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中國瓶



早期的瓶、罐、壺、尊等器物都是盛載酒、水等流質的東西。因造型不同,而產生不同名稱。

遠古時候,中國人爲了喝水,必須走到老遠的河邊取水。當然這是不方便的。爲了改善生活,他們想從河邊拿走清水,好留在身旁隨時飲用。這樣迫使他們發明了盛水的陶器。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已生產了不少貯水的大罐。罐的中央部份(腹部)是特大的,以增加容量。當時又燒造吸水的尖底瓶;它有雙環耳,作用是以繩穿繫雙耳後,把尖底瓶拋入河中,讓水自然地流入瓶內。若滿載水後,瓶身便垂直浮於水面,即瓶口朝天,瓶內水不會傾出。在這情形下,可拉繩取回貯滿水的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以後,尖底瓶受淘汰了。廣腹陶罐則繼續用作貯水容器。

中國人自商代開始愛好飲酒,於是與酒相關的器物相繼出現。目前遺留下來的早期酒器都是銅製品。商周時代的盛酒器具主要是“壺”和“尊”。尊的造型較特別,它有向外敞開的喇叭形口和足,整個器身分成上下相等的兩部份。壺則像“亞”字形狀,而沒有壺咀。至於飲酒的杯,商周時稱“觚”,它的外形完全像縮小了的酒尊。

發展至春秋時代,酒尊和酒觚不再流行,酒壺的數量則愈來愈多了。而酒壺加上銅錬就能拿來燒水;將錬壺高高掛起,壺下加火,便可將壺中的水煑沸。酒壺和錬壺均有口蓋,防止酒精揮發,也防弄污酒水。壺腹還增加雙耳,耳孔是橫向的,以便繫繩拿起銅壺。

當時還有一種廣口大腹、細長頸部的銅壺。壺身的兩邊也有耳孔,但耳孔是直通的,稱“貫耳”。這類貫耳銅壺與酒沒有關係,它是“投壺”遊戲的工具。遊戲方式是把木矢從遠處投入壺口。木矢是細長條狀的硬木,一端是平頭的,另一端削尖成箭形。壺裏面放有小豆,防止木矢投進壺內被彈出。若將矢投入貫耳孔,則取分較高。投壺遊戲多在飲宴時舉行;主人和嘉賓比試投壺技巧,取分最少者須罰酒。這娛樂一直由春秋時代流傳至明代,竟有二千年歷史。

若壺的體積縮小,又缺壺蓋,並以陶製成,則這類壺不是盛酒水的,而用作“唾壺”。唾壺不純粹是痰盂。在飲宴時,它被拿來放進殘棄菜餚和肉骨。唾壺至唐代改變了造型,將壺口造成寬大的喇叭口,令人更方便唾進殘滓。痰盂是放在地上的,唾壺從漢代至元代都置於案或桌上,兩者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唾壺也像投壺一樣,曾走過一段漫長歷史。
酒壺發展至唐宋時代出現重大變化。唐代酒壺稱“注子”;在壺腹兩邊分別添上彎長的壺咀和手柄,好像現今的茶壺,不過注子的頸部較長。宋代也承傳這類型的注子。

除注子外,宋代以陶瓷製作了兩種新款的盛酒器。一種是小口廣肩,有蓋但無頸部,器身從肩部往下逐漸修窄,這造型稱為“梅瓶”。另一種的器身像梨形,長頸,下身闊於上身,叫做“玉壺春瓶”。這兩種酒瓶均完全脫離前代“亞”字壺的形狀。

遼代則出現一種稱做“雞腿瓶”的盛水器。它的特色是小口,高身,瓶身呈圓筒形,身上飾有多條凹下的坑紋。遼代契丹人以遊牧為生,他們的居所狹窄。這些像雞腿般修長的高身水瓶佔空間較小,易於存放,並可用繩依凹坑紋將多個瓶綑結一起,使它們不易碰倒。

中國人由新石器時代至唐代造了很多盛放酒水的器皿,但這期間仍未出現花瓶。原來古人一直在室外園圃種花及賞花。到了宋代,人口增加,居地相對減少,平民百姓的居所不可能有種花土地。他們只好在室內賞花,而這些花也不可能是自種的,他們須向外購花自賞,因此社會上出現賣花農販。他們買花回家後,便需要盛花的器物。最方便的做法是將酒瓶的蓋子拿走,就可以插花於瓶內。當然注子不可以作插花用途,但梅瓶和玉壺春瓶就從此被借用做花瓶了。

至於遼代的雞腿瓶,其修長的瓶身令人想到可插進長莖花卉。古人於是製造一種俗稱“寶字尊”的花瓶。造型是廣口、短頸、闊肩,高筒形身。這類花瓶始於明代,一直流行至今。


宋人喜愛古典器物,他們仿造不少商周青銅器。為了盛載花卉,他們竟然把喇叭形口足的仿古銅尊或銅觚作為花尊。明清的瓷器工匠仿傚這些造型,生產了大量尊形花瓶。

無疑地,花瓶的歷史較短。不過,到了明清時候,花瓶的需求很大。寺廟以花作為供品,所以需要大量大型的花瓶。文人崇尚自然,他們喜在書室內放置天然植物。文人的書桌上往往只見一小花瓶,瓶內只放進一枝小花,因為“一”屬陽數之首,文人是男性,並望居首,所以細小花瓶代表了文人風範。

瓶的諧音是“平”,便用來象徵“平安”。一件綠色釉的花瓶可包含多個意義:綠與“祿”同音,表示貴氣;花香吐豔,表示富氣;瓶所象徵的“平安”則代表高夀。所以這樣平凡的花瓶竟然是中國人對幸福的願望。

愛酒好花是最平常的嗜好。古人造了眾多器皿,用來盛酒、插花、泡茶。大腹的器皿可容多酒、多花、多茶,但只可酌情拿取品嘗,因為酒多亂性,花多亂目,茶多亂味。酒香、花香、茶香不在於多,而在於箇中真香。若貪婪求多,必犯錯誤。

人的腹部可大可小,可影響外觀。不過,美麗的外觀是次要的,人的內心最為重要。人必須有容人之量,才可以安於生活,無愧於心,無害於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