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中國燃料



人類不同於飛鳥、動物和游魚,因為他們懂得用火,所以自稱萬物之靈。中國考古工作者曾發現一萬年前的陶器碎片,證明早於一萬年前中國人已利用火去燒泥塑器具,使器身變硬耐用,製成各式陶器。

中國陶器有這樣悠久歷史,主要是古人找出取火的方法,才能找出如何用火去改善生活。取火的器具稱“燧”。最早和最普及的方法是鑽木取火,即是“木燧”。古人曾經定出每季用不同木料鑽取火種,他們以木的色澤去配合四時環境來生火。例如,春天取榆樹、柳樹,夏天用棗樹和杏樹,這種做法稱“改火”。古人相信透過“火”可得到最佳的火種。


第二種方法是周代流行的“金燧”,或稱“燧”。即是以銅錫合成的鏡子為器具,把鏡的凹面朝向太陽取火。顯然地,在陰天和雨天這方法是不可行的。

第三種方法是魏晉時代出現的“敲石火”。即是以鐵片和石互相撞擊,產生火花,讓火花墜落在火絨,令火絨燃燒出火。火絨是加上硝酸的紙或艾葉。這方法一度盛行於唐代。

實際上,古人一直以來取火不易。所以在得火後,他們儘量在灶前留火備用。至清代十九世紀中期,西方火柴傳入中國,這些傳統的取火方法便過時了。

古人最早以木取火,亦是最常以木來燃生火。古時稱柴火為“薪”。若生薪火,則不得不上山取柴。在春秋時代,民眾伐木是有限制的。但自戰國時代開始,政府便沒有管制了。況且居住城市的民眾須買柴炊飯,對柴枝的需求加劇,因而加速了對樹林的破壞。

自周代開始,富貴人家喜用木炭。古人將燒透的柴枝埋在土裏,待冷卻成炭。炭貴於柴,但木炭之火產生較少濃煙,所以從污染的角度來看,炭火優於柴火。

中國人除最早掌握用火的技術,亦最先使用煤作燃料。在秦代以前,這礦物稱“石涅”,至漢代改叫“石墨”,由晉至元代,則稱“石炭”,明代始定名為“煤”。在陝西的西周墓葬,曾找到煤雕,當時把煤塊當做玉石,雕成藝術品。在河南西漢冶鐵工場的遺址,才發現以煤為冶煉燃料。至於大量開發煤礦場,則始於北宋晚期。

中國人亦最先採用石油生火。約兩千年前,《漢書》已記載陝西北部發現“有水可燃”。其實早期的石油大多是隨泉水流到地面,所以所得的產量很小。由漢至唐代,古人稱石油為“肥”,指出“水上有肥,肥可燃”。在晉代,曾把“肥”叫作“石漆”。宋代科學家沈括才首創“石油”的名稱。石油通常在鑽鑿鹽井和天然氣井的過程中才發現的。到了北宋,始正式在陝西北部開探石油井。


早於漢代,也出現“火從地中出”的記載。古人原先開鑽水井和鹽井,而意外地發現天然氣,并最先利用這些在鹽井附近取得的氣體來煑鹽。既然火真的是從地下面走出來,古人便相信這是神蹟。因此往往在這些“火井”旁立祠祭祀。宋代晚期始研發天然氣井的技術。至清代十九世紀中期,並成功鑽探至一千米深的產氣層,利用竹管和木管大量輸氣,使產氣量迅速增長。

歐洲人較中國人晚了一千多年才認識煤和天然氣。至於開採石油井,他們也晚了三百年。四川省物資豐富,早期的煤礦、油井和天然氣井皆集中該地,其他則多分佈於中國北方。無疑地,柴和木炭均不及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三種燃料皆燒得熾熱,成為更有效力的能源,而有助鹽、冶煉金屬和燒製瓷器。

火活化了中國人的生活,改進了生產技術,使古代的中國成為世界上先進的國家。古人成功地利用不同燃料,發展不同火種,這般智慧至今竟退化了。火屬“陽”,產生生氣,令萬物生長。今人不是沒有火氣,而是不少人只求個人利益或私慾,將火氣變種,生出怨氣,化成怒火,不時大吵大鬧。這樣取火的方法,必引火自焚。

火是能源,能焙出生命,也能火化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