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建築,梵文是Stupa,中文譯作“窣堵坡”或“浮屠”,中國人則稱為“塔”。塔原本用來埋葬佛骨,後來也藏高僧的骨灰和遺物。
佛教徒流行火葬。遺體火化成骨灰後,若當中發現色彩晶瑩的珠形骨燼,便表示該信徒修成正果,這些骨燼稱“舍利”或“舍利子”(梵文Sarira)。因此,不少高僧過世後,遺有舍利,受人景仰。這些舍利被保存於塔的頂部,這部位叫做“剎”,以表尊貴。後來古寺也被稱為“古剎”。
中國的佛塔始於東漢末期,之後自我發展。它們不一定依照印度的規格去安放佛骨、舍利和骨灰。例如,中國佛教徒喜藏舍利於盒,將盒子埋在塔的地下暗室,或塔樓層內的壁身,而塔頂的剎只不過是裝飾件。
此外,若塔沒有埋葬高僧的骨灰、舍利,以及佛經和其他遺物,便以金銀財寶象徵舍利,藏於塔內。這些塔是中國衍生出來的“寶塔”。所以中國佛塔不限於墓塔的作用,而是作為佛教的一種鮮明標誌。
印度佛塔的平面是方形的,所以中國早期的塔也是方塔,可從唐代的木塔遺蹟印證出來。後來出現圓形和多邊形,包括六邊、八邊,以至十二邊。當中又以八邊形因最接近圓形,可象徵佛法圓通,人人受用。它在唐以後遂成為最流行的款式。
早期的塔是木建築;唐代多木塔,但已腐廢不存在。後來採用石和磚作材料,以加強塔的結構。一些塔會是銅鐵所造的;這些金屬塔起源於南北朝,盛於唐代。現今保存下來的古塔最多以磚或石建成。其中一些磚塔的外牆還鋪砌“琉璃瓦”。“琉璃瓦”是陶器,施有黃、綠、藍、白、紫等多種釉色,它們是作裝飾用途。這些塔稱為“琉璃塔“。
至於塔的樓層數目,最先是單層塔,多建於唐代。中國塔與印度塔不同的地方在於塔內設計。中國塔的内裏是底至頂部相通的,以梯級連接各樓層。塔的外面只見凸出的檐。檐與塔內樓層的數目竟不相符。所以從塔的外觀只能看出檐的數目。因此,人們便以檐數去表示塔的形象,例如單檐、三檐、五檐,以至十五檐。中國塔檐皆屬這些單數。
其實中國帶檐的塔有三個模式。一是單檐塔,塔身只有一層,仿傚亭的樣子,但多是封閉式的,只作為墓塔。二是樓閣塔,造型參照傳統樓閣的木建築,設有門窗,可登上塔的樓層眺望外景。這模式佔最多數。三是密檐塔,它近似樓閣塔,但底層的塔身是最高的,以上各層漸次縮短,各層之間的檐距離很接近,給人朝天聳立的感覺,所以叫“密檐式”。這模式主要是磚塔,多見於北方,並多建於遼代,至明清時期已不普遍。
喇嘛塔始於元代,皆建於喇嘛寺內,多數是石造的。它與帶檐塔完全兩樣子,其模式好像古印度塔;塔的基座很高,表示對佛的尊崇;塔身恍如覆轉的缽;上面是長塔頸,頸上刻有多個圓環;塔頂飾以仰月和寶珠。由明代後期至清代,覆缽形的圓塔身出現變化,其上部比下部寬大,轉化成倒置的圓錐形。整個塔刷上白色,所以俗稱“白塔”。
原則上,佛塔附屬於佛寺。無論是任何模式的塔,塔的內部主要埋藏高僧的骨灰、舍利和遺物,以及一些佛經和佛像。這些墓塔皆受佛教徒瞻仰。不過,中國的塔雖然源於佛教,但後來被用來展示傳統的道家思想。顯然這些塔不同於佛塔,它們不須安置於寺內,也沒有安放骨灰或遺骨,給人奉拜。
據中國民間信仰,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構成。當中五行相生相剋。若五行配合得宜,便萬象平和,生活安寧。中國塔多是高立的長條形身,因此民間以“塔”象徵同樣長條身形的“木”。依五行思想,“木”剋“土”。即“木”從“土”中拿取養份,“土”因此受損。所以光禿的高山是“土”氣很重的。為改善這蕭索環境,可以在該處廣植樹木,消除“土”氣,將惡山化為綠境。若然那是貧瘠的黃土地,因缺水不可種樹養草,便起建高塔在山上,代表種木剋土。因為有了塔,自然吸引人們上山遊覽,禿山從此大增人氣。因此關係,在草木稀疏的崇山峻嶺,每每發現孤獨的塔矗立山頭,就是受這道教信仰所影響的。
另一例子出現在民居的村口,在那裏建造高塔,俗稱“文昌塔”,將塔的高身形狀寓意一枝毛筆。塔旁或前面則見一池塘或一片廣闊空地,象徵墨池或墨硯。於是筆、墨、硯等相配起來,便代表文運昌隆,保佑該村子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這些塔與佛寺毫無關係,他們只是民間信仰的產物,亦是風水寶物。塔內可能沒有任何安置物,只讓人走上高塔樓,觀星望月,吸取大自然靈氣。其間也可能供奉一些道教神像,盼助消災解難,求心想事成。
顯然地,古人表現出無比智慧。他們巧妙地給塔穿上兩件衣服,一是袈裟,二是道袍。佛塔給僧人善終之冥所;道塔給眾人新生之靈氣。一死一生,兩者好像性質對立,但古人視兩者均是神聖之地。他們認為生命去了又會來,來了亦須再去;來來去去,一生何必執著名利;只要一心向善,終會升仙成佛,解除這來去之苦。
今人沒像古人對塔產生那般濃厚感情,但一些人卻迷於華麗外觀的 “象牙塔”。他們終生走不出塔,去認識外間廣博的世界,每每自以為是,視他人為非,自欺欺人。最終只陶醉於個人的象牙塔內,所言所行一無是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