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隨處見葫蘆,但它的起源難於稽考。對於這問題,至今已出現多個說法。若歸納各種說法,可得出一個共同點,就是遠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栽種這植物。至於葫蘆起源於何地,目前在亞洲的印度和泰國、非洲的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亞、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都找到葫蘆的史前遺存。一些學者以為葫蘆能隨水漂流,導致它流佈於世界各地。不過,這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葫蘆並非靠海濱繁殖。
中國最早的葫蘆是發現於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七千年。從這遺址還發掘出大量稻米種籽,證明中國人當時已務農為生。遺址裏亦出現木建築及陶器等文物,反映當時農民聚居,已建立一個社會文化。根據這重要發現,葫蘆雖然不一定起源於中國,但它確實是中國文化搖籃裏的一顆果實,陪伴中國人走了七千年。
葫蘆能浮於水面。古人為保安全,便身繫多個大型葫蘆,可助跨越溪澗,以及河中泅泳。以河姆渡遺址所屬的長江流域為例,這地區的雨水密,湖泊廣,河流多,當時的原始居民便須在水上交通往還。這種生活上的需要,促使葫蘆先植於中國南方。
顯然地,葫蘆是富有價值的植物。它的嫩葉是食用的蔬菜。它的果實可小如雞蛋,以至大如水桶,能重達一公斤。新鮮的葫蘆果皮是綠色的,果肉是白色。不過果肉的味道有苦亦有甜。
葫蘆的果實老化了變成硬殼,可以用作容器,所以葫蘆亦叫“壺蘆”。壺是酒具,蘆是飲器,合起來就是裝載酒水的器具。
葫蘆的果殼是圓狀的,所以別名“匏”。匏瓜就是一種大型葫蘆。
葫蘆在水裏有浮力,能漂流水上,因此又稱“瓢”。將匏瓜對半破開,便化作兩件容器,成為兩件舀子,可以拿來舀取湯、水等流質東西。這樣的舀子俗稱“水瓢”。
古時流行“合巹酒”的婚俗。戰國時代的楚國遺址曾出土漆製的雙聯杯,即兩杯各有耳柄,但杯身連接一起,在連接處有小孔,讓兩杯內的酒可互相流通。新郎新娘各執一杯耳,同時提起雙聯杯,一齊共飲杯內酒,表示二人同心。這婚禮用的雙聯杯別稱“合巹”,是兩巹合一的意思。簡單的“合巹”則由匏造成。將匏分開兩半,成為兩件巹。在婚禮中,以紅線連繫兩巹,象徵新郎新娘二人合而為一。此外,匏帶苦味及酒味呈甘,意指夫婦應甘苦與共。這是“合巹酒”的另一做法。至宋代,“合巹”演變成兩隻杯子,也以紅線相繫,這樣便是“交杯酒”了。
古代製作樂器的天然材料有土、木、 石、竹,還包括匏。可見匏也是樂器的一種。
在信仰方面,道教徒認為葫蘆最宜裝載丹藥,因為它能聚“氣”。道教“八仙”中的李鐵拐卻以葫蘆裝載邪氣,為人間袪邪,受人景仰。葫蘆就是他的法器,亦成為他的個人標誌。中醫師亦同意葫蘆聚“氣”的特質,他們利用葫蘆封蓋藥物,以確保療效。於是“懸壺濟世”成為中醫師的象徵。其實葫蘆本身也是藥物,能助消腫及醫治黃疸病。
葫蘆化身為藥瓶,它因此受重視為吉祥物。屋前屋後栽種葫蘆,或家裡掛上葫蘆,便可保家宅安寧,身體健康。
葫蘆於是被神化了。它能長出長籐,表示“壽命綿長”。它生長茂盛,結果眾多,寓意“百子千孫”。它像袋子一樣,能裝載多種東西。“袋”諧音“代”,多個葫蘆聯成一起便相等於“萬代”。若將這些形態和特質聯合起來,葫蘆便代表了“富貴萬代”。
古人將笏、磐、鼓、葫蘆和花籃共畫在一起,稱為 “五瑞”。總言之,葫蘆在古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中均是不可缺的東西。
葫蘆既是吉祥物,又是鎮邪物。即使沒有這信仰觀念,它也受尊崇為藝術物品。古代文人欣賞葫蘆的體態,因為這些體態是可以人為造成的。若想取得長形葫蘆,在長出果實時,讓它負上石塊,便可拉長了所結的果。這種人為方法刻意規範葫蘆的形狀,令果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圓可扁,可直可彎,甚至葫蘆的腰亦可寬可幼,做成畸形生長。看來不少畸形東西竟是文人所愛。
北京流行一種小吃,叫“冰糖葫蘆”。它與葫蘆沒有關係。做法是將山楂、海棠、山藥等小型水果洗淨之後,以竹籤連成一串,然後在外面加上糖漿。這小吃甘脆可口。
古代的葫蘆是水上的救生圈、平民的食糧、治病的藥瓶、喜宴的酒壺、鎮邪的靈物、奏樂的工具、以及文人的玩物。它的外表婀娜多姿,內裡滿載乾坤。它恍如可敬的美人,兼有漂亮外貌和豐富內涵。
可惜今天的葫蘆已貶值了。我們很少把它當作食物、藥物、器物、飾物和玩物。葫蘆的特質和體態自古以來都沒有改變,只不過到了今天,它變成過時的寶物。其實在我們的身旁,還有不少值得愛惜的人物,不幸地,他們踫到像葫蘆的遭遇,被忽視或淡忘了。當他們離去後,我們唯有追憶往昔,永遠遺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