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一樣的椅子

中國人原先坐在蓆上。到了漢代,才逐漸受游牧民族的影響,引入胡牀 胡牀又交牀交椅,因為這種椅子的足可摺叠起來。交椅的前身是馬扎。馬扎是作上馬用途的;原來的設計是四足相交,形狀似走動的馬。後來在馬扎加上靠背,變成交椅。所以椅子是有靠背的,沒有靠背的坐具是

實際上,交椅未傳入的時候,中國人已製作家具。早於商代,便出現安放食物的和上置器皿的。這些小型家具一般是長方形的,附四小足。

商代的鼎,鬲等炊食器只有三足。至於盉、爵等酒器,亦是三足的。但在家具方面,則不能不放四足。這四足的觀念可能源自房屋建築。房屋一般需要四柱牢固在地上,用來支撐屋蓋。古人將建屋的原理應用在家具上,於是家具中的椅子主要有四足,去承托像平面屋蓋的坐板。

古時宮廷的走廊頂部和兩旁都有凸出的飾物,這通道口叫壺門。椅子的足部若附有牙條裝飾,這兩足之間的佈局也依建築的術語稱壺門。

到了唐代,逐漸流行高足家具。除交椅外,便出現四足直立的椅子。

屏封與椅子原來是有關係的。屏封早於周代已是流行的家具;當時的屏封稱。椅子的靠背竟然借用屏封的造型,造出皇室貴胄所坐的大型椅子,尊稱寶座。寶座的靠背一般作山字形,即靠背分三部份,像三塊屏封拼合一起,但中間的部份高出左右兩面。宋代的太師椅和寶座的形格一致,只不過寶座的坐位較寬長。這兩種椅子均有扶手;扶手其實取材自建築上的圍欄。

流行的椅子當然不是體積大的寶座和太師椅。一般椅子的靠背不作屏封式,而是坐位後方的兩足凸起,成為兩柱,用來支托橫木。這橫木稱搭腦,即是枕木,作為頭部倚靠。靠背則在這兩後柱之間,它的頂部和搭腦(枕木)連在一起。

在椅子四足之間置管腳棖把各足互連一起,發揮穩固作用,這關係相等於房屋的直柱和橫樑。椅子後足的管腳棖在位置上是高於前足的,象徵步步高陞。房屋的結構卻沒有這吉祥的寓意。

總言之,椅子的構造恍如建屋;四足如四柱,用來承托如屋蓋的坐板。坐板旁加設扶手,就如屋蓋上置圍欄。椅子的靠背便像屋蓋上的後方配上屏封。

自宋代開始,這些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可分兩大類,均稱官帽椅。一是四出頭官帽椅,即搭腦和扶手四處皆伸出頭來。二是南官帽椅,即搭腦和扶手皆不出頭。其實不出頭的官帽椅在木料和手工方面均有較高的要求,因為木條的嵌接處不可脆弱,亦不可鬆弛。

宋朝時候,官帽的兩側橫伸出像飛鳥的翅膀。古人認為出頭的椅子與展翅的官帽相似,同時官帽和椅子都是前低後高的,因此稱這些造型的椅子為官帽椅

除官帽椅外,還有圈椅,即搭腦不是橫伸的,而是下彎形狀,結合搭腦和扶手的作用。

另一類椅子則沒有扶手,但搭腦出頭,叫作燈掛椅,大抵從出頭的官帽椅簡化出來。

還有一種椅子,它的扶手和靠背差不多同一高度,稱玫瑰椅,造型別樹一格。坐起來,須挺直腰背。南方又叫文椅,因為文人大多喜歡它的形貌和作用。


古代的家具工匠都是師徒或親屬關係的。他們沒受過教育,只懂數字和繪圖。工匠們便以這些簡單紀錄,加上口述,把他們的木工技藝世世代代相傳下來。因此,每代工匠皆學習同樣的圖樣和尺寸,結果造出來的家具在造型、結構和尺寸等方面都沒有變化。由此緣故,不同產地的椅子雖然用料不同,但竟然是大小相同、款式一致的。

自古以來,中國各地各有本身的民俗和生活習慣。說不同,吃不同,穿不同,但所坐的東西卻相同。椅子竟巧妙地成為團結中國人的一種工具。

(本文曾發表於“灼見名家”網上平台)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線條

中國人最早的繪畫是一條線。這條線有直、橫、曲、圓或彎等不同樣子。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通常刻有或畫上這些線條,作為裝飾。因為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錄,這些裝飾的作用難於稽考。

不過,一些學者把圍繞瓶罐一周的線條稱作“繩紋”或“弦紋”。至於波浪形的線條,則被指作“水紋”。瓶罐一般用來貯酒和水,所以這推斷不是沒有根據的。

後來陰陽五行學說盛行,線條便不再是純粹的幾何造型了,而別有一番意義。例如,實線代表“陽”、虛線屬於“陰”。八卦中的乾卦便由三條平行的實線組成,坤卦則是三條虛線。基於這個觀念,虛線和實線分別象徵陰及陽、負與正、雌和雄。

無疑地,線條可產生不同的幾何造型,如方、圓、尖、直及波浪等形態。古人認為萬物由五種基本元素構成,即“五行”。在造型上,“五行”可由直條形代表“木”,尖角形是“火”,方形屬“土”,圓形為“金”,波浪形示意“水”。


 古人巧妙地利用不同的線條去表達五行思想,然後把這些幾何形態附託相生相剋的功能。例如,瓶、罐、碗、杯是圓狀的,隸屬五行中的“金”。由於“金”生“水”,因此圓形器宜盛酒水。若然將酒水放於方形器,便成“土”剋“水”的局面,人們遂感覺不易拿起方瓶、方碗、方杯了。另一例子是古代房屋的頂部,它是由瓦與瓦相疊而成的,形似起伏的波浪,恍如“水”的化身,所以瓦頂適宜疏導水流。

不過,在眾多形狀中,方形和圓形是最常見的。圓線沒有角,曲線成方形而起角。古人於是在五行思想以外,又另對方圓生情;他們認為“天”無涯,“地”有角。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天乃圓,地為方,兩者在視覺上是對立的。但沒有“天”,哪會有“地”,所以“天”和“地”又是相配合的,“人”居於其中間才能生存下來。

圓線既然代表“天”,弧線因此亦與“天”產生密切關係。若數條弧線連接一起,便形成“光芒”的圖案,也像掛在天空中的蒼穹帳幕。這“天幕”雖然由簡單的弧線組合出來,卻是古人心儀的神聖天宮了。

此外,古代的圖畫見有漩渦形的圓形圈,它們是用來表達水波的。同樣的漩渦紋亦見天空,它們作為白雲。因此相同的幾何線放在上下的不同位置,竟表達截然不同的意義,實在趣味盎然。

至於兩個同心圓圈,意義更多,包括水波、行雲,還可以象徵太陽、月亮、星星。相對地,兩個同心四方形則代表“雷”。連續的曲線便是“電”。

古人不喜把線條中斷。圓線沒有首尾,所以他們不須對其特別處理。曲線和波浪形的彎或直線應該是有兩端的,但它們往往被刻畫或繪畫在瓶、罐等器物上,圍繞器身一周,整條線條沒有斷截,做成連綿不絕的意思。這些情況通稱為“回紋”,相等於佛教藝術中的盤長結,寓意無量無窮。

古人喜對一事一物寄予特別感情,表達心中所欲所想。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線條的結構也不例外,竟然蘊含天與地,以及陰陽五行等玄妙思想。所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一條虛線和實線原來可運轉乾坤,影響中國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帶給他們地久天長的永恆福祉。


(本文曾發表於“灼見名家”網上平台)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蓋子

中國人早於新石器時代製造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其中最重要的是儲水的容器。後來文化進步,注意衛生,於是在這些容器加上蓋子,遮掩器口。當時的蓋子是沒有花巧設計的,只求封閉器口。最原始的方法是以木造成塞子,插進木塞,將器口封堵。木塞無疑是蓋子的前身。

早期的器蓋是一件碗形器,好像將碗倒置過來,便成器蓋,原來的碗底成為蓋面。古人將一物兩用;從水瓶或罐倒水於碗上,碗是飲水用的;若不須飲水,便將碗翻轉,放在瓶或罐口,於是碗改變了用途,化作蓋子了。

商周時代流行酒文化,當時製作很多款式的酒器。為防酒精揮發,儲酒的容器必須設有蓋子。因此,古人不再隨便拿碗作器蓋用途,蓋子必須符合器口的大小,並配合整體器形的設計。

鈕自此成為器蓋的重要部份。它的用途是方便拿起蓋子,尤其當煑食器或溫酒器經過火熱而燙手,若沒有蓋鈕,便不容易揭蓋了。

早期的器耳大多是環形耳或半環形耳。這些環耳附加在器蓋上,便變身成蓋鈕。在漢代以前的銅器,器蓋往往附有三鈕,皆作圓環形。這些環形鈕恍如更早期的覆碗蓋;將它又倒置過來,三鈕就化成三足,蓋子本身又變為碗或杯了。這樣又是一物兩用的做法;最顯著的例子是盛食物的銅敦和盛酒的銅尊,它們的蓋子多有三或四只環形鈕。


蓋鈕若不是圓環形狀,便仿照木塞的造型,即頭寬尾窄或頭窄尾寬的長條形。這類木塞形蓋鈕其實是非常實用的,不容易崩破,由古流行至今,至少經歷三千多年歷史。

如果蓋子是圓形的,這些木塞形鈕每每改作圓筒形,使風格一致,但這做法不成為規範。

漢代以陶製罐和甕來儲存糧食。大量糧食便置於建在地面上的糧庫。當時方形或長方形的糧庫稱“倉”,像圓筒形的庫房則叫“囷”。這些建築物的頂部即如房屋的瓦檐。漢代的陶匠把陶罐和陶甕比喻倉囷,將罐甕的蓋子造成倉囷的頂部,就像房屋的檐頂。

漢代器物的蓋鈕還出現另一特別款式,那就是站立的鳥。鳥形鈕蘊含雙重意義;一是象徵鳥站於屋頂,暗示儲物的糧庫高大聳立;二是代表民間信仰的四方神靈之一,即守護南方的朱雀。朱雀是鳳凰的化身。南方氣候溫和,令農業生產豐富。漢人把朱雀置在糧罐蓋上,顯然別有寓意,盼求神靈確保他們的糧食富足。

漢代以後,佛教盛行中國。佛教徒接受遺體火化,將骨灰儲於陶罐。這類容器稱為“魂瓶”。魂瓶的作用是保存沒有身軀的靈體,相等於人間的住房,所以古人把它設計成房屋的樣子。魂瓶的蓋子更仿似房屋模型。蓋子與瓶身均有豐富陶塑,驟看起來二者連成一體,展示出亭台樓閣的生活情景。

嚴格來說,佛塔才是靈魂的歸所,它是用來安置骨灰的。因此,到了唐宋時代,魂瓶的設計產生變化,流行塔形的蓋子,將這些蓋子造成多層塔身的模樣。

佛教以蓮花象徵佛陀。自南北朝開始,很多器蓋上刻有蓮花瓣圖案。宋代的蓋子還塑造成荷葉形狀。至於蓋鈕方面,古人將傳統的木塞形美化成蓮苞形。在日常器皿常見蓮苞形鈕,原來是深受佛教信仰所影響的。

獅子是萬獸之王,威震天下,能辟除邪惡。宋代的獅子形像被馴化成守門犬,蹲立在大門前,確保家宅安寧。宋人仿傚漢人的做法,把這種信仰觀念表達於器蓋上。漢代流行鳥形鈕,宋代則喜愛蹲立的獅子形鈕,尤其在酒壺居多。

儲糧和儲酒的容器若缺少蓋子,便不能成器,器身的作用就沒法發揮出來了。古人認識蓋子的重要,所以他們必珍惜蓋子。蓋子保存下來,表示所儲的糧、油 、酒、水便不缺失了。他們欲想庫房常滿,必須造好蓋子。因此,他們相信蓋子可帶來豐衣足食的希望。實用的蓋子於是增加了吉祥寓意,代表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訴求。


自古以來,器蓋常常被打破或失落了,就好像中國人常常遇上失望。但中國人並不氣餒,不斷為器物補上蓋子,正如他們在器蓋上加上鳥、蓮花、佛塔和獅子等裝飾,不斷地借助神靈瑞獸的力量,把希望成真。

(本文曾發表於“灼見名家”網上平台)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陌路相逢



在小學畢業禮中,各同學高興萬分,因為他們在升中學的公開考試創造佳績。其中一位女同學竟然在三萬二千名考生中,名列第四,她就是“來喜”。而男同學“國裕”也不示弱, 他的名次雖後於來喜一百名,即列第一百零四,但兩人均獲頒獎學金。這些名次對於一所籍籍無名的貧民區小學,絕對是意料之外。

平半一雖然沒有名列前茅,但只他一人考上著名的“中央中學”,已成為傑出的畢業生。老師們對這些同學的努力深受感動,於是破天荒去租用大禮堂,為這三十多個畢業生舉行畢業禮。

可惜畢業生的父母和家人因工作關係都沒有來,整個禮堂有點冷清。老師們早在意料之內,於是及早請求其他學校的老師和相關朋友,以嘉賓身份支持這個氣氛熾熱但人氣單薄的紀念活動。

半一在儀式中接過畢業證書,以及學校獎給的名牌原子筆,他對此刻永記心中。在原子筆上他驚訝地見刻上他的名字。半一一直是用鉛筆的,這是他首次以自己能力賺取得來的原子筆。

畢業禮後, 國裕料到要和半一分手了。他特別告知半一:“你拿得中學一年級的課本名單後,可考慮不買新書,乘電車往平山市西區的舊書店,購買二手課本,這樣可省很多錢。

半一推算中央中學的中一課本價目須超過一百元。他的父親每月薪金只有二百二十元。這時候,他要面對因家貧而無力升學的難堪處境了。

這一天,半一硬着頭皮向母親拿取五十元,鼓起勇氣獨自乘電車去尋找西區的舊書店。果然不少學生和家長在那裏的街頭走來走去,目的是盡量買得書單上所列的課本,否則便須購高價的新書了。

瘦小的半一走入書店,遞上書單。店裏職員向他打量一下,便笑着說:“你可放心,我們店裏有你校選讀的課本。”

半一光顧三間書店,順利地集齊所要的舊課本。他一時高興,因為剛好用去五十元;但他又感到一陣辛酸,因為一次過花去父親辛勞賺來的五十元,日後還須每月交上學費三十二元。

半一無奈地從店裏走出來,竟然遇上同班的一位女同學。他心中暗喜,微笑地說說:“妳也來買二手書!”她回答:“我是陪表妹來的。我不再買書了,我的成績不好,沒派得津貼學位。若就讀私立中學,每月須付學費達六十元,連書簿的開支,真吃不消呀!我已決定在家裏待一、兩年,然後往工廠當女工,幫補家計。”半一只有回應:“妳不再上學嗎?”“是啊!你好好讀下去吧!將來你升上大學,不要忘記我這弱質女子啊!”半一迅速答到:“我不會忘記妳的。”“我要回家了,拜拜!”

半一目送這女同學的背影在人群中迷失了。此時此地,他對這位同班六載的女同學萌生依依不捨之情。他怎料到此刻相別,以後竟未再相見!

半一回到家裏,拿出書單,查驗所購得的舊書。他檢定後,心裏沉痛,因為他又受欺負了。

舊書的背後標價五角錢,竟賣給他二元,他多付了錢。

他發覺買了三本相同的課本,書店欺騙了他。

他買了一本厚厚的書,原來那是英文字典,曾受翻閱不少遍,導致訂裝鬆脫,一些頁數竟走失了。這是一本不完整的書,他白花了錢。

他又買了一本大型精裝的書,那是世界地圖冊。可是這圖冊並非由學校所指定的版本,因此此書屬於“貨不對辦”,他買錯了書。

他翻開每本舊書,查看書中內容,只見塗鴉滿頁,或別人的筆記滿篇,東寫西畫,污漬殘留,還存異味。他爲了省錢而買來這些很難閱讀的書。

半一最後驚覺還缺兩本課本。他不想再找舊書店了,他已對舊書產生恐懼。於是在次天,他決定去買新課本。

半一終於買得兩本新書,但又花多十六元,相等於半個月的學費。他此刻有點氣餒;中學還未唸上,已給父母親百上加斤。若他是女孩,他很想和遇上的女同學結伴去做童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只要心安理得,他不計較去過清貧淡泊的生活,其實他已習慣這種生活。

對半一來說,金錢是難於捉摸的東西。他想起女同學要離開校門,孤身走入工廠,還是返回貧窮之路。他雖然贏得機會,能繼續學業,但他失去眾多一同長大的伙伴。他愈來愈感覺前路慢慢,只孤單奮鬥;他的上進心打了折扣。

這一天,父親的上司在自家裏設壽宴。父親已送上花菇、瑤柱等禮品去祝賀。工友們皆稱這上司為“廠長”。他有三女一子,年紀皆大於半一,不過全就讀於私立中學。廠長得知半一考上名校“中央中學”,特意邀請他與父親一起前來吃飯,以示鼓勵。

半一怎料到他的努力給父親帶來光采,他又怎料到父親辛苦買來的花菇瑤柱要在別人家裏才能享用。在這一刻,他只想到爲了父親的顔面,他不可能去當工廠童工了。不過,他不會忘記那位準備做女工的同學,她的笑臉永留腦中。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情歸何處

小孩的本性好玩耍,平半一並不例外。他很想有同伴一起玩遊戲,可惜居於同一樓層的小孩欺負他,不和他做朋友。唯一能與半一同玩者只有他的弟弟。可惜貧窮的半一根本沒能力去買玩具,他和弟弟也沒法玩耍。

半一的爸爸是做木工的。他只有利用自己的技能,以木板裁出一支射擊的長鎗,當作玩具。這支長鎗當然是獨一無二的,不過它實在太笨重了,體弱的半一須費力才能提起鎗來,他的弟弟根本沒法舉鎗,只可扮作受半一“鎗擊”的對象。

半一每次提鎗,沒幾分鐘便須放下,把木長鎗丟在一旁。

這一天,半一發現鎗不見了。他在屋裏四處尋找,竟見長鎗在廚房裏被劈開幾截變成不規則的木條,預備放入爐灶燒成柴火。半一失去這僅有的玩具,失去爸爸給他的唯一禮物。他非常激動、憤怒。但他不能不接受這受人欺負的事實,唯有躲在被窩裏偷泣。

這一天,弟弟下課了,半一接他回家。在途中,突然一位外籍男子蹲下,擋著他們的去路。半一嚇了一跳,發覺這位“西人”微笑著給他一塊五角幣。身旁的路人慫恿半一接下,半一不得不取,他迅速將錢幣塞入褲袋,沒表示感謝便拉著弟弟急步離開。

這時候,半一感到非常羞愧。他和弟弟均瘦小,一同穿著破舊衣服,樣子仿似營養不良的乞兒,所以路人給予施捨。別人的善意在半一心中竟成惡意。這位善良的“西人”傷害了他的自尊。

半一對這五角錢產生愛與恨,他一直把它藏起來,不拿去買玩具。

半一原來具備行乞的條件,但他知道這討錢的方法不光釆。自卑、懦弱、悲觀和孤獨的他終於面對現實,唯有努力讀書,求學才能求生。

到了小學六年級,半一脫胎換骨,成績進步奇速。當時六年級的學生須應付升中學的公開考試,爭取官立或津貼中學的學位。

半一的同學絕大部份來自勞動階級的家庭,父親們是建築工人、木工、電工,以至小販。這些家庭沒打算送子女上大學,希望他們早點賺錢養家。況且大學學費高昂,窮人家負擔不起。半一的老師因此勸導男同學考入“平山官立工業中學”,受職業訓練,好待畢業後做個技術工人。其實這工業中學不是名校,當時精英的男生皆望入讀官立的“中央中學”,做個名校學生,有利升上大學。

至於女同學,基於重男輕女的關係,一般家庭沒想到女兒會入大學唸書,只抱僥倖之心,盼女兒能派得中學學位。

半一對中學派位表格十分惆悵。他想到連一支木長鎗也拿得吃力,他根本動不起大槌、長鋸在學校工場裏學習工科。於是他鋌而走險,填上“中央中學”為首選學校。他真的希望神靈保祐,獲意想不到的成績,成功升上“中央”。

這一天, 半一回到家裏, 發覺侯大姑收留了一位住客,她是十四、五歲的女孩,自稱“大妹”。侯大姑告知半一的母親:“我在街市買菜時,看見這女孩在路旁很疲累,衣着帶汗氣,她向我剖白, 剛從家鄉非法潛來平山市,卻找不到親人。所以我同情她, 帶她回來暫住。” 侯大姑真是菩薩心腸,可憐的大妹幸運地遇上這善良的貴人。其實這貴人亦有可憐身世,她給丈夫遺棄在這蝸居的斗室。

大妹看見半一拿出升中學表格,向母親和侯大姑解釋他的意向,並說出老師的忠告,指出他的家境清貧,將來很難升讀大學,不如選讀工業學校,早些畢業謀生。半一的母親和侯大姑竟然附和半一, 一同鼓勵半一努力升學至大學,為家人吐氣揚眉。半一聽後,得到長輩支持,自然感到高興。

忽然站在一旁的大妹大聲回應,反勸半一應與男同學一起考上同一中學,這樣便可一同學習,一齊成長。

各人感到愕然,一位從家鄉逃出來的農家女孩竟有這令人反思的想法。半一最後沒接受大妹的意見,仍然以“中央中學”為第一志願學校。

過了兩天,半一下課回家,發覺大妹離開了。原來她不是從家鄉偷渡來的,她的家就在平山市,因不滿父母迫她往海外升學,憤然離家出走。 侯大姑在報章看見尋人啟示,才揭法大妹的秘密。她當然把大妹送回富有之家。

半一和大妹同樣面對選校的困難。 大妹的決心很強, 她捨不得很多要好的同學,反抗孤身求學海外。反過來, 半一獨自離群, 不隨大夥兒選讀工業學校。兩人的想法剛好相反,誰對誰錯,只天曉得了。

半一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終於考得好成績,獲派往“中央中學”,大部份男同學亦如心願,升上“平山官立工業中學”。女同學也媲美男生,大部份考入名校“平山官立女子中學”。老師們無不高興萬分,欣見一群小孩學有結果。

可惜這結果卻把半一和要好的同學分開了。他怎想到在三十年以後才再見這些小朋友!至於倔強的大妹,她曾過了三天的窮日子,半一以後亦沒碰上她,她可能已不在平山市了。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守在校門



平半一得母親的啟示:若要脫貧,必須勤力讀書。於是半一覺醒了;他在小學五年級,一洗頹態,埋首功課,果然進步良多。

他升上六年級後,更加努力。當時平山市的中學教育不普及。中學校分三種,即政府和政府津貼慈善團體管理的,以及私立開辦的。當中以牟利的私立中學最不受歡迎。政府因此設立公開試,讓六年級學生參加這小學會考。會考試成績較佳者才獲派入官立或津貼中學。未獲選的學生只有自尋出路;或投入私立學校就讀,付交昂貴學費;又或沒能力升學,唯有做童工,當學徒,投入社會工作。

半一若然在會考試受淘汰而沒法升學,他便沒法脫貧了。所以同班同學們皆視這公開考試為一場無法避免的挑戰,必然影響一生。當中的男同學以“國裕”最強,而名列前茅的女同學是“來喜”。這兩人的實力實在“超班”,半一和其他同學皆以他們為學習典範。

半一就讀的小學位於貧民區,絕大部份學生居住破舊唐樓,空間狹小,半一便是明顯的例子。他一家五口沒能力租住房間,只共睡在兩格牀,牀邊置一小枱,枱下方是紗窗小櫃,用來儲放碗碟和吃剩飯菜。半一和他的弟弟唯有將功課放在牀上來作業。

國裕雖然家住的地方不大,但他小小年紀已表現出領袖才能。當時六年級編在上午上課,下課後同學們便回家午飯,讓出課室給下午校。國裕知悉半一在家中沒有寫字枱做功課,他特意叫半一午飯後到他的家一同溫習,同時歡迎來喜和其他同學到來,互助互勉,共同面對小學會考的難關。半一和幾位力求上進的同學當然求之不得,他們可以獲國裕領導溫習,甚至指點功課。

奇怪地,來喜也家住蝸居,卻從來沒前來一塊兒溫習。這一天,半一往國裕家途中,路經電車站,碰上來喜,她準備登上電車。第二天,他又在同一站遇上來喜;來喜當時回應半一:“你們好熱鬧呀!我不能去國裕的家,因為我趕著去賺些零錢。”半一聽後,真想知道十二歲的來喜怎樣去賺錢。

這一天,半一發覺國裕家裏收養一隻趣緻的小黑狗。各同學高興萬分,齊聲給予“小黑”名字,並一起攜同小黑離開國裕家,往附近的公園溫習功課,讓小黑陪同他們在空曠的地方活動。在公園裏,他們時常遇見一群標緻的名種犬,但小黑在他們心中仍然是眾犬中最可愛的。

半一在這些日子過得真暢快;母親准許他離開惱人的居所,又獲友好的同學們相伴,還意外地小黑成為他的恩愛寵物,他感到好像解除了孤獨。

可惜開心的日子不長久。在這個下午,他們在國裕家見不到小黑了。國裕告知小黑前天給鄰居拿走,換來一煲沉甸甸的狗肉!半一聽後哭了起來。孤獨的半一以為有了不會欺負他的狗朋友,但又意外地很快失去了。

這群小童唯有收拾破碎的心情,如常往公園溫習。他們亦如常遇見一群名種犬隻在草地上跑跳,只見牠們受富貴主人疼愛,照顧周到。相反地,小黑卻養在貧家,雖逗人歡喜,但不得善終。狗如人一樣,也是階級懸殊的。半一想起小黑的可憐命運,使他立下決心,必須會考成功,擺脫不如意的際遇。

這一天,他又見來喜在等候乘車,終好奇去問個究竟。來喜神秘地要求半一保密。原來她差不多每天下午乘電車往另一女同學“美琴”的家,陪伴美琴溫習。這是美琴的母親請求的;她每次給來喜五角錢,其中兩角是來回車費,餘下三角便是來喜賺得的“工錢”了。當時三角錢可買兩個麵包。美琴的母親真偉大,她暗中安排來喜去她的家,令美琴獲這高材生作伴,專心學習。

同是慘烈試場的競爭者,美琴和半一的際遇不同。美琴身在福中不知福,半一則自知要自求多福。但兩人在學習方面均享有同一命運,就是幸得傑出同學幫助,令學業加快進步。

這一天,老師宣佈設立獎學金,頒與成績優異及家境清貧的學生,免收十個月學費。他指出只有一個名額,申請者須填上特定表格。各同學聽後,鴉雀無聲,國裕和來喜均沒有回應。老師正想下課,半一突然想起賺錢的念頭,他硬着頭皮,舉手稱想拿申請表。

因只有一位申請者,半一自然獲免十個月學費。其實學費不高,每月只不過二元四角。所以半一在十個月內間接賺取二十四元。若與來喜比較,來喜以每天賺三角計,每個月內有二十天去找美琴,她每月便可賺六元,十個月的收入則是六十元。

半一當然不逞強去與來喜比試賺錢多少,他只想暗中幫助父親,去減省學費的開支。不過,他想不到老師給他特別訓示:“你拿了獎學金,必須為學校做一件事。在每天上課時,有兩節各十分鐘的休息時間。於這小息內,你守在學校大門內,不要讓任何學生走出校外。”矮細的半一竟充當起守門大將軍,阻止同學逃學。半一雖一時間由弱者變成強者,但他此後便被校方拿走了他的休息時間,只孤清清地站在校門內,連往洗手間的機會也沒有了。

半一於是培養了半天不上洗手間的習慣。他又自此接受一個無奈的現實:他若強求利益,必須另付代價;得了一些,卻失去另一些。

為了這份獎學金,自卑的半一沒有怨言,卻反過來感到高興。他自覺學有所成,終能發奮圖強,拿得國裕和來喜沒有去拿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