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給人光明,所以古人設法生火。當中最方便的方法是透過燒木來產生火光。古時把取火的木稱“薪”,俗叫“柴”。薪火即是柴火,用來煑食。薪燃點出火後作照明用者則稱“燭”,俗叫“火炬”或“火把”。
商周時代,人們仍手持火炬來照明。據記載,他們左手執火炬,右手撥除從火炬掉下來的灰燼。因不停清理燼垢,火光才顯得明亮。
火炬產生高溫。在溫暖環境下,令人深感不舒服。若點火太多,弄出太多灰燼,則容易失火。所以在晚上宴飲,每每待參與人士集齊後,才燃點火炬。嘉賓還未全部蒞臨前,宴會場仍是黑沉沉的,還未點火。當時還需不少人手執舉火炬,十分不方便。
由於火炬的煙燼太盛,影響環境,古人遂設法以其他材料製燭。至戰國時候,開始將動物油脂放在杯形的盞,燃脂生火。但牛、羊等油脂的價值昂貴,只富戶人家能享用。這樣的油盞便成為燈的雛形。
至於蠟燭始於何時,還未定論,可能創於漢代或晉代。古人首先利用蜂蠟作為燭的材料。蜂蠟原指蜂巢底部的蠟,稱“黃蠟“,它不同於蜂蜜。到了唐代,出現另一種製燭的材料,它是附在蠟樹的白蠟蟲所分泌出來的“白蠟”。這種樹蠟在明代廣泛受用;至清代,已取代黃蠟了。蠟燭是用細繩或布絮捻成燭心來點火的,這方法較燃點火炬來得方便。
至南北朝,人們開始燃點植物油來照明,豆油、麻油等植物油終取代了動物油脂。當時,蠟燭和油燈同樣受用。蠟燭易於攜帶,但價錢貴,屬奢侈品。而植物油平宜,卻嫌油污不潔。
燈是安放燃點蠟燭和油脂的工具。從燈盤的構造,便知道所放的是油燈,抑或是燭燈。油燈只以捻繩浸油,點燃生火。至於燭燈,燈盤的中央通常立有尖頭的金屬燭釺,方便插放蠟燭。但這不是嚴格準則,因一些蠟燈是沒有燭釺的。
從出土文物來看,早期的燈主要以銅和陶製成,並且造型多元化。例如人形燈,展示一人站立,單手持燈盤;或一人跪坐,雙手將燈盤托起。這些人俑多深目高鼻,他們看似少數民族。
在西漢文物中,發現一件設計巧妙的宮女造像燈。整個造型是一跪坐的宮女;她的左手托燈箱,右手執燈箱的頂部;其實這右手是作為煙道的,由燈箱經右手直通女像的身體。燈箱本身有門,可開合以調節照射的方向。燈盤可以轉動。燈煙則通過煙道進入女像的體腹,免污染空氣。由於燈的組件可拆卸,便能清除內部煙垢。
另一類是獸形燈。例如牛燈,把燈箱放在牛背上;牛角則向上彎曲,與燈箱的頂部連接,造成煙道,也可視作燈的把手。又如羊燈,它的設計恍似人俑托燈的做法,即是由羊的頭部支撐燈盤,臥羊本身成為燈座。
鳥形燈也像牛燈,將燈箱坐落鳥背上,鳥咀銜貼燈箱的頂部,這樣鳥頭變成煙道,燈煙可經鳥咀進至鳥身。
雁足燈則是最富趣味的。雁是候鳥,古人以這特性象徵守信。這燈只造一隻雁足作為燈座,燈盤放在足頂。
植物形燈是連枝燈,形狀仿傚樹木。燈有盤形底座,中央立直柱。由直柱向外伸出五枝、七枝或九枝不等的小燈。這些小燈沒有燈箱,只是小燈盤。
此外,還有仿器物的燈。例如豆形燈,把燈造成高足杯的形狀;燈盤的中間立燭釺,燈下是盤形承座。又如三足爐燈,將燈箱放在爐口,另附加煙道由燈箱頂部下彎至爐身。
以上各種形態的銅燈和陶燈皆流行於戰國時代,下達漢代。到了唐代,蠟燭製法顯著進步,出現大型蠟燭,令燭燈的構造漸趨講究。其中一例是把燈的座架加上荷葉裝飾,利用荷葉把燭光反射開去,增加光度。
東漢發明造紙技術後,才出現以紙為材料的紙紮燈籠。這些燭燈主要是圓狀,不作花巧造型,燈面只有書法或圖畫。燈籠原是有關信仰的飾物,泛稱“花燈”,用於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當天是每年的首次圓月夜。漢代皇帝認為佛法恍似圓月的光輝普照天下,令百姓受益,所以他指定正月十五日為特別節日,以圓燈象徵明月,下令當天晚上大量掛燈,致燈火通明,以表揚佛法。此後成為民間風俗,俗稱“燈節”。
在道教流行後,正月十五日又變成“天官”的誕日,尊稱“上元節”。天官賜予人間福澤,深受各階層崇拜,於是又增加了花燈在元宵夜的盛況。
發展至宋代,花燈還添上一層娛樂色彩。當時以紙張寫上謎語,貼於燈籠,稱為“燈謎“,讓觀賞花燈的遊人猜謎,以表雅趣。除猜謎賞燈外,元宵節還提供各式表演,如耍龍燈、舞獅子、打鼓、雜技、演唱等娛樂節目,做成滿城喜慶。
因此關係,古人在喜慶時必掛燈籠。他們認為燈火能消除陰煞,又可增加象徵活力的陽氣。“燈“諧音”丁“,便以掛燈祁求添丁得子。在正月開學的時候,老師受邀請為學生點亮燈籠,俗稱”開燈“,寓意學生前途光明。到了元宵節,學生出外手提花燈,希望照出錦繡前程。
造物者故意把時間分白天和黑夜,讓人們可在夜裏休息。沒有了光便像盲人一樣,看不見東西,沒法走動,唯有安眠。可是聰明的人發明了燈,令人們可活動於黑暗的時間和空間。燈終破解了造物者的神聖安排,給黑夜帶來光明。
其實古人無意逆天而行,他們只是利用燈的照明,好把事物看清楚。今天沒有照明的煩惱,但不少人還是看不清世情。他們在光天化日下做壞事,在夜裏更幹不可告人的事。
實際上,造物者一直依時劃出晝與夜,祂警醒世人應何時作業,何時休息。祂給我們啟示,懂得適時開燈和熄燈,才能安享太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