兵打仗,每每戰勝不善騎術的漢族軍隊。為了騎馬,漢族人被迫脫下草鞋、布鞋,向少數民族學習,改穿著皮製長靴。

        顯然,皮靴耐用,方便騎馬。因為皮革價值高,穿著皮靴者都是富戶及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因此,除將士外,達官貴人皆以穿靴為時尚。其實“靴”與“鞋”音近,同樣寓意和諧。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則喜歡穿一種舒適的木製鞋子,稱“屧”,習慣叫“屐”。屐的底部有突出部份,稱“齒”;一般有前齒和後齒,方便行走於泥地和山路。若要登上山坡,所穿的屐是前齒短、後齒長;下山時,則反過來用上前齒長、後齒短的屐。這些設計有助登山人士的身體平衡。

        至於踏在泥濘地上的屐,前後齒均高低一致,利用屐齒抓牢鬆軟泥土,不易滑倒。然而,屐的設計是沒有標準的,當中也有平底屐。初時,婦女的屐是圓頭,男子穿的是方頭,後來便沒有這些規定了。

        中國南方流行“打小人”的風俗。仇人、惡人和厭惡的人通稱“小人”,將“小人”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用鞋底不斷地把紙拍打。鞋原是象徵和諧的吉物,如今把它作為攻擊利器,目的是鎮壓小人。當小人一去,便得到和諧。

        不過,“鞋”的廣東音接近“唉”;“唉”是憂傷的感歎語。因此,廣東人反過來對“鞋”產生禁忌。他們不想在新年買鞋,或給朋友送鞋,免帶來不歡禍事。而廣東人所提“擦鞋”一詞,表面是給人擦亮鞋子,實質是指對人諂媚奉承,含有貶意。

        貧苦的中國人為保護雙腳,不得不穿鞋;穿了鞋,才能走動,外出賺錢討活。鞋既然寓意和諧,所以老百姓相信“和氣生財”。他們不想見破鞋,那表示破壞和諧。

        唉!人生其實不可以事事和諧,但我們亦不可以只求個人利益,不顧他人,一味追求自私自利的人生。人是需要和平共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