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煮食很多東西,目的在延生保命;一生追求長生,重視如何過活。他們從中意識到每天生活裡面,除了吃外,還要去方便,即吃下了食物,亦須排出穢物。出入有道,方是養生之道。
古時候,廁所稱“圊”、“溷”,所以便溺之器叫“圊器”、“溷器”。因為它們用作潔淨,於是又稱“淨器”、“清器”。不管稱謂如何,便溺之器雅稱“褻器”,俗呼“便桶”。它們一般是木製,以鐵或銅箍成圓桶形,貧窮人家的便桶則箍以竹篾,品質較次。
至於“溲器”,則是受溺之器,專盛小便。自漢代開始,溲器雅稱“虎子”,因為器形仿如張開大口的虎。漢人認為神山上出現像麒麟的瑞獸,牠能驅除魔怪,成為萬獸之王。每當瑞獸小便時,老虎便蹲伏地上,抬頭張口,讓瑞獸的尿液倒進口中。因此,漢人將溲器造成虎形;表示在便溺時,也享有尊崇的地位。另一傳說是漢朝將軍李廣獵得猛虎,後來他命工匠以銅鑄造虎形溲器,表示擁有強可制虎的威力。
漢代以後流行瓷製“虎子”。在浙江三國時代的墓葬便出土這類器物。早期的瓷虎子有四足。到了晉代,虎子的形狀漸不寫實,口部朝天,身圓底平。由於四足不全,近似壺狀,便俗稱“尿壺”。尿壺多用於夜間,又稱“夜壺”。男性用的夜壺有較小的圓口,女性用的則較大。
木製便桶還是最流行的。若人坐於桶上便溺,猶如騎馬,所以慣稱便桶為
“馬桶”。受“虎子”名字的影響,馬桶也叫“馬子”。
漢朝皇帝的虎子是玉造的。後來各朝君主對馬桶皆十分講究,有些鑲瑪瑙寶玉。據說明代權臣嚴嵩所用的馬桶是金銀鑄成的。清朝帝后用的是銀或錫製馬桶,將桶形改作盆形,外加木架仿如坐凳。慈禧的馬桶則以檀香木雕成,並把香木末蓋在排泄物上,減少異味。
馬桶承糞,“糞”俗稱“屎”。“矢”與“屎”音近,因此“糞”“矢”相通。由於“矢”另解作武器的“箭”,用來攻敵,於是糞溺被認為有克制不祥的作用,仿似有的放矢,糞堆可使邪靈生畏。
古人將糞堆雅稱“灰堆”。自南朝以來,江南一帶有“打灰堆”的新年風俗,俗叫“捶糞”,即是將串成的銅錢綑在竹竿或木棍上,到田中捶打糞堆,邊打邊呼“如願”兩字,祈求豐衣足食。
不雅的馬桶又可變成風雅之物。在全新的馬桶,放進棗子、栗子、花生、筷子、桂圓,表示“早生貴子”、“兒子快高長大”的願望。此外,還會把食物、衣物等裝放於漆上大紅彩的馬桶,求取千擔水、萬擔糧、兒孫滿堂。
中國老百姓太窮了,不得不將穢物化成吉物,好像人人有吉,事事呈祥,讓每人都有偷生下去的希望。
中國女子太無奈了,竟然將她們的馬桶變作“如意桶”、“子孫桶”。對接受這美麗的迷信,她們無助。對盲從這封建的婚姻,她們無悔。對建立這家庭的幸福,她們無憾。
眾多的中國男子應該無言愧對半邊天。千百年來,這一半的中國人只等待寡情的男兒們向她們說一聲“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