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中國丹藥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道教在漢代正式成立,不老成仙之說更普及民間。若做到“不老”,便可以“不死”。如修煉至“不死”境界,則是快樂神仙了。

道教認為萬物須靠水生存,水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所以水能幫助長生。人若長時間缺乏食糧,但只要有水進口,縱然身體劇瘦,也可勉強續命。反過來說,動植物即使得到充足營養,若長期缺水,也會死亡。

因此,道教主張飲水養生。不過,擁有這特效功能的水是“香水”、“咒水”和“符水”。

“香水”不是帶香味的水,而是曾用來拜祭神靈的水,或加入香灰的水。

咒是天神的說話。“咒水”是經過唸咒的水,它是附有天神力量的。

符是表達天神指示的圖形文字,箓則是天神身份的證明書,兩者均有法力替人消災除病。至於“符水”,主要由兩種方法造成。一種是把符或箓燒成紙灰,然後放這些灰入水飲用。另一種是將符或箓放入清水,或加上一些藥材,煑沸後才服用。顯然地,信眾必須相信這些聖水為靈丹妙藥,透過這種心理作用或能為他們紓解病情。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服水療法是沒有效用的,甚至有損健康。

除水療外,古人為求強身健體,還服食黃金和玉石。玉石長埋地下而可長存不朽,於是在古人心中它是世上最堅固的東西。因此,他們希望把肉身化成“玉身”。然而,玉難以入口消化,古人唯有把玉磨成粉末,混合泉水服食。這做法使玉在體內演化,將血肉之軀染上玉質,因而可抵抗邪毒入侵,令百病不生。可惜飲了這樣的玉泉水,不只不令人不老,而只可加速死亡。

黃金與玉的情況一樣。烈火煉金,金也不消。金還有抗蝕的能力。於是古人又相信帶金質的體質是最強壯的。若把肉體變做“金身”,就可保養身軀,恒久不腐。因此,古人嘗試吞食黃金,去實現長生之夢,當然這夢想是不可能成真的。


金和玉均屬天然物體,不是人工製成的。但這些礦物根本入口難消,不可能當做養生補品。因此,古人不得不自創不老之藥。他們最先將丹砂(紅色硫化汞)混合酒或蜂蜜一起服用。後來將丹砂入火煉,加強效用。這便是“煉丹”的開始,而“丹藥”就成為人工所煉制不老之藥的代名詞。

黃金和白銀均屬貴重金屬。銀次於金,但也有金的堅實本質。所以古人沒能力食金,也望吃銀。為減低成本,他們設法以平價金屬煉成貴價的黃金和白銀,於是發明了“煉金術”和“煉銀術”,亦叫“黃白術”。這樣煉製出來的成品就是仿金、仿銀的丹藥,稱作“藥金”和“藥銀”。

古人的觀念是雄黃經五百年轉化成汞(水銀),汞需九百年化作黃金。而礜石也可經一千八百年變成白銀。若依這樣根據,鐵、鉛、汞、雄黃及丹砂等礦物皆能轉化為金銀。

煉丹家便想利用煉火去混合不同礦物,製成“藥金”等丹藥。他們發明了銅製的丹爐,形似三足鼎。鼎爐分成上、中、下三部份,依次代表天、人、地三界,合起來便象徵一個微型宇宙。他們認為在爐中煉歷一個時辰(兩小時),即相當在世上演化一年。因此煉歷一年,便相等於四千多年的化合了天然礦物原需要很多年的自然轉化才成金銀,鼎爐煉法就加速了這個過程。只需數月,已製成金丹、銀丹等補藥。


然而,這樣煉製出來的金丹只是外表金黃,仿似黃金。爲了加強藥效,古人還提倡以黃金製成的器皿來服食金丹,以金盛“金”,務求接觸更多“黃金”。

煉丹術始於西漢,至晉代漸趨成熟。到了唐代,更大行其道;不少皇帝篤信丹藥,卻不少服食暴死。宋人終於醒覺丹藥的禍害,服丹風氣曾一度收斂下來。可惜明代天子恢復對長生的奢望,使中國皇帝再度亡於這些神丹聖藥。

煉丹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化學實驗。這些實驗不是沒有意義的。煉丹家基於這些化學心得,竟煉製出不少有實際療效的藥物,替人治病,他們反而成為醫藥大師。

丹藥原先用來助人,但最終還是害人。服丹成仙只是一個理想的追求,根本是不切實際的。今人追求長壽,當然是人之常情。只是不少人亂服補藥,以為養生反而傷身。人怎可以不老;我們必須面對現實,老化是必然的。

世間不少人在騙人,傷害人,根本沒有靈丹妙藥去清除這些不良份子。最有效的金丹就是為自己栽培一顆善良的心。我們只要善心待人,不作惡事,到頭來必有善報。若人人向善,何須煉金求壽,我們已是快樂神仙了。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中國香料



古人所用的香料主要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印度人感到高溫會引致體臭,而衍生污垢。他們為辟除這些穢味,於是利用帶香氣的樹脂和木片製成香料,把這些香料塗在身上,或用來薰香衣服及室內環境,或燒香產生香氣。這樣做法對個人和室內衛生均幫助很大。

早在秦代以前,中國人已認識香料。至今漢代墓葬發現不少銅製和陶塑的香爐,證明燒香在漢代流行起來。古籍也記載晉代的名門望族喜用香料薰衣。而自唐代開始,香料的需求愈來愈大,日常生活已不可缺少香料。

這些香料的種類很多。沉香是當中最受歡迎的。這香木的產生需要很長的過程。首先年老樹木受大蟻或某種真菌傷害,導致樹的組織經過化學變化,最終結成富有香氣的樹脂。這樹脂的演化愈久,則顏色愈黑,質地愈堅硬和愈重,入水便沉,因此稱“沉香”。倘結成香脂的過程較短,質地便較輕,遂不至沉下水裏,而只浮於水面。這是次等沉香,名叫“棧香”。


此外,廣東、廣西和海南島出產一種長壽香樹,名“土沉香”。將這樹伐下,讓其腐朽,四或五年後,便產生芬香的樹脂。宋人最喜歡這國產香料。

唐代晚期,開始製作圓形的香餅。後來宋人因愛好花香,他們喜歡把香花和香木結合一起。首先將所選擇的茉莉、梅花等不同香花與香木放入圓盒,封合埋於地下約半至一個月,讓香木染上花的香味。這樣製成的香料狀似餅形,叫“合香”(“盒香”)。合香的特色是自創香方,造出個人喜歡的花香,也有調合花香和木香的作用,並可加入草藥調製,有助提神治病。

另外兩種著名香木是龍腦香和檀香。龍腦香是樟腦的一種,盛行於唐代,而檀香最受佛道人士喜用。

其實最名貴的香料不是木香,而是由阿拉伯人於唐代傳入的龍涎香,這名字比喻龍吐出的涎水。它是一種來自動物的香料,屬於抹香鯨腸內的病態分泌物。一般認為抹香鯨因消化不良而刺激出結石,這結石排出海洋後,經自然化合,使香氣清幽,亦味道加強。龍涎香留香最持久,可達數月,所以價值連城。

另一著名的動物香是麝香。麝的外形似鹿,但體型較小,沒有角而有獠牙。雄性麝的臍部生有香腺,分泌出誘人的麝香。

除以植物香和動物香作為分類外,香料還可從製作的方式分成末香、線香、盤香、瓣香等多種。

末香是將香木磨成粉末,以便塗抹身體,防止蟲咬,并容易燃燒除臭。

線香是利用黏糊把香末合成條狀的長枝。因為它是長條形,燃燒時間較長,所以又稱“長壽香”,一般用在喜慶和祭祀儀式。

盤香是將線香重疊成環狀。這些香環又狀似圓筒或錐形,因此亦稱“塔香”,而常見於寺廟的殿堂。

瓣香是將檀香木切成碎片來燃燒。由於檀香被視為上等香料,所以瓣香又叫“大香”,常用於重要的場合或供高僧使用。

在另一方面,燒香是最平常的信仰行為。由於香能除臭,所以從宗教角度來看,燒香是一種功德,象徵把煩惱和惡念辟除,令心境平靜。況且當善信禱告的時候,他們的告話便要依靠縷縷香煙,傳遞往天堂或非凡世界的佛陀、菩薩和神靈。


尋找各類香料的過程是艱苦的,製作各式香料的工作是費時的。而香料大多來自海外,運輸困難。凡此種種,令上等香料在中國市場十分昂貴,價比黃金,成為炫耀身份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貴冑、富戶才能應付這高消費。

不過,自宋代開始,文人因崇奉佛道,而需要香。他們在書室中焚香靜修;在社交場合中,以香配茶酒,作為高雅的文化活動。他們還以香薰衣,薰室、薰車。所以文人居處香室,乘坐香車和配帶香囊。總言之,他們先薰香身體,然後薰陶心靈。

顯貴擲金,為求香澤。文人迷香,為求修心。女子飄香,為求愛寵。為了留香,便要添香加薰,但到底仍香消煙沒,無以恒香。其實無臭,便毋忌無香。不少人即使濃香薰身,力求美化自己,但可惜利慾薰心,弄致惡氣薰天,結果害己害人。

我們不易調和百花香,亦甚難生產百日香,更沒法造出百里香。不過,這些體外香都是不重要的。我們不妨只燒一炷清香,若能使心無掛礙,心緒平和,則不用計較這香是不是貴價的沉香了。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中國燃料



人類不同於飛鳥、動物和游魚,因為他們懂得用火,所以自稱萬物之靈。中國考古工作者曾發現一萬年前的陶器碎片,證明早於一萬年前中國人已利用火去燒泥塑器具,使器身變硬耐用,製成各式陶器。

中國陶器有這樣悠久歷史,主要是古人找出取火的方法,才能找出如何用火去改善生活。取火的器具稱“燧”。最早和最普及的方法是鑽木取火,即是“木燧”。古人曾經定出每季用不同木料鑽取火種,他們以木的色澤去配合四時環境來生火。例如,春天取榆樹、柳樹,夏天用棗樹和杏樹,這種做法稱“改火”。古人相信透過“火”可得到最佳的火種。


第二種方法是周代流行的“金燧”,或稱“燧”。即是以銅錫合成的鏡子為器具,把鏡的凹面朝向太陽取火。顯然地,在陰天和雨天這方法是不可行的。

第三種方法是魏晉時代出現的“敲石火”。即是以鐵片和石互相撞擊,產生火花,讓火花墜落在火絨,令火絨燃燒出火。火絨是加上硝酸的紙或艾葉。這方法一度盛行於唐代。

實際上,古人一直以來取火不易。所以在得火後,他們儘量在灶前留火備用。至清代十九世紀中期,西方火柴傳入中國,這些傳統的取火方法便過時了。

古人最早以木取火,亦是最常以木來燃生火。古時稱柴火為“薪”。若生薪火,則不得不上山取柴。在春秋時代,民眾伐木是有限制的。但自戰國時代開始,政府便沒有管制了。況且居住城市的民眾須買柴炊飯,對柴枝的需求加劇,因而加速了對樹林的破壞。

自周代開始,富貴人家喜用木炭。古人將燒透的柴枝埋在土裏,待冷卻成炭。炭貴於柴,但木炭之火產生較少濃煙,所以從污染的角度來看,炭火優於柴火。

中國人除最早掌握用火的技術,亦最先使用煤作燃料。在秦代以前,這礦物稱“石涅”,至漢代改叫“石墨”,由晉至元代,則稱“石炭”,明代始定名為“煤”。在陝西的西周墓葬,曾找到煤雕,當時把煤塊當做玉石,雕成藝術品。在河南西漢冶鐵工場的遺址,才發現以煤為冶煉燃料。至於大量開發煤礦場,則始於北宋晚期。

中國人亦最先採用石油生火。約兩千年前,《漢書》已記載陝西北部發現“有水可燃”。其實早期的石油大多是隨泉水流到地面,所以所得的產量很小。由漢至唐代,古人稱石油為“肥”,指出“水上有肥,肥可燃”。在晉代,曾把“肥”叫作“石漆”。宋代科學家沈括才首創“石油”的名稱。石油通常在鑽鑿鹽井和天然氣井的過程中才發現的。到了北宋,始正式在陝西北部開探石油井。


早於漢代,也出現“火從地中出”的記載。古人原先開鑽水井和鹽井,而意外地發現天然氣,并最先利用這些在鹽井附近取得的氣體來煑鹽。既然火真的是從地下面走出來,古人便相信這是神蹟。因此往往在這些“火井”旁立祠祭祀。宋代晚期始研發天然氣井的技術。至清代十九世紀中期,並成功鑽探至一千米深的產氣層,利用竹管和木管大量輸氣,使產氣量迅速增長。

歐洲人較中國人晚了一千多年才認識煤和天然氣。至於開採石油井,他們也晚了三百年。四川省物資豐富,早期的煤礦、油井和天然氣井皆集中該地,其他則多分佈於中國北方。無疑地,柴和木炭均不及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三種燃料皆燒得熾熱,成為更有效力的能源,而有助鹽、冶煉金屬和燒製瓷器。

火活化了中國人的生活,改進了生產技術,使古代的中國成為世界上先進的國家。古人成功地利用不同燃料,發展不同火種,這般智慧至今竟退化了。火屬“陽”,產生生氣,令萬物生長。今人不是沒有火氣,而是不少人只求個人利益或私慾,將火氣變種,生出怨氣,化成怒火,不時大吵大鬧。這樣取火的方法,必引火自焚。

火是能源,能焙出生命,也能火化生命。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中國魚



古人仰慕雀鳥,因為牠們懂得飛行。他們尊崇龜、蛙、蛇等兩棲動物,因為牠們可活在水裏。即使對水中的游魚,古人亦產生特別感情,因為魚世界對他們來說是神秘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述被尊為靈物的鳥、魚和蛙皆成為常見圖案。魚在彩陶上的造型是由多個三角形組成的。魚首是三角,魚身是長三角,魚尾是小型三角或兩個三角形合成。魚身上的鱗則是網格紋或眾多小菱形。顯然地,寫實的魚是以三角造型為主的。後來寫實演變至寫意,魚的形狀只出現三角形魚首或魚身,而看不見魚的眼睛。最後由寫意發展至抽象的時候,三角形狀也退化了,只出現象徵魚鱗的網格紋。

至於彩陶上的鳥紋,鳥首通常是圓形的,鳥的眼睛也是圓的,羽毛以弧線表達出來。當發展至寫意的鳥圖案,鳥的眼睛又看不見了,只餘下圓圈與弧線相互連接一起,令人感到這些線條不過是鳥的羽毛。到了抽象鳥的階段,則完全沒有羽毛的感覺,只見大小的圓渦紋或旋轉的渦紋,讓人誤解到這些圖案是流動的水波。

古人以鳥象徵太陽,蛙代表月亮。蛙和魚同是產卵眾多的動物,所以被定性為雌。因此關係,鳥屬“陽”,魚屬“陰”。在藝術方面,表達鳥造型的旋轉渦紋便成陽性,而呈現魚形狀的三角形則是陰性了。況且圓渦似太陽,代表“天”;三角形像山,山即是“地”。所以線條的形態早於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蘊含陰陽的奧理。


根據中國民間信仰,女媧是創造大地的女神。傳說天空出現裂紋,女媧以五色石補天,去製造完整環境,才能孕化萬物。而在補天過程中所產生的五色石屑,不期然丟落在地下水裏,石屑竟化成鯉魚。當時女媧以泥土捏成男女活人,讓男女成婚,生育中華民族,而作為證婚者便是鯉魚了。另一神話則指出女媧和伏羲成婚,誕生中華民族,撮合他們的婚事是鯉魚和喜鵲。因此,鯉魚一直被古人奉作“神魚”。

鯉魚有鬚,當鯉游過水裏的雕龍牌坊,便化成有鬚的龍,證明常見的鯉魚只要力爭上游,也可升級為尊貴的龍,這就是“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故事。

佛教亦出現以魚為題材的教化故事。傳說一位僧人生前敗壞佛法,死後轉生成魚,但在其魚背竟長出一棵樹。當在水裏游動的時候,背上的樹亦隨著搖盪,令魚感到極大痛苦。這懲罰給僧人的老師發覺了,於是老師助他把樹脫離轉化的魚身,並將樹獻給寺院,好把樹材雕琢成魚的形狀,懸掛院內,警誡僧眾,不犯惡行。這就是“木魚”的故事。

木魚是常見的佛門法器。長形的木魚,又稱“魚梆”,常掛在寺院用膳的齋堂;當敲打這梆子時,便表示集合僧眾。至於圓形的木魚,有大小之分,則設於寺院的殿堂,僧人還可把小型木魚拿在手裏,在唸經時用來敲擊,以控制聲調和節奏,又可提醒僧人不可入睡懈惰。


財神信仰始於明代。於農曆正月初二日,古人祭祀財神,便奉上公雞豬首鯉魚作供品。公雞表示陽氣充足;豬首代表鴻運當頭;鯉諧音“利”,魚則諧音“餘”,象徵利錢有餘。

魚也是“玉”的諧音,所以以金魚為題材的繪畫是用來祈求“金”“玉”滿堂。

除代表財富外,魚亦比喻高壽。《詩經》有“九如”之說:如山,如阜,如崗,如陵,如川,如月,如日,如南山,如松柏;皆描寫大自然偉大、綿長和豐盛的意思,其實寓意高壽。因此,古人繪畫九條游魚,以表示“九如”的意念。

此外,鯉的另一諧音是“廉”,鱖(桂魚)則諧音“潔”。若畫上鯉鱖﹐則警示廉潔﹐不貪不義之財,為人要清正廉明。

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已捕魚為糧。周代的《詩經》曾指出黃河的鯉魚是美食。至春秋時代,發展池塘養魚業,古人的飲食生活已不可缺少魚。孟子說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將魚和熊掌來比較,熊掌當然最受人擇食。但民眾可經常吃魚,卻沒能力購買熊掌享用。所以孟子諷刺古人對美味的追求,希望統治者執行德政,不可一味求一己榮慾,獨享貴價熊掌,與民眾一起吃魚,一同享受生活的各種情趣。

古人鍾情於魚,因為魚充滿吉祥寓意。今人對魚的愛情已淡退,只把魚作為主要食材,只注重牠們的美味。當中的鯉魚早在現代社會失去過往神聖的地位了。

魚的種類很多,牠們的大小不是用來分貴賤。小魚可以可口,大魚不一定好吃,今人是以魚的肉質來定價值的。人雖有職位高低之分,貧富之分,但人最終還是以其善惡來定他們的成就和地位。可惜世間沒有美人魚,而醜惡之人比比皆是, 我們必須提防這些吃人鯊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