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中國香料



古人所用的香料主要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印度人感到高溫會引致體臭,而衍生污垢。他們為辟除這些穢味,於是利用帶香氣的樹脂和木片製成香料,把這些香料塗在身上,或用來薰香衣服及室內環境,或燒香產生香氣。這樣做法對個人和室內衛生均幫助很大。

早在秦代以前,中國人已認識香料。至今漢代墓葬發現不少銅製和陶塑的香爐,證明燒香在漢代流行起來。古籍也記載晉代的名門望族喜用香料薰衣。而自唐代開始,香料的需求愈來愈大,日常生活已不可缺少香料。

這些香料的種類很多。沉香是當中最受歡迎的。這香木的產生需要很長的過程。首先年老樹木受大蟻或某種真菌傷害,導致樹的組織經過化學變化,最終結成富有香氣的樹脂。這樹脂的演化愈久,則顏色愈黑,質地愈堅硬和愈重,入水便沉,因此稱“沉香”。倘結成香脂的過程較短,質地便較輕,遂不至沉下水裏,而只浮於水面。這是次等沉香,名叫“棧香”。


此外,廣東、廣西和海南島出產一種長壽香樹,名“土沉香”。將這樹伐下,讓其腐朽,四或五年後,便產生芬香的樹脂。宋人最喜歡這國產香料。

唐代晚期,開始製作圓形的香餅。後來宋人因愛好花香,他們喜歡把香花和香木結合一起。首先將所選擇的茉莉、梅花等不同香花與香木放入圓盒,封合埋於地下約半至一個月,讓香木染上花的香味。這樣製成的香料狀似餅形,叫“合香”(“盒香”)。合香的特色是自創香方,造出個人喜歡的花香,也有調合花香和木香的作用,並可加入草藥調製,有助提神治病。

另外兩種著名香木是龍腦香和檀香。龍腦香是樟腦的一種,盛行於唐代,而檀香最受佛道人士喜用。

其實最名貴的香料不是木香,而是由阿拉伯人於唐代傳入的龍涎香,這名字比喻龍吐出的涎水。它是一種來自動物的香料,屬於抹香鯨腸內的病態分泌物。一般認為抹香鯨因消化不良而刺激出結石,這結石排出海洋後,經自然化合,使香氣清幽,亦味道加強。龍涎香留香最持久,可達數月,所以價值連城。

另一著名的動物香是麝香。麝的外形似鹿,但體型較小,沒有角而有獠牙。雄性麝的臍部生有香腺,分泌出誘人的麝香。

除以植物香和動物香作為分類外,香料還可從製作的方式分成末香、線香、盤香、瓣香等多種。

末香是將香木磨成粉末,以便塗抹身體,防止蟲咬,并容易燃燒除臭。

線香是利用黏糊把香末合成條狀的長枝。因為它是長條形,燃燒時間較長,所以又稱“長壽香”,一般用在喜慶和祭祀儀式。

盤香是將線香重疊成環狀。這些香環又狀似圓筒或錐形,因此亦稱“塔香”,而常見於寺廟的殿堂。

瓣香是將檀香木切成碎片來燃燒。由於檀香被視為上等香料,所以瓣香又叫“大香”,常用於重要的場合或供高僧使用。

在另一方面,燒香是最平常的信仰行為。由於香能除臭,所以從宗教角度來看,燒香是一種功德,象徵把煩惱和惡念辟除,令心境平靜。況且當善信禱告的時候,他們的告話便要依靠縷縷香煙,傳遞往天堂或非凡世界的佛陀、菩薩和神靈。


尋找各類香料的過程是艱苦的,製作各式香料的工作是費時的。而香料大多來自海外,運輸困難。凡此種種,令上等香料在中國市場十分昂貴,價比黃金,成為炫耀身份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貴冑、富戶才能應付這高消費。

不過,自宋代開始,文人因崇奉佛道,而需要香。他們在書室中焚香靜修;在社交場合中,以香配茶酒,作為高雅的文化活動。他們還以香薰衣,薰室、薰車。所以文人居處香室,乘坐香車和配帶香囊。總言之,他們先薰香身體,然後薰陶心靈。

顯貴擲金,為求香澤。文人迷香,為求修心。女子飄香,為求愛寵。為了留香,便要添香加薰,但到底仍香消煙沒,無以恒香。其實無臭,便毋忌無香。不少人即使濃香薰身,力求美化自己,但可惜利慾薰心,弄致惡氣薰天,結果害己害人。

我們不易調和百花香,亦甚難生產百日香,更沒法造出百里香。不過,這些體外香都是不重要的。我們不妨只燒一炷清香,若能使心無掛礙,心緒平和,則不用計較這香是不是貴價的沉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