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中國筷子



西方人以英文chopstick稱中國筷子,直譯是“很快的棍子”。顧名思義,筷子是棍條狀的。早於新石器時代,古人在煑食時,已用樹枝或竹棒翻動在陶釜內的食物,以增加食物的受熱程度。當拿起燙手食物時,又利用兩根樹枝或竹棒去夾取食物。這就是筷子的起源了。

商周時候,人們習慣以手抓食。後來發現從沸湯中拿食物是不可能的,才發明筷子去夾取熱食。按周代禮儀,湯羹是安放在人的右方的,所以自然地以右手動筷來進食。此後,古人遂養成右手握筷的習慣。


筷子原稱“箸”或“挾”。“挾”是從陶釜夾取肉食。“箸”與“煑”同音;兩者亦有密切關係,就是以“箸”從煑沸的湯撈起菜羹。到了漢代,“箸”作為筷子的叫法通行全國。但至南北朝,卻出現另一字“筯”。它與“箸”同音,不過寫法完全不同。由唐至元代,“箸”和“筯”兩名稱均流行。

明代,民間喜愛寓意吉祥的事物。當時江浙一帶的水上人家覺得“箸”和“筯”蘊含不吉利的意思。“箸”是“住”和“蛀”的諧音。“住”被解作“滯止”,“蛀”意指“蛀腐”。漁民最不想行舟遇阻而停止,不能作業。他們也害怕船隻受蟲蛀而損壞,無法捕魚。所以對漁民來說,“箸”的原音是凶兆。為表示“住”的反義,竟然稱“箸”為“快兒”。人們迅速地支持這創新叫法,於是“箸”和“筯“的名稱不再受用了。至明代末期,更索性把“快兒”叫作“快子”。當時貧民眾多,過著很困苦的生活。為討吉利,他們紛紛以美好願望付託於日常事物,好作心靈慰藉。他們便想出“快子”一詞來比喻“快生子”。

因“快子”多是竹造的,便加上竹頭,寫成“筷子”。除竹以外,木也是主要材料,北方人尤愛用木筷。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也發現了銅筷。象牙筷最先出現於春秋時代。漢代還製作漆筷。由於銅質東西易氧化而生毒素,銅筷終不受歡迎,古人轉造銀筷。至唐代,銀筷很快成為尊貴的餐具,只達官貴人才能擁有。

在二千年前的漢代,中國人終放棄用手抓食,而改以筷子去夾取食物。因此自漢代開始,所有人皆用筷子,但筷子的質素卻因人而異。古代只有皇帝可用金筷。在皇宮裏面,為防人在食物下毒暗算皇帝,也利用銀筷試毒,確保食物安全。其實在材料方面,銀是僅次於黃金的貴價金屬。但政府沒有不許官員和百姓採用銀筷。不過,最貴重的要算是犀牛角了,而不是金銀。因此,犀角筷是罕有的,當然也只見於皇宮。

從出土的銅筷和銀筷來看,筷子的長度以唐代的最長,超過30厘米。宋元的筷子約25厘米長,一些則短至15厘米。

至於筷子的造型,早期是圓柱狀的,上下粗幼一致。到了宋代,變成上部較粗,下部較幼,或上部作六角形,下部仍是圓柱狀。顯然宋人愛好飲宴,而開始革新進食時的工具。這些改變看似簡單,其實十分重要,有助緊握筷子;當運作雙筷時,不易鬆脫,同時可較穩固地夾持食物。

傳統的圓柱形筷子顯然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不易穩放在飯桌上,亦不易受控於手。明代因此為筷子的形狀定下了標準;一律把筷子的頭部作四方形,而足部維持圓柱狀。

明代文人熱愛飲食藝術。在喝茶方面,他們講究茶壺的品質,並喜在茶壺上刻畫圖畫和詩文。這雕刻風氣影響了方便進食的筷子。方形的筷子可給予較大平面在上面刻字劃畫。若將兩根方筷拼貼起來,又可配成一對畫,或合成一幅較大面積的畫。方筷可單面刻,兩面刻,以至四面刻,佈局靈活,把原本平平無奇的筷子化為小巧藝術品。這美化筷子的方法卻不適用於圓筷和多邊形筷。

古人視筷子為生活必需品。他們進食時不可沒有筷子,所以筷子帶給他們飽吃,它是吉祥的象徵。筷子寓意早生貴子,所以也給他們帶來下一代。為表示這求子的願望,古人把筷子刷上紅漆,將紅筷定為婚禮必需品。在禮品中,筷子與蓮子、棗子、栗子、雞子(蛋)一起配成“五子登科”的意思,比喻所生孩子皆做官顯貴。


筷子可長可短,可圓可方,可粗可幼,可貴可賤。古代百姓手握便宜的竹木筷,達官貴人則拿貴重的象牙銀筷。無論任何階級,每人都需要筷子過活。筷子兼有實用和信仰價值,它是百姓的寶物。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一根筷不成筷子。筷子必須是一雙的;雙筷也必需長短均一,方圓相同,才可發揮作用。俗語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即是一人之智不及二人之才,恍如一雙筷子才有實在的價值。

苦難的中國恒久在苦難當中。自古以來,中國人與中國人內鬥,多如牛毛,打得燦爛,致兩敗俱傷。中國人與外國人相爭,每每被打至焦頭爛額,終慘淡收場。這樣下去,相爭相鬥何時了,中國人怎有幸福生活!但願中國人以筷子為鑑,必須聯結起來,能切合多方面的要求,互諒互讓,同心同德,才能把恒久的苦難打下去,發揮像一雙筷子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