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中國龍船



約一萬年前,中國人最先以竹、木、草、樹皮等造“筏”。在筏上可以捕魚,乘筏渡河往對岸,可以狩獵。後來伐下樹幹,將一部份幹身挖空,以便坐在樹幹裏面,這是木船的雛形。之後將樹幹船的兩端削成尖形,方便滑行,這就是原始獨木舟了。

在五千年前,古人懂得火燒的方法,把從樹幹分割出來的直身木材焙成彎形,這樣更方便造成木船。他們以彎曲的木板作為船底及尖翹的船頭和船尾,然後拼上左右兩側的木板,即以三件木板造出小船,稱為“三板”,後改叫“舢舨”,成為最常見的渡河工具。

發明了船,古人須想到如何將船操控。他們便參照魚鰭潑水的姿態,創造木“漿”,用來划水。至商代,又創造“帆”,利用風力航行大船。到了漢代,漁民懂得搖“櫓”,增加船行速度。


古人對天氣和地理的認識不多,他們的泳術不佳,駕船技術不濟,所以在水中划船和乘船均是非常危險的。但爲了生計,他們不可以逃避這些風險。況且風雨影響流水,產生波濤,而早期的木船又不堅固,尤其是舢舨,很難抵得風浪。古人以為這些都是他們不可控制或預防的情況,唯有尋求神靈幫助。

在民間信仰中,水神有不同的形象。早期的水神是人面鳥身,身上纏蛇,能主宰行雲布雨,只要祂在適當時候翻雲覆雨,人間便能風調雨順,否則激發起暴雨狂風,水淹農田,河水氾濫,自然民不聊生。後來“龍”的造型固定了,將海洋變成龍的居所,並把龍人格化,成為龍王。民眾相信祂主管所有江河和海洋,於是奉祂為至高無上的水神。

中國人遠在新石器時代已設計了“龍”。這些龍形飾物以玉石雕成。原始的龍是由豬首蛇身或馬首蛇身拼合而成。後來農業進步了,更多動物被馴化。於是除豬、馬和蛇外,古人把更多馴化動物組合成龍的造型。

自漢代開始,駝首、豬鼻、羊鬚、牛耳、馬鬃、馬尾、鹿角、蛇身、魚鱗和雞爪等一起構成龍的固定形象,奠定了龍為飛天下海、無處不在的神聖動物,守護所有中國人。

實際上,龍應該是鰐(鱷)的化身。古人認為鰐是水中霸王。在觀念上,龍不過是神化了的鰐,所以尊為龍王,主宰水世界。

龍王雖然住在水裏,但祂能支配天上層雲,帶來雨水。早在商代,當遇到大旱,便祭祀龍王求雨。至漢代,民間流行以泥土燒成土龍奉拜,祈降甘霖。

龍王既然是水裏神仙,古人也因此崇奉祂為水上的保護神,尤其漁民在海洋活動,更需要祂的庇佑。漁民於是將船造成龍的形狀,希望水上邪靈誤認為龍王化身,不敢傷害,又可借龍形的威儀,懾服水怪,帶來吉祥。一些漁民索性將漁船尊稱“木龍”。

為仿傚龍身,早期的船大都是長條形的。船身的木骨架,叫做“龍骨”。中國的皇帝被視作人中之龍,擁有至高權力和地位,所以漁民喜將鑄有皇帝年號的銅錢嵌在船中,暗喻“木龍”蘊含神龍的力量。他們又以圓背鐵釘嵌入船首兩側,象徵“龍眼”。

除龍王外,古人還設計了其他水神。這些水神俗稱“水仙王”,包括大禹、伍員,屈原、王勃和李白,全是歷史人物。大禹在古代治水成功。伍員即伍子胥,於春秋時代在吳國做官,受人陷害而自刎,吳王命將其屍身拋入江中。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人,他不受楚王信任,含屈投江自盡。王勃是唐代才子,以文章聞名於世,可惜在乘船探父途中,於南中國海遇溺身亡。李白是唐代大詩人,傳說他酒醉駕舟,去撈水中明月而溺死。民眾賞識這五大人物的卓越才華,以及愛國愛民的精神,於是奉為水神,盼佑民於水難。但這五位水神卻沒有召雲降雨的本領,因此最受尊崇的水神還是龍王。

古人巧妙地把船設計成“木龍”,作為龍王的象徵。他們還在船上張掛彩旗,旗上題有吉祥字句,宣示和平。豪華的船還附上龍頭裝飾,船上設有奏樂,原來這些“龍船”只作遊樂。

至於賽龍船的習俗,通常被附會為紀念水神屈原的活動。現今在戰國至漢代的文物曾發現競渡的紋飾,但這些競渡船完全沒有龍船的樣子。唐代以前的文獻亦沒有提及龍船與屈原的關係。至唐代,才出現有關龍船競渡的記載。

在古人心目中,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是全年暑氣活躍的開始。他們選擇在當天賽龍,目的是利用飛躍的龍船,去威鎮水中妖怪,也利用在龍船上敲打鑼鼓的響亮聲,向上天傳達他們要求降雨的訊息,盼雨水能消除地面的暑氣。自古以來,越民族居於中國東南方,他們信奉由蛇化身的龍為保護神,所以龍船競渡可能源於漢代的越人風俗。漢代南方人稱這些競渡船“龍船”。這賽船風俗後來傳至北方,北方人則改叫“龍舟”。

古人將船造成長龍,把船美化成彩龍,並配上熱鬧的鑼鼓聲,又設計成水上競賽的運動,目的是製造節日娛樂,也是為了求雨消災去討好龍王。“龍船”或“龍舟”顯然是人與神的溝通工具。

後來皇帝所乘的船被尊為“龍船”,老百姓只可踏足競渡的“龍舟”了。皇帝的龍船只重奢華,競渡的龍舟則求輕巧。龍舟比龍船行得快,因為舟上的人合拍地划水。他們必須合作得宜,才能奪錦。這賽龍樂趣是皇帝所體驗不到的。

到了今天,龍舟依然在端陽競賽,一樣講求合拍,才能爭冠。可惜這合拍精神在工作上退化了。不少人只想獨佔利益,不與他人合作,終取不到佳績;好像一人划龍舟怎有能力取勝。

我們經常沉溺於沉重的工作堆中,不知所措。不如培養賽龍的勇氣,不畏風浪,不自氣餒,終可突圍而出,怎沒能力達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