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中國布



萬物須尋找食糧,維持生命,但當中以人比動物先進,因為除食糧外,人懂得製造衣服去保護身體,來延長壽命。樹皮、樹葉、獸皮等都是原始衣服的材料。不過,這些東西不是後來常用來造衣服的。在發明了布後,衣服的款式進步了,穿起來更舒適,更適合天氣和地理環境的需要。

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曾印上布紋裝飾,在這時代的遺址又發現了石製和陶製的紡輪,證明中國人很早利用植物纖維紡成布。當時的布質當然是粗糙的,一些還像今天的麻袋。

中國人在七千年前已建立農業社會。他們馴化動物,以及將野生植物大量培植作適當用途。在早期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種麻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古人把麻的纖維紡成紗,然後將這些麻線織布。陶器上的裝飾就是麻布紋。


據史書記載,中國人在商代以前創造另一種製衣的材料,這便是由蠶絲織成的帛。在商代文物中,找到蠶形玉雕;青銅器上亦發現蠶形紋飾。顯然地,古人早將蠶兒馴化,在家裏養蠶。蠶需要大量桑葉為食糧。所以古人除麻外,還發展桑田。由蠶蛹抽出來的絲,便可編織成綾、羅、綢、緞等各式衣料。當然絲織物的質地較麻布優勝得多了。

除麻布、絲綢外,古人還造出葛布。葛是野生植物;它的纖維也可織布。葛布同時用來製衣和造鞋,但布質是低劣的。它的另一缺點是不可禦寒。即使農民是那麼貧困,到了漢代,他們也不得不將葛布淘汰。

絲綢的製作成本畢竟是最高的,只可供皇室貴族享用,一般民眾唯有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一詞泛指平民百姓。

美化衣料,最直接的方法是染色。在染料中,以植物染料較礦物染料流行,因為礦物染料較易褪色。至漢代,種植不少製作染料的植物,這樣便增加了染料種類,亦改良了染色質素,對衣著文化帶來重大影響。除“布衣”外,一般民眾還俗稱“黎民”,就是指他們常穿黑色的麻服。待到老年時,他們才有能力購買絲織衣物。


麻是容易栽種的植物,它對土壤和氣候均沒有嚴格要求。所以很多地方種了麻,也因此令麻的供應不缺。況且麻布易受染色,而所染的色亦不易淡化,因此麻衣一直受各階層人士樂用。

植桑養蠶始於黃河流域,後來位於長江上流的四川成為主要桑蠶區。到了宋代,全國經濟重心向南移,農業在南方獲高度發展,其中的一項措施是廣泛種植桑麻。桑蠶業進入新階段;植桑、養蠶、織絲三者分工,各自成為專業。

不過到了元代,衣料的發展發生重大變化。棉花纖維造成的布開始作為常用的衣被材料。

棉花有多個品種。從印度引入的“亞洲棉”最適宜織成布料。其他品種的纖維粗短,不可紡成細紗,同時產量不高,增加製作成本。早於漢代,“亞洲棉”經由緬甸傳入雲南、貴州和四川,受當地的少數民族利用來織成富有特色的棉布。另外,又經越南由海路傳至廣西、廣東和福建。而絲綢之路也將棉花帶到西北方的新疆。不過,因為地理環境關係,最先用棉布造衣服的地方可能是海南島。棉花須產自炎熱的地方。所以由漢至宋代,棉因受到氣候的限制,不可在全國種植,它不及麻那麼廣泛地受用。

唐代以前,棉布稱“吉貝”,是印度梵語“棉花Karpasi”或馬來語“Kapus”的音譯。其他名稱是“白疊”、“桂布”和“廣幅布”。棉花也叫“木棉”和“攀枝花”。木棉其實是另一種樹,與棉樹沒有關係。“棉”指棉花,是中國人於南朝自創的。至明清兩代,這名稱才流行起來。

當植棉的技術成熟後,古人開始重視棉的價值。棉花纖維可織成較長較闊的布。在禦寒方面,棉布較有效。在製作工序方面,棉布較簡化。在成本方面,棉布較便宜。因此,元代推行植棉,大量生產棉布。

自明代開始,棉紡織已成主要工業。棉布逐漸一枝獨秀,成為生活必需的衣料。棉布因質量不斷提升,亦打進了絲織品所壟斷的上流社會市場。發展至清代,麻布的地位被棉布完全取代。雖然受棉布威脅,絲綢仍是貴價的衣料。這時候,絲綢只有向更高品質的方面發展,尤其是去迎合外國人的需求。

古人設法改善種麻植棉的方法,為求提高纖維的質量,以及增加紗線的產量,好讓他們織得好的布去造合適的衣。由古至今,人重衣裝,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布的品質影響衣服的款式。而衣服的款式可表示不同的社會階級。衣服愈多布料,表示愈貴重。所以達官貴人的衣袖是長而寬大的;農民勞工的則完全相反,他們的衣袖是窄和短,必露出手掌部位。

麻布是粗衣。粗衣不只保護身體,亦因為有衣蔽體,才不致裸體而感到羞恥,合乎古人守禮的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質。絲綢歷來是上層社會的專利品,老百姓只能拿織成的麻、棉等布匹造衣裳。所以布的歷史相等於衣的歷史;衣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

我們在今天不是不重視衣裝,不講究布料。但今天的服式與古時背道而行,竟愈來愈少布了。古人吃不飽,體弱沾寒,所以加衣求暖。今人吃得過飽了,嚐不到古人的苦滋味。不少古人半生只有一件粗衣,終生穿上無數故衣,修修補補,毋顧儀容。今人有無數的新衣,卻故意弄穿補洞,做成時尚。

時尚隨時代而改變,我們不須一味復古。但不想露體示人,欲求合適自己的時裝,我們還須認識織布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中國龍船



約一萬年前,中國人最先以竹、木、草、樹皮等造“筏”。在筏上可以捕魚,乘筏渡河往對岸,可以狩獵。後來伐下樹幹,將一部份幹身挖空,以便坐在樹幹裏面,這是木船的雛形。之後將樹幹船的兩端削成尖形,方便滑行,這就是原始獨木舟了。

在五千年前,古人懂得火燒的方法,把從樹幹分割出來的直身木材焙成彎形,這樣更方便造成木船。他們以彎曲的木板作為船底及尖翹的船頭和船尾,然後拼上左右兩側的木板,即以三件木板造出小船,稱為“三板”,後改叫“舢舨”,成為最常見的渡河工具。

發明了船,古人須想到如何將船操控。他們便參照魚鰭潑水的姿態,創造木“漿”,用來划水。至商代,又創造“帆”,利用風力航行大船。到了漢代,漁民懂得搖“櫓”,增加船行速度。


古人對天氣和地理的認識不多,他們的泳術不佳,駕船技術不濟,所以在水中划船和乘船均是非常危險的。但爲了生計,他們不可以逃避這些風險。況且風雨影響流水,產生波濤,而早期的木船又不堅固,尤其是舢舨,很難抵得風浪。古人以為這些都是他們不可控制或預防的情況,唯有尋求神靈幫助。

在民間信仰中,水神有不同的形象。早期的水神是人面鳥身,身上纏蛇,能主宰行雲布雨,只要祂在適當時候翻雲覆雨,人間便能風調雨順,否則激發起暴雨狂風,水淹農田,河水氾濫,自然民不聊生。後來“龍”的造型固定了,將海洋變成龍的居所,並把龍人格化,成為龍王。民眾相信祂主管所有江河和海洋,於是奉祂為至高無上的水神。

中國人遠在新石器時代已設計了“龍”。這些龍形飾物以玉石雕成。原始的龍是由豬首蛇身或馬首蛇身拼合而成。後來農業進步了,更多動物被馴化。於是除豬、馬和蛇外,古人把更多馴化動物組合成龍的造型。

自漢代開始,駝首、豬鼻、羊鬚、牛耳、馬鬃、馬尾、鹿角、蛇身、魚鱗和雞爪等一起構成龍的固定形象,奠定了龍為飛天下海、無處不在的神聖動物,守護所有中國人。

實際上,龍應該是鰐(鱷)的化身。古人認為鰐是水中霸王。在觀念上,龍不過是神化了的鰐,所以尊為龍王,主宰水世界。

龍王雖然住在水裏,但祂能支配天上層雲,帶來雨水。早在商代,當遇到大旱,便祭祀龍王求雨。至漢代,民間流行以泥土燒成土龍奉拜,祈降甘霖。

龍王既然是水裏神仙,古人也因此崇奉祂為水上的保護神,尤其漁民在海洋活動,更需要祂的庇佑。漁民於是將船造成龍的形狀,希望水上邪靈誤認為龍王化身,不敢傷害,又可借龍形的威儀,懾服水怪,帶來吉祥。一些漁民索性將漁船尊稱“木龍”。

為仿傚龍身,早期的船大都是長條形的。船身的木骨架,叫做“龍骨”。中國的皇帝被視作人中之龍,擁有至高權力和地位,所以漁民喜將鑄有皇帝年號的銅錢嵌在船中,暗喻“木龍”蘊含神龍的力量。他們又以圓背鐵釘嵌入船首兩側,象徵“龍眼”。

除龍王外,古人還設計了其他水神。這些水神俗稱“水仙王”,包括大禹、伍員,屈原、王勃和李白,全是歷史人物。大禹在古代治水成功。伍員即伍子胥,於春秋時代在吳國做官,受人陷害而自刎,吳王命將其屍身拋入江中。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人,他不受楚王信任,含屈投江自盡。王勃是唐代才子,以文章聞名於世,可惜在乘船探父途中,於南中國海遇溺身亡。李白是唐代大詩人,傳說他酒醉駕舟,去撈水中明月而溺死。民眾賞識這五大人物的卓越才華,以及愛國愛民的精神,於是奉為水神,盼佑民於水難。但這五位水神卻沒有召雲降雨的本領,因此最受尊崇的水神還是龍王。

古人巧妙地把船設計成“木龍”,作為龍王的象徵。他們還在船上張掛彩旗,旗上題有吉祥字句,宣示和平。豪華的船還附上龍頭裝飾,船上設有奏樂,原來這些“龍船”只作遊樂。

至於賽龍船的習俗,通常被附會為紀念水神屈原的活動。現今在戰國至漢代的文物曾發現競渡的紋飾,但這些競渡船完全沒有龍船的樣子。唐代以前的文獻亦沒有提及龍船與屈原的關係。至唐代,才出現有關龍船競渡的記載。

在古人心目中,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是全年暑氣活躍的開始。他們選擇在當天賽龍,目的是利用飛躍的龍船,去威鎮水中妖怪,也利用在龍船上敲打鑼鼓的響亮聲,向上天傳達他們要求降雨的訊息,盼雨水能消除地面的暑氣。自古以來,越民族居於中國東南方,他們信奉由蛇化身的龍為保護神,所以龍船競渡可能源於漢代的越人風俗。漢代南方人稱這些競渡船“龍船”。這賽船風俗後來傳至北方,北方人則改叫“龍舟”。

古人將船造成長龍,把船美化成彩龍,並配上熱鬧的鑼鼓聲,又設計成水上競賽的運動,目的是製造節日娛樂,也是為了求雨消災去討好龍王。“龍船”或“龍舟”顯然是人與神的溝通工具。

後來皇帝所乘的船被尊為“龍船”,老百姓只可踏足競渡的“龍舟”了。皇帝的龍船只重奢華,競渡的龍舟則求輕巧。龍舟比龍船行得快,因為舟上的人合拍地划水。他們必須合作得宜,才能奪錦。這賽龍樂趣是皇帝所體驗不到的。

到了今天,龍舟依然在端陽競賽,一樣講求合拍,才能爭冠。可惜這合拍精神在工作上退化了。不少人只想獨佔利益,不與他人合作,終取不到佳績;好像一人划龍舟怎有能力取勝。

我們經常沉溺於沉重的工作堆中,不知所措。不如培養賽龍的勇氣,不畏風浪,不自氣餒,終可突圍而出,怎沒能力達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中國鹿



距今一萬至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人開始種植農作物,以收成的農產,求過安定生活,但另一方面仍須獵取動物,維持生計。他們成功將野狼馴化,變成家犬,利用這些養犬助他們進行狩獵活動。所以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

鹿是當時獵犬追捕的主要對象。鹿有多個品種,例如梅花鹿和麋鹿。麋鹿是中國特產,又名“四不像”:頭部像馬,身軀似驢,足蹄像牛,身體呈灰褐色。牠的其他特徵是一對分叉的大角,以及一雙大眼睛。麋鹿雖然奔跑快捷,但牠的性格溫順和善,人們掌握這弱點,把牠當作容易獵取的動物。

飼養動物是農業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人最先飼養成功的動物是馬、牛、羊、雞、犬、豬,通稱“六畜”。後來還飼養了驢、駱駝和鴨。在這些家養禽畜中, 牛的價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協助耕田。而馬、驢、駱駝可用作交通和運輸工具。從羊的身上得到羊毛和羊皮取暖。豬無疑地是主要肉食的來源。雞生出來的蛋則是另類營養食物。但是在中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通常找到的動物遺存是豬和鹿。顯然除豬以外,鹿亦是當時的主要肉食,而鹿還可供應鹿乳。

鹿對古人來說兼有馬、牛、羊、豬等價值。牠的角還可作為勾勒器,加工後便變成耕田的鋤具。而麋鹿也有一個功能可與水牛相比。麋鹿懂得游泳,喜活動於沼澤,愛吃苔草。這些鹿群常將吃剩的苔草與潮濕的泥土混成一起,恍如土裏施肥。這些由麋鹿走過的濕地叫做“麋田”。


“麋田”雖然是由荒地化為耕地,但它的土質始終不及“牛田”。由水牛犂耕的土地較為鬆軟,方便播種水稻。所以在耕種的助力上,鹿不及牛。此外,馬能跑快,也可負重,因此在運輸方面,馬又勝鹿。

鹿曾一度受馴化爲家畜,可惜牠的所謂弱點終導致古人把牠遺棄。鹿只繼續亡命於林間澤地,滿足人們殺戳的獸慾。最顯著的例子是遼金兩代的玉飾牌。這些玉器雕工精緻,多以鹿和樹為題材,反映當時皇帝及貴族喜好騎獵,每年秋天他們必往叢林射鹿。

古人所戴的頭盔每每加嵌一對銅製尖角,表示武士強悍的力量。這造型其實是取材自動物頭角的。雄鹿頭上便長有巨大分叉的角,這是牠的犀利武器,看來英武。

在戰國時代,雄鹿的角便出現於一種特殊的工藝品。當時楚國信奉鶴為保護神。根據傳統信仰,鶴是仙人化成的鳥,需一千六百年成形,所以鶴充滿生命力,寓意長壽。目前在楚墓中,發現一種怪異的銅鳥,作為陪葬品。鳥有高足,形狀似鶴,頭上長有一對巨大鹿角。鹿是楚國常見的動物。因此,楚人在設計神鳥時,將鶴和鹿的特徵拼合起來,令鶴鹿一同發揮允文允武的精神。鹿角鶴比純粹的鶴顯然更加英武。

楚國文物證明了鶴鹿的神聖地位,後來這組合成為深入民間的信仰。傳說唐代皇帝玄宗曾獵殺一頭身軀粗壯的大鹿,回宮後拿來烹食。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指出這大鹿在漢代已有千歲,曾被漢武帝捕獲,後將牠放生。至唐代又增多八百多年,即唐玄宗竟吃了有一千八百多年生命的鹿肉。


另一傳說也是與唐玄宗有關的。他在郊外曾射中一只白鶴。原來這鶴是由四川道士化身的,道士忍痛拔出玄宗的箭,將箭交給弟子,並預言玄宗必將逃難至四川,屆時可將箭送還給他。

兩個傳說均諷刺唐玄宗烹鹿射鶴,開罪仙界,導致國勢轉弱,但亦指出鶴鹿是仙禽瑞獸,享有人們盼求的高壽。因此,古人喜把鶴和鹿一起畫在梧桐樹下,“桐”是“同”的諧音,這題材叫做“鹿鶴同春”,以表示對長生安樂的希望。

於現實生活裏,鹿畢竟是野生動物,常為人們追捕的獵物。鹿的肉、乳、皮、角、骨、血和胎皆有食用、實用或藥用價值。古人因此對鹿產生愛好的感情。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鹿代表美好。例如“麗”字,字的上端是兩鹿皮的花紋,示意雙鹿同行。古人認為只要有伴成侶,就是美意。他們便以“麗”來形容美好的事物,例如“麗衣”、“麗舍”、“麗日”、“麗人”。另一例子是“慶”字,字的上端代表鹿皮,中間是“心”,下端寓意“人”;三者組合成的意思是真心把鹿皮送給友人,即是為友人的活動或成就感到高興,而致以賀禮。可見古時隆重的東西是鹿皮。

除寓意高壽外,“鹿”與“祿”同音。於是牠又蘊含多一種吉祥。古人利用牠的形象來祈求官祿。

鹿性和善,引人獵捕。鹿身是寶,惹人進補。鹿傳音,賜人壽祿。數千年來,鹿犠牲了自己,獻給人們種種利益。不過,善良的鹿卻不給人們善待。只偽善地讚牠美麗,這是無賴欺騙。鹿永遠是可憐弱者。

今天的社會有無數善良的弱者。他們不是沒有材幹,但欺善怕惡的風氣流行,善者不欲惡鬥,做成惡人得勢。動物世界的強弱之爭,必弱肉由強食。世間的善惡之爭,卻永恆不息。我們只相信善者不是弱者,惡者並非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