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皇室固然擁有龐大的園林,而名門望族的家園亦種上千姿百態的花果樹木。平民百姓也不例外,他們愛在門前或屋後開闢一小塊園地,放置喜歡的植物。無疑地,古人愛好大自然,對天然植物一直鍾愛。
若古人須在室內觀賞植物,他們便要將植物拿到盆內栽種。以盆種花是可以的,但自唐代開始,除種花外,還利用盆去栽種樹木,這樣就衍生出一種特別的人工培植法。由這方法種出來的樹木稱為“盆景”或“盆栽”。
由於盆的空間細小,盆內的泥土量和載水量均自然地減少,加上室內缺乏陽光,溫度增高,在這種種不利環境下,在盆內所種植的樹木缺乏足夠滋養,不可能正常地升高增長,而做成畸形發展。它們仍可長出小花小果,但樹身必定矮短,樹葉細小,變成袖珍小樹,給人蒼老古樸的感覺。
實際上,“盆景”和“盆栽”是有區分的。兩者皆指人工矮化的盆種樹木,但“盆景”可分兩大種類。第一類是“樁頭盆景”,即“盆栽”。盆內只有獨立的矮生樹,不加任何點綴物,只注重樹根、樹幹、樹葉、花和果等美態,儘量表現樹木的自然風貌。一般做法是用蟠扎法使樹幹作拐彎生長,做成多個彎曲形態。從不同角度,看出不同彎位。無論長有多少彎節,樹幹本身可以是直立在盆內的,或斜傾一方,也可以橫斜至接近盆面,甚至把樹幹下垂至低於盆面,成為懸崖式的“樁頭盆景”。總之,這些“樁頭盆景”(或“盆栽”)是以暴露樹根和突出樹幹的彎節為特色。
第二類是“山水盆景”,將矮生的樹木加配山形石塊,以及袖珍樓閣、橋亭、船艇和人物等點綴物,佈置成一個場景或地貌。重點是以石材佈局,構成懸崖、瀑布、山峯等自然景觀,恍如微型山水,因而享有“咫尺山水”的美譽。
“山水盆景”也可細分三個種類。第一類是“水盆”,即盆面無土而有水;利用石縫加入少量泥土來支撐矮樹。第二類是“旱盆”;即盆中有土無水。第三類是“水旱盆”;盆中有土也有水,因應草木本身的需要,而選放它們在泥土或水的位置。
盆景是有地方色彩的。例如,廣東的“嶺南盆景”以剪裁功夫著名。“江浙盆景”受當地的繪畫影響,多以松、竹、柏、榆等樹為主體,這是文人喜歡的題材。“上海盆景”是小巧、細緻。“杭州盆景”的枝葉茂盛,樹頂好像是綠色的頭冠。“蘇州盆景”則以淺盆取勝,採用誇張手法,把樹石弄得對比分明。至於“成都盆景”,只以石材佈景,沒有任何人物橋亭等點綴物,主要表現四川的自然景貌,并擅長培植花果。
所有盆景都種上不自然生長的天然小樹。原則上,它們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古人費心設計盆景,原來與唐代科舉制度扯上很密切關係。唐代以前,中國政府沒有公開考試選取官員。到了唐代,任何文人可以透過科舉制度,考取功名。政府按他們的考試成績,分配不同等級的官位。過往的官職幾乎由名門望族壟斷了,或因人事關係而獲薦當官。自唐代科舉試推行後,只要考試成功,便有機會踏進仕途。因此關係,社會出現一股強烈的讀書風氣,並逐漸形成一個“文人階級”(或稱“士人階級”)。
文人階級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色。文人喜歡繪畫、書法和音樂等藝術,這些品味異於一般民眾。文人當然較其他人見識廣博,尤其對大自然認知較深。因此,他們特別標榜對自然環境的喜愛,以突出文人的特殊地位。不管是得意或失意的文人,大自然是他們愛好的對象。
因此,文人喜歡登山和郊遊,藉此觀賞大自然風貌。他們又喜歡在自家庭園種植花樹,把自然風光以人工搬到眼前。若家裡沒有園圃,他們便在書室裡添置盆景,造出迷你的自然景貌,令他們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看到天然植物,以至心儀山水的縮影。
盆景至明代十分流行。當時失意於科場的文人很多,他們做不成官,只好自閉家門,躲在書室,面對小樹盆景,看著那迷你風光。清代的盆景藝術更進一步;盆內可兼有樁頭和山水兩樣景觀。文人還喜以詩詞稱頌盆景景緻,並有專著介紹盆景法。
盆景是文人藝術。於是如文人的繪畫一樣,盆景需要主題去佈景,然後產生出色意境;又如繪畫技法,以小樹襯托巍峨高山,拿小橋襯托出遼闊原野;近處的景物大而細緻,遠處的景物則小而簡約。即使是這麼細微的東西,都很自然地將它們的層次交待出來。
另一方面,盆景又不同於繪畫,因為盆中景物可以從多方面去觀賞的。仰視、平視和俯視都予人不同的感覺,盆景活像是立體的畫。
古人為偽造自然風景,竟創立了盆景藝術。盆景令人陶醉,但也令人迷於這微型天地,而不走去細心觀賞真山真水。這是古代文人的悲哀。
今天也出現相同的情況。不少人只滿足於現狀,不向外闖。他們缺乏自信,沒有勇氣接受新挑戰。一時自滿,一時自悔。其實骨子裏,他們是不滿現實的。
天下的人皆感到懷才不遇。但天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需要很多人才去處理。我們只要有真材實料,必然遇到有識之士,懂得利用良材,讓我們發揮所能,終有吐氣揚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