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萬至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人開始種植農作物,以收成的農產,求過安定生活,但另一方面仍須獵取動物,維持生計。他們成功將野狼馴化,變成家犬,利用這些養犬助他們進行狩獵活動。所以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
鹿是當時獵犬追捕的主要對象。鹿有多個品種,例如梅花鹿和麋鹿。麋鹿是中國特產,又名“四不像”:頭部像馬,身軀似驢,足蹄像牛,身體呈灰褐色。牠的其他特徵是一對分叉的大角,以及一雙大眼睛。麋鹿雖然奔跑快捷,但牠的性格溫順和善,人們掌握這弱點,把牠當作容易獵取的動物。
飼養動物是農業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人最先飼養成功的動物是馬、牛、羊、雞、犬、豬,通稱“六畜”。後來還飼養了驢、駱駝和鴨。在這些家養禽畜中, 牛的價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協助耕田。而馬、驢、駱駝可用作交通和運輸工具。從羊的身上得到羊毛和羊皮取暖。豬無疑地是主要肉食的來源。雞生出來的蛋則是另類營養食物。但是在中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通常找到的動物遺存是豬和鹿。顯然除豬以外,鹿亦是當時的主要肉食,而鹿還可供應鹿乳。
鹿對古人來說兼有馬、牛、羊、豬等價值。牠的角還可作為勾勒器,加工後便變成耕田的鋤具。而麋鹿也有一個功能可與水牛相比。麋鹿懂得游泳,喜活動於沼澤,愛吃苔草。這些鹿群常將吃剩的苔草與潮濕的泥土混成一起,恍如土裏施肥。這些由麋鹿走過的濕地叫做“麋田”。
“麋田”雖然是由荒地化為耕地,但它的土質始終不及“牛田”。由水牛犂耕的土地較為鬆軟,方便播種水稻。所以在耕種的助力上,鹿不及牛。此外,馬能跑快,也可負重,因此在運輸方面,馬又勝鹿。
鹿曾一度受馴化爲家畜,可惜牠的所謂弱點終導致古人把牠遺棄。鹿只繼續亡命於林間澤地,滿足人們殺戳的獸慾。最顯著的例子是遼金兩代的玉飾牌。這些玉器雕工精緻,多以鹿和樹為題材,反映當時皇帝及貴族喜好騎獵,每年秋天他們必往叢林射鹿。
古人所戴的頭盔每每加嵌一對銅製尖角,表示武士強悍的力量。這造型其實是取材自動物頭角的。雄鹿頭上便長有巨大分叉的角,這是牠的犀利武器,看來英武。
在戰國時代,雄鹿的角便出現於一種特殊的工藝品。當時楚國信奉鶴為保護神。根據傳統信仰,鶴是仙人化成的鳥,需一千六百年成形,所以鶴充滿生命力,寓意長壽。目前在楚墓中,發現一種怪異的銅鳥,作為陪葬品。鳥有高足,形狀似鶴,頭上長有一對巨大鹿角。鹿是楚國常見的動物。因此,楚人在設計神鳥時,將鶴和鹿的特徵拼合起來,令鶴鹿一同發揮允文允武的精神。鹿角鶴比純粹的鶴顯然更加英武。
楚國文物證明了鶴鹿的神聖地位,後來這組合成為深入民間的信仰。傳說唐代皇帝玄宗曾獵殺一頭身軀粗壯的大鹿,回宮後拿來烹食。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指出這大鹿在漢代已有千歲,曾被漢武帝捕獲,後將牠放生。至唐代又增多八百多年,即唐玄宗竟吃了有一千八百多年生命的鹿肉。
另一傳說也是與唐玄宗有關的。他在郊外曾射中一只白鶴。原來這鶴是由四川道士化身的,道士忍痛拔出玄宗的箭,將箭交給弟子,並預言玄宗必將逃難至四川,屆時可將箭送還給他。
兩個傳說均諷刺唐玄宗烹鹿射鶴,開罪仙界,導致國勢轉弱,但亦指出鶴鹿是仙禽瑞獸,享有人們盼求的高壽。因此,古人喜把鶴和鹿一起畫在梧桐樹下,“桐”是“同”的諧音,這題材叫做“鹿鶴同春”,以表示對長生安樂的希望。
於現實生活裏,鹿畢竟是野生動物,常為人們追捕的獵物。鹿的肉、乳、皮、角、骨、血和胎皆有食用、實用或藥用價值。古人因此對鹿產生愛好的感情。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鹿代表美好。例如“麗”字,字的上端是兩鹿皮的花紋,示意雙鹿同行。古人認為只要有伴成侶,就是美意。他們便以“麗”來形容美好的事物,例如“麗衣”、“麗舍”、“麗日”、“麗人”。另一例子是“慶”字,字的上端代表鹿皮,中間是“心”,下端寓意“人”;三者組合成的意思是真心把鹿皮送給友人,即是為友人的活動或成就感到高興,而致以賀禮。可見古時隆重的東西是鹿皮。
除寓意高壽外,“鹿”與“祿”同音。於是牠又蘊含多一種吉祥。古人利用牠的形象來祈求官祿。
鹿性和善,引人獵捕。鹿身是寶,惹人進補。鹿鳴傳音,賜人壽祿。數千年來,鹿犠牲了自己,獻給人們種種利益。不過,善良的鹿卻不給人們善待。只偽善地讚牠美麗,這是無賴欺騙。鹿永遠是可憐弱者。
今天的社會有無數善良的弱者。他們不是沒有材幹,但欺善怕惡的風氣流行,善者不欲惡鬥,做成惡人得勢。動物世界的強弱之爭,必弱肉由強食。人世間的善惡之爭,卻永恆不息。我們只相信善者不是弱者,惡者並非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