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舊石器時代,人們站在河邊想走往對岸,但不能涉水,又不懂泅泳,於是在河邊伐樹,令樹倒向對岸,形成獨木橋,然後沿木橋過河。這是橋的起源。並證明橋是河道上的原始交通工具。
獨木橋是一顆樹的長度,只可橫跨細小溪澗。當遇上大河,古人須連接多條樹木,將長度延至可橫越河的兩岸。但在河面上沒有支撐,每節樹會凌空墜下。因此,古人就像豎立房子一樣,在河底至河面的位置建立基座,成為橋墩,然後在墩上安放木柱梁,去承托河面上的各節橋木。這類橋稱作“梁橋“。
木材當然易受採伐和鋸裁,但亦易受風化和腐朽。不過,古人仍喜以木造橋。他們認為東方屬“木“,象徵陽光,可令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所以木是吉物。
然而木材的長度是有限制的。當構造長橋時,便須設立很多橋墩去承接鋪在橋面上的眾多木板。橋墩本礙泄水;墩的數量愈多,令水流愈不暢順。況且橋墩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寬,因而做成河道狹窄,只容小舟通過橋底,大船不可航行。凡此種種限制,促使古人另創造橋的方法來替代木梁橋。
“拱橋”因而產生了。木拱的結構巧妙;首先在河的兩岸建置石橋墩,然後從橋墩豎起橋架;這架是由木材層層相疊,造出伸臂的形式。然後利用槓杆原理,將橋兩端的臂式架接合,便能把整個橋架穩固起來,並構成拱形狀。這樣就增加了橋的跨度,及減少了橋墩的數目。
木梁橋是直線式的;直伸的橋面是兩岸最短的距離。木拱橋則似圓弧線;橋面有高低起落。這類橋可能始於漢代;至宋代,尊稱為“虹橋“,因外型恍如天上的彩虹。它雖然是木造的,但承重力很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建有著名的虹橋,跨越當時的汴河。
宋代以後,大型的虹橋已成歷史,但在浙江和福建交接的山區卻見虹橋的延續。這些木拱橋稱“廊橋“,始建於明代。顧名思義,廊橋的橋面好像建有蓋頂的長廊。這一帶的居民認為在山區行走,十分疲累;若遇上風雨,更感辛苦。他們於是在橋上加置檐蓋,讓遊人在橋內休憩。其實這上蓋對木造的橋身產生保護作用,免受風吹雨打。在一些廊橋,還置椅凳供歇息,或設神龕供拜祭,並有圍牆擋風,牆上開窗,可觀賞橋外風景。
“亭橋”是在橋的中央建置亭子,它的作用與廊橋相似,也是避風雨及遮擋陽光的。遊人可利用亭子的空間,在內觀賞周圍景物。
木材畢竟是不耐用的。古人便想出以堅硬的石材造橋,因此建造了石梁橋和石拱橋,也有混合石梁和石拱兩種結構的橋。這混合式多採用於寬闊的水面,並有船隻航行。
石拱橋是漢代以後的產物。現存的石拱古橋多是明清時候建造的。這類橋與木拱橋不同,可有多孔,大多是半圓拱形的;各孔可高低不同,大小不同,以適合不同類型的船隻在橋下通過。
石梁橋同樣有木梁橋的缺點。石梁只能長至十米,否則容易彎折。石拱橋的跨度可達百米,令百米之內不須建橋墩,令船行無阻。不過,建造石拱需時較長,在建造期間,嚴重阻礙交通。因此,一些地區還是採用壽命較短的木拱橋。
無疑地,在寬闊的水面適宜造石梁橋和石拱橋。古人設法保護這些建設需時和成本昂貴的橋樑。他們認為長期與水接觸的橋墩是最重要的構件,於是為橋墩作出三款設計。一是船形墩,即墩的一端是尖的,另一端是方的;將尖的一端迎向水流,使流水一分為二,迅速向兩旁流過。二是梭形墩,即墩的兩端均尖形;這款式適用於跨海的大橋;為應付急速水流及潮水漲落,墩的兩端均須迎水,儘量把水分流。三是鐵角的船形墩;石墩是前尖後方;墩前包嵌三角形鐵柱;當冬天河上的冰塊沖向橋墩,碰撞墩的鐵角後便解體粉碎,隨水散開,流去下游。總之,這三款橋墩設計無非將水流分導,避開衝擊,而非強硬去堵截洪水。
實際上,橋的形式取決於地形。當河岸兩邊缺乏廣闊平地,古人便想出建“八字橋”。八字橋的兩端和橋心不是同一直線的。橋心橫跨河流,河岸兩邊的橋均同一方向斜上橋面,它們雖不完全平行,但兩者是對立的,呈“八字”形狀。
另一例子是“索橋”。在水深流急的水面,難於建造橋墩。因此,索橋便大派用場。古人利用繩索橫拉在河的兩岸,然後沿懸起的索過河。最先出現的是沒有橋面的獨索橋,後來造出多索橋,便可鋪上木板橋面。索可由竹、藤或鐵造成。竹索是將竹竿壓平,然後絞成繩狀;它的硬度有如鐵索。竹索橋和藤索橋出現較早,並流行於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區。
漢代已普遍用鐵索造橋。鐵索即鐵鏈,它以很多鐵環聯接而成。鐵索橋採用多根鐵鏈,並以木板鋪造橋面。
索橋還可活用於形勢險要的山區。遊人可沿索橋越過急流和高崖。在安全程度上,索橋不及梁橋和拱橋。遊人在索橋上走動時,橋面常時搖晃,令人不能穩步。
“浮橋”多是臨時搭建的。據記載,周代已出現浮橋。早期的浮橋稱“舟梁”,利用繩索把多艘船隻串連,排成直線,並固定繩索的兩端在岸邊,船隻上面鋪橋板。古代戰爭時,往往造浮橋,給兵馬過河。
若只以一道繩索連接所有浮橋的船,而船本身沒有錨固定在河底,船身便可能在急流衝擊下不能保持原位,一些船隻因而向下游轉彎,把部份橋身變為曲形,這種情況稱“曲浮橋”。若有錨固定了船隻,橋身則不易受急流影響而擺動,仍維持直線,這叫做“直浮橋”。當然直浮橋比較安全。
顯然船充當了浮橋的橋墩。此外,能浮於水面的東西如竹木筏、羊皮囊、戰車的木輪,以及小口大腹的陶瓶皆可作橋墩的用途。
除作為交通孔道外,古人還把橋視為遊覽的設施。不同的橋式表現不同的特色。平直的梁橋離水面最近,遊人宜在橋上觀賞水中近景。拱橋離水面最高,宜在橋上觀賞遠景,而橋身的線條優美,恰如藝術品。亭橋上的亭子可作為觀景的據點。廊橋把橋兩邊的景色分開,給遊人不同的感覺。索橋和浮橋則可擺動,予遊人刺激的動感,宜置於假山假水的人造環境。
若從傳統信仰來看,橋可助改善風水。在筆直的河道,水流急速,帶來煞氣;建橋在河上,可將直沖的煞氣化開,趨吉避凶。在蜿蜒的河道,水流於彎位處減速,在這裏建橋能把水氣和人氣匯聚,做成生氣勃勃。因此關係,古人認為修造橋樑是美德。在現實生活,這工作乃促進交通。在精神生活,這行為屬行善積福。
橋是那般重要,古人也希望借助神的力量去保護橋,好讓行人安全過橋。所以橋的欄杆每每雕有神龍、瑞獅、聖牛和祥雲等飾物。龍充滿活力,獅是萬獸之王,二者可給人治惡驅邪。牛因耕田而屬“土”,“土”能剋“水”,所以牛可鎮服水怪。祥雲代表天界,可賜福人間。
人間的牛郎與天界的織女結成夫婦。不幸,織女被抓回天宮,牛郎追上天空,但為波濤洶湧的“銀河”所隔,迫與織女分離。喜鵲受這愛情感動,於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晚上,共集銀河,用鵲身構成一道橋樑,讓牛郎織女在這“鵲橋”相聚,以解相思之苦。鵲橋於是成為中國人渴求的名橋。
人去世後,受審於地府,然後無奈地經過“奈河橋”,輪迴往生下一世。奈河橋是令中國人驚恐的名橋。眾生天天走過奈河橋,從地府去到人間。情人每年一次去赴鵲橋,由人間走往天上。一是相去凡塵,一是相匯淨土,二橋奈何還帶給人們一點生機的希望。
橋讓人們跨越江河和崖壁。因此,古人相信當遇到困境和風險的時候,只要有橋就解決了。
一些人卻不自量力,不依正途,不上橋走路,而自尋捷徑,逞強犯險,終遭山難水劫,自食其果。
人貴自知。自知不足,便勤加學習,恍如修橋鋪路,去打開通道,終可走出出路,登上成功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