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中國牀



數千年前的陶器竟然印有蓆紋。從這特別的裝飾圖案,便知道中國人在很早時候已懂得將蘆葦等植物編織成草蓆。古人有了草蓆,就可以用來做坐墊和卧墊。他們還採用其他材料造蓆,最顯著的是竹蓆了。竹蓆的表面乾爽涼快,所以夏天人們喜用竹蓆,冬天則改用草蓆,因為草蓆可以保暖。當然獸皮造成的蓆子是最適用於寒冷天氣的,但熊皮蓆、豹皮蓆等都是珍品,一般民眾不易得到。至於由玉片編成的蓆子就更加奢侈了。

“牀”是“裝”的意思,即自我裝載,也就是可用來坐或卧在上面的東西,便稱“牀”。蓆是平放在地上的,可拿來作坐卧兩用,所以蓆是原始的牀。牀的四角有矮足,即牀面高出於地面,這是不同於蓆的地方。牀面世後,蓆便轉為輔助的角色逐漸成為床鋪了。

牀與蓆一樣,原來是不分卧睡和坐用的。春秋時代流行一人獨坐的牀,稱“匡牀”。漢代將坐用的牀改叫“榻”。榻前通常放置食案或書几。除獨坐榻外,榻也發展出新模式。例如,榻的左、右及後方置有高起的圍屏,只留下榻的前沿給人入座,這叫做“屏榻”。


至南北朝時,屏榻的設計又改變了。在榻的四方安裝木柱子,以便加上圍帳,代替圍屏,這稱為“帳榻”。

唐代的榻愈來愈寬大,竟可容多人坐在榻上。榻是矮足的;若獨坐榻加上高足,便成“凳”;如有靠背則稱為“椅”。高足的椅和凳出現後,人們發覺垂足而坐,較在榻上跪坐的姿勢更加舒服,所以五代以後,獨坐榻愈來愈不受歡迎,最後受到淘汰。

漢代以後,“牀”被定為卧具,“榻”則是坐具。目前發現最早的卧牀來自戰國時代的楚國墓,它整體是漆木造的,牀上有圍欄。其實各時代的卧牀都有三或四面的圍欄。

發展至明代,牀的變化顯著。在牀的四角安上木柱子,支撐牀的頂蓋來承接污塵,整體牀架用來掛圍帳。由於牀上有頂架,這款式稱“架子牀”。架子牀的牀身通常以繩編成,上面鋪以藤蓆,這樣便令卧睡者感覺牀身柔軟清涼。但是北方天氣寒冷,當地人反喜用木板鋪牀。

此外,明代還創造非常特別的“拔步牀”。它是將架子牀放在木製平台上;牀的左、右及後面皆與平台貼齊;牀的正面尚有兩三尺才與平台接沿,這空間成為牀前的小廊;平台正面的左右端安置像窗子的圍板,中間留出門位,以便卧睡者出入。由於四方皆有圍欄,以及牀前有廊,拔步牀就恍如一間小房子。


“羅漢牀”是明清以來常見的款式。它的左、右及後面皆置圍欄,但沒有牀架,所以不是架子牀,而像現代的單人牀,可供坐卧兩用。

到了清代,牀的用料厚重,裝飾變得繁複,完全脫離明代簡約的風格。

若牀與榻比較,牀足一般較高。可能是這緣故,中國最早的高足坐具叫“胡牀”。它是遊牧民族於漢代傳入的。胡牀原本無靠背,可容一人垂足而坐。它的牀面以麻繩造成,前後兩足交叉,把交叉點作為軸,可以折叠,方便攜帶。自唐代開始,這類高足坐具廣被愛用。後來胡牀安裝了靠背,宋代改稱它為“交椅”。

其實“牀”不一定是家具。古人曾經把所乘騎的馬稱為“肉胡牀”。水井口的圍圈叫“井牀”。廚房火爐口以外的灶面是“灶牀”。洗澡的地方可稱“梳洗牀”。

古人在牀前見明月,便想起故鄉。安睡牀上是一天裏最暢快的時刻。但在牀上不能入睡,就想著很多事情了,這些事情往往是不快的。在這時候,我們希望想出解決事情的方法;若想出了,自然入睡;如想不出來,則黯然下淚。

一些人常常胡思亂想,強求個人利益,不面對現實,慘受失眠之苦,這是自討苦吃,與牀無尤。

畢竟有了牀,我們可以睡得好。若然睡不好,總可以發個好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