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仰慕雀鳥,因為牠們懂得飛行。他們尊崇龜、蛙、蛇等兩棲動物,因為牠們可活在水裏。即使對水中的游魚,古人亦產生特別感情,因為魚世界對他們來說是神秘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述被尊為靈物的鳥、魚和蛙皆成為常見圖案。魚在彩陶上的造型是由多個三角形組成的。魚首是三角,魚身是長三角,魚尾是小型三角或兩個三角形合成。魚身上的鱗則是網格紋或眾多小菱形。顯然地,寫實的魚是以三角造型為主的。後來寫實演變至寫意,魚的形狀只出現三角形魚首或魚身,而看不見魚的眼睛。最後由寫意發展至抽象的時候,三角形狀也退化了,只出現象徵魚鱗的網格紋。
至於彩陶上的鳥紋,鳥首通常是圓形的,鳥的眼睛也是圓的,羽毛以弧線表達出來。當發展至寫意的鳥圖案,鳥的眼睛又看不見了,只餘下圓圈與弧線相互連接一起,令人感到這些線條不過是鳥的羽毛。到了抽象鳥的階段,則完全沒有羽毛的感覺,只見大小的圓渦紋或旋轉的渦紋,讓人誤解到這些圖案是流動的水波。
古人以鳥象徵太陽,蛙代表月亮。蛙和魚同是產卵眾多的動物,所以被定性為雌。因此關係,鳥屬“陽”,魚屬“陰”。在藝術方面,表達鳥造型的旋轉渦紋便成陽性,而呈現魚形狀的三角形則是陰性了。況且圓渦似太陽,代表“天”;三角形像山,山即是“地”。所以線條的形態早於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蘊含陰陽的奧理。
根據中國民間信仰,女媧是創造大地的女神。傳說天空出現裂紋,女媧以五色石補天,去製造完整環境,才能孕化萬物。而在補天過程中所產生的五色石屑,不期然丟落在地下水裏,石屑竟化成鯉魚。當時女媧以泥土捏成男女活人,讓男女成婚,生育中華民族,而作為證婚者便是鯉魚了。另一神話則指出女媧和伏羲成婚,誕生中華民族,撮合他們的婚事是鯉魚和喜鵲。因此,鯉魚一直被古人奉作“神魚”。
鯉魚有鬚,當鯉游過水裏的雕龍牌坊,便化成有鬚的龍,證明常見的鯉魚只要力爭上游,也可升級為尊貴的龍,這就是“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故事。
佛教亦出現以魚為題材的教化故事。傳說一位僧人生前敗壞佛法,死後轉生成魚,但在其魚背竟長出一棵樹。當在水裏游動的時候,背上的樹亦隨著搖盪,令魚感到極大痛苦。這懲罰給僧人的老師發覺了,於是老師助他把樹脫離轉化的魚身,並將樹獻給寺院,好把樹材雕琢成魚的形狀,懸掛院內,警誡僧眾,不犯惡行。這就是“木魚”的故事。
木魚是常見的佛門法器。長形的木魚,又稱“魚梆”,常掛在寺院用膳的齋堂;當敲打這梆子時,便表示集合僧眾。至於圓形的木魚,有大小之分,則設於寺院的殿堂,僧人還可把小型木魚拿在手裏,在唸經時用來敲擊,以控制聲調和節奏,又可提醒僧人不可入睡懈惰。
財神信仰始於明代。於農曆正月初二日,古人祭祀財神,便奉上公雞豬首鯉魚作供品。公雞表示陽氣充足;豬首代表鴻運當頭;鯉諧音“利”,魚則諧音“餘”,象徵利錢有餘。
魚也是“玉”的諧音,所以以金魚為題材的繪畫是用來祈求“金”“玉”滿堂。
除代表財富外,魚亦比喻高壽。《詩經》有“九如”之說:如山,如阜,如崗,如陵,如川,如月,如日,如南山,如松柏;皆描寫大自然偉大、綿長和豐盛的意思,其實寓意高壽。因此,古人繪畫九條游魚,以表示“九如”的意念。
此外,鯉的另一諧音是“廉”,鱖(桂魚)則諧音“潔”。若畫上鯉鱖﹐則警示廉潔﹐不貪不義之財,為人要清正廉明。
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已捕魚為糧。周代的《詩經》曾指出黃河的鯉魚是美食。至春秋時代,發展池塘養魚業,古人的飲食生活已不可缺少魚。孟子說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將魚和熊掌來比較,熊掌當然最受人擇食。但民眾可經常吃魚,卻沒能力購買熊掌享用。所以孟子諷刺古人對美味的追求,希望統治者執行德政,不可一味求一己榮慾,獨享貴價熊掌,須與民眾一起吃魚,一同享受生活的各種情趣。
古人鍾情於魚,因為魚充滿吉祥寓意。今人對魚的愛情已淡退,只把魚作為主要食材,只注重牠們的美味。當中的鯉魚早在現代社會失去過往神聖的地位了。
魚的種類很多,牠們的大小不是用來分貴賤。小魚可以可口,大魚不一定好吃,今人是以魚的肉質來定價值的。人雖有職位高低之分,貧富之分,但人最終還是以其善惡來定他們的成就和地位。可惜世間沒有美人魚,而醜惡之人比比皆是, 我們必須提防這些吃人鯊魚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