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沒有水,不能生存。自古以來,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水源主要來至三方面,即雨水、地面水和地下水。
雨水是三者中最清潔的。但下雨時間和下雨量均沒法控制,加上收集雨水困難,因此古人不可能依靠雨水生活。地面水指河流溪澗的淡水,這水源是較穩定的。不過,若不靠河居住,便須提甕瓶,走長途去運水,費時費力。況且地面水的環境複雜,容易受污染,水質不及雨水。
在衛生方面,地下水經過地下岩層遮蓋和過濾,水質好像較地面水優勝。其實地下面存在很多雜質,水質亦不佳。不過,地下水卻解決了古人取水的問題。只要找到適當位置,就在地面鑿洞,提取在地下面的藏水。這地下水洞便稱“井”。
根據古籍記載,中國井的歷史可追溯至商代以前。為貯存食物及加強人身安全,古人常時挖掘地穴或防護壕。當中便發現不少水從地下流出,於是故意掘坑引水。這做法後來改良了,發展至鑿井直接取水。此後,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便出現井。尤其在黃河以北和中國西北等乾旱地帶,只能從井取水飲用和灌溉農田。
在二千多年前,新疆吐魯蕃的居民便利用井的原理,竟然提取天山的水。他們在地底挖掘很多暗渠,然後在地面鑿開井眼。山上積雪遇暖季溶化,雪水便從暗渠流至山下。暗渠互相連接,成為貯水庫。居民可以從井眼提取這些水到地面。當地人稱這種井為“坎兒井”。坎兒井的雪水把原本荒漠化成綠州,令吐魯蕃生產大量的棉和葡萄。
水井一般是圓狀的。在漢代以前,以陶瓦造井壁。至漢代,製陶業進步,燒出比瓦更堅固的磚塊,於是井壁由磚砌成,一直沿用至今。
除少數的井置於寺廟、私宅和公署內,一般開井在公眾地方,表明井是公用的。在唐代以前,政府把陶甕或大型陶瓶放在井旁,讓民眾可拿來放進井內汲水。陶瓶易碎,又難於操控,所以汲水緩慢。若多人同時取水,便容易引發爭執。這種吵鬧經常發生,成為民生問題。到了唐代,改用木桶汲水,則方便得多了。這改變不但加快汲水速度,亦加大了汲水量。
現今從漢代墓葬,發現不少陶製的井台模型,作為陪葬品。這些井台底部大多有四小孔,原來是用來安插四木柱,柱上是瓦頂。目的是遮蓋井口,防污染井內的地下水。可惜這些構件經地下風化,已腐毀不存。
古人也曾發明一種汲水工具稱“桔橰”,又叫“挑竿子”,安置在井旁。它的一面掛上汲水桶,另一面掛有石塊,利用杠杆力把水桶放進井內或從井內提起水桶,這做法省時省力。
既然水是必需品,水井自然地成為民眾聚集的地方。由於人流旺盛,商販喜歡在墟市中的井旁叫賣貨品。“市井之徒”便指這些社會低下層的工作者。
水的重量不輕,加上運水的路程不短,一些居民不可能自行取水。於是衍生一種特別行業,就是收費挑水。除叫賣者外,井旁也常見這些挑水的勞工,他們叫做“水擔子”。
在清代以前,大多數的井是公井。取公井的水是免費的。一口井可供數十至百餘家的用水。但清代的滿人政府為嚴加管治民眾,竟委託聽命政府的漢人把持公井,授權他們規範汲水的秩序。
因此,公井變質,成為這些漢人圖利的私井。民眾從此不可以自由汲水,須按桶的數量向他們交付水費。在首都北京,稱這些賣水者為“水窩子”或“井窩子”,意指霸佔水井的不法之徒。這行生意還可以世襲相傳。
賣水者以井水的質素來釐定水費。他們將井水分為“甜水”、“淡水”和“苦水”三等級。甜水最佳,並且收費最貴,淡水是其次。苦水當然最劣,雜質多,味道苦,令人容易生病。不幸地,甜水的井最少,苦水井則佔最多數。
井水終於變成牟利商品,老百姓不得不買這些貴價水。北方乾旱,必須依賴井水過活。所以在水費方面,北方貴於南方。北方貧民捱得更苦。
“水窩子”懂得去保護寶貴的井。他們在井台上蓋起屋子或棚子,當中,有掌櫃負責收費,兩三舖工協助“水擔子”(挑水工)取水。清代後期流行以水車搬運。這運水車上載兩大長方形木柜,用來貯水,並附有兩三個木圓桶,以便汲水或挑水。車是獨輪的,由“水擔子”一人推行。
至清代末期,引入歐洲人發明的自來水系統。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香港等大城市開始安裝輸水管,以蒸汽機抽動水流,並置水龍頭取水。井服務中國人數千年,終於在這時候走向終點。
“井”不限於水井;取煤礦者叫“煤井”,取石油的便是“油井”。“井”還有其他意義。例如,天空分四大星域,即東、南、西、北方,各有七星宿。在南方的星宿中,便有一星稱“井”。
古代宮殿和寺廟正殿的頂部稱“藻井”。“井”是星的名稱,寓意“崇高”。“藻”是水中植物,代表水的性能,可以消災滅火。因此“藻井”一詞表示尊貴高尚而又擁有趨吉避凶的力量。
古時的藻井又名“天井”,但現今的“天井”卻指地面上的空間,即在建築物內留出無遮蓋的空地,讓天然光直照下來,有助採光和空氣流通。
而遠在西周時代,所有農田是公田,分配給民眾耕作。當時利用行人道和水道把農田分隔成四方形狀,好像“井”字,因此稱為“井田”。
但事實上,按“井”字來將土地劃分成方塊田是有困難的,所以井田的“井”可能直指水井。農戶聚居一起,共飲一井之水;政府以這井的用戶分佈來規劃農田範圍,然後將農田平均分配給範圍內的農戶,這或會是真正的井田制度。
人們譏笑井底之蛙,牠只坐井觀天,以為天空只大如井口,而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不過,這井蛙卻享受到寶貴的井水,這是牠的幸福。
古人一生為水辛勞,應付氾濫河水,找尋食用水,也須引水灌田,最後竟然要買井水。天啊!你既生育中華民族,為何吝嗇那點滴水源,迫中國人受如斯苦楚。古人以汗水去換苦水,一生不停流淚水,只為保存蕭條殘命。
水是無形狀的,它不像華麗的東西,沒有動人魅力。但水是生命之本,必須珍惜。很多人只珍惜貴重物質,重視大人物。其實這態度是錯誤的。我們不可輕視一些細微工作,也不可輕率待人,因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人和事,可能似水一樣,均十分重要。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