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中國盆景



古時候,皇室固然擁有龐大的園林,而名門望族的家園亦種上千姿百態的花果樹木。平民百姓也不例外,他們愛在門前或屋後開闢一小塊園地,放置喜歡的植物。無疑地,古人愛好大自然,對天然植物一直鍾愛。

若古人須在室內觀賞植物,他們便要將植物拿到盆內栽種。以盆種花是可以的,但自唐代開始,除種花外,還利用盆去栽種樹木,這樣就衍生出一種特別的人工培植法。由這方法種出來的樹木稱為“盆景”或“盆栽”。

由於盆的空間細小,盆內的泥土量和載水量均自然地減少,加上室內缺乏陽光,溫度增高,在這種種不利環境下,在盆內所種植的樹木缺乏足夠滋養,不可能正常地升高增長,而做成畸形發展。它們仍可長出小花小果,但樹身必定矮短,樹葉細小,變成袖珍小樹,給人蒼老古樸的感覺。

實際上,“盆景”和“盆栽”是有區分的。兩者皆指人工矮化的盆種樹木,但“盆景”可分兩大種類。第一類是“樁頭盆景”,即“盆栽”。盆內只有獨立的矮生樹,不加任何點綴物,只注重樹根、樹幹、樹葉、花和果等美態,儘量表現樹木的自然風貌。一般做法是用蟠扎法使樹幹作拐彎生長,做成多個彎曲形態。從不同角度,看出不同彎位。無論長有多少彎節,樹幹本身可以是直立在盆內的,或斜傾一方,也可以橫斜至接近盆面,甚至把樹幹下垂至低於盆面,成為懸崖式的“樁頭盆景”。總之,這些“樁頭盆景”(或“盆栽”)是以暴露樹根和突出樹幹的彎節為特色。


第二類是“山水盆景”,將矮生的樹木加配山形石塊,以及袖珍樓閣、橋亭、船艇和人物等點綴物,佈置成一個場景或地貌。重點是以石材佈局,構成懸崖、瀑布、山峯等自然景觀,恍如微型山水,因而享有“咫尺山水”的美譽。

“山水盆景”也可細分三個種類。第一類是“水盆”,即盆面無土而有水;利用石縫加入少量泥土來支撐矮樹。第二類是“旱盆”;即盆中有土無水。第三類是“水旱盆”;盆中有土也有水,因應草木本身的需要,而選放它們在泥土或水的位置。

盆景是有地方色的。例如,廣東的“嶺南盆景”以剪裁功夫著名。“江浙盆景”受當地的繪畫影響,多以松、竹、柏、榆等樹為主體,這是文人喜歡的題材。“上海盆景”是小巧、細緻。“杭州盆景”的枝葉茂盛,樹頂好像是綠色的頭冠。“蘇州盆景”則以淺盆取勝,採用誇張手法,把樹石弄得對比分明。至於“成都盆景”,只以石材佈景,沒有任何人物橋亭等點綴物,主要表現四川的自然景貌,并擅長培植花果。


所有盆景都種上不自然生長的天然小樹。原則上,它們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古人費心設計盆景,原來與唐代科舉制度扯上很密切關係。唐代以前,中國政府沒有公開考試選取官員。到了唐代,任何文人可以透過科舉制度,考取功名。政府按他們的考試成績,分配不同等級的官位。過往的官職幾乎由名門望族壟斷了,或因人事關係而獲薦當官。自唐代科舉試推行後,只要考試成功,便有機會踏進仕途。因此關係,社會出現一股強烈的讀書風氣,並逐漸形成一個“文人階級”(或稱“士人階級”)。

文人階級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色。文人喜歡繪畫、書法和音樂等藝術,這些品味異於一般民眾。文人當然較其他人見識廣博,尤其對大自然認知較深。因此,他們特別標榜對自然環境的喜愛,以突出文人的特殊地位。不管是得意或失意的文人,大自然是他們愛好的對象。

因此,文人喜歡登山和郊遊,藉此觀賞大自然風貌。他們又喜歡在自家庭園種植花樹,把自然風光以人工搬到眼前。若家裡沒有園圃,他們便在書室裡添置盆景,造出迷你的自然景貌,令他們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看到天然植物,以至心儀山水的縮影。

盆景至明代十分流行當時失意於科場的文人很多,他們做不成官,只好自閉家門,躲在書室,面對小樹盆景,看著那迷你風光。清代的盆景藝術更進一步;盆內可兼有樁頭和山水兩樣景觀。文人還喜以詩詞稱頌盆景景緻,並有專著介紹盆景法。

盆景是文人藝術。於是如文人的繪畫一樣,盆景需要主題去佈景,然後產生出色意境;又如繪畫技法,以小樹襯托巍峨高山,拿小橋襯托出遼闊原野;近處的景物大而細緻,遠處的景物則小而簡約。即使是這麼細微的東西,都很自然地將它們的層次交待出來。

另一方面,盆景又不同於繪畫,因為盆中景物可以從多方面去觀賞的。仰視、平視和俯視都予人不同的感覺,盆景活像是立體的畫。

古人為偽造自然風景,竟創立了盆景藝術。盆景令人陶醉,但也令人迷於這微型天地,而不走去細心觀賞真山真水。這是古代文人的悲哀。

今天也出現相同的情況。不少人只滿足於現狀,不向外闖。他們缺乏自信,沒有勇氣接受新挑戰。一時自滿,一時自悔。其實骨子裏,他們是不滿現實的。

天下的人皆感到懷才不遇。但天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需要很多人才去處理。我們只要有真材實料,必然遇到有識之士,懂得利用良材,讓我們發揮所能,終有吐氣揚眉的日子。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中國牀



數千年前的陶器竟然印有蓆紋。從這特別的裝飾圖案,便知道中國人在很早時候已懂得將蘆葦等植物編織成草蓆。古人有了草蓆,就可以用來做坐墊和卧墊。他們還採用其他材料造蓆,最顯著的是竹蓆了。竹蓆的表面乾爽涼快,所以夏天人們喜用竹蓆,冬天則改用草蓆,因為草蓆可以保暖。當然獸皮造成的蓆子是最適用於寒冷天氣的,但熊皮蓆、豹皮蓆等都是珍品,一般民眾不易得到。至於由玉片編成的蓆子就更加奢侈了。

“牀”是“裝”的意思,即自我裝載,也就是可用來坐或卧在上面的東西,便稱“牀”。蓆是平放在地上的,可拿來作坐卧兩用,所以蓆是原始的牀。牀的四角有矮足,即牀面高出於地面,這是不同於蓆的地方。牀面世後,蓆便轉為輔助的角色逐漸成為床鋪了。

牀與蓆一樣,原來是不分卧睡和坐用的。春秋時代流行一人獨坐的牀,稱“匡牀”。漢代將坐用的牀改叫“榻”。榻前通常放置食案或書几。除獨坐榻外,榻也發展出新模式。例如,榻的左、右及後方置有高起的圍屏,只留下榻的前沿給人入座,這叫做“屏榻”。


至南北朝時,屏榻的設計又改變了。在榻的四方安裝木柱子,以便加上圍帳,代替圍屏,這稱為“帳榻”。

唐代的榻愈來愈寬大,竟可容多人坐在榻上。榻是矮足的;若獨坐榻加上高足,便成“凳”;如有靠背則稱為“椅”。高足的椅和凳出現後,人們發覺垂足而坐,較在榻上跪坐的姿勢更加舒服,所以五代以後,獨坐榻愈來愈不受歡迎,最後受到淘汰。

漢代以後,“牀”被定為卧具,“榻”則是坐具。目前發現最早的卧牀來自戰國時代的楚國墓,它整體是漆木造的,牀上有圍欄。其實各時代的卧牀都有三或四面的圍欄。

發展至明代,牀的變化顯著。在牀的四角安上木柱子,支撐牀的頂蓋來承接污塵,整體牀架用來掛圍帳。由於牀上有頂架,這款式稱“架子牀”。架子牀的牀身通常以繩編成,上面鋪以藤蓆,這樣便令卧睡者感覺牀身柔軟清涼。但是北方天氣寒冷,當地人反喜用木板鋪牀。

此外,明代還創造非常特別的“拔步牀”。它是將架子牀放在木製平台上;牀的左、右及後面皆與平台貼齊;牀的正面尚有兩三尺才與平台接沿,這空間成為牀前的小廊;平台正面的左右端安置像窗子的圍板,中間留出門位,以便卧睡者出入。由於四方皆有圍欄,以及牀前有廊,拔步牀就恍如一間小房子。


“羅漢牀”是明清以來常見的款式。它的左、右及後面皆置圍欄,但沒有牀架,所以不是架子牀,而像現代的單人牀,可供坐卧兩用。

到了清代,牀的用料厚重,裝飾變得繁複,完全脫離明代簡約的風格。

若牀與榻比較,牀足一般較高。可能是這緣故,中國最早的高足坐具叫“胡牀”。它是遊牧民族於漢代傳入的。胡牀原本無靠背,可容一人垂足而坐。它的牀面以麻繩造成,前後兩足交叉,把交叉點作為軸,可以折叠,方便攜帶。自唐代開始,這類高足坐具廣被愛用。後來胡牀安裝了靠背,宋代改稱它為“交椅”。

其實“牀”不一定是家具。古人曾經把所乘騎的馬稱為“肉胡牀”。水井口的圍圈叫“井牀”。廚房火爐口以外的灶面是“灶牀”。洗澡的地方可稱“梳洗牀”。

古人在牀前見明月,便想起故鄉。安睡牀上是一天裏最暢快的時刻。但在牀上不能入睡,就想著很多事情了,這些事情往往是不快的。在這時候,我們希望想出解決事情的方法;若想出了,自然入睡;如想不出來,則黯然下淚。

一些人常常胡思亂想,強求個人利益,不面對現實,慘受失眠之苦,這是自討苦吃,與牀無尤。

畢竟有了牀,我們可以睡得好。若然睡不好,總可以發個好夢。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中國門



門是一個地方的入口,它的最初形式是由三條木構成,即在兩柱子上加橫木,古稱“衡門”(“橫門”)。當一個地方沒有圍牆或欄柵,衡門就是界線的標誌。

“門”和“戶”兩者都是地方的入口。門有門扇,一般是用木板造的。兩扇者稱“門”,一扇者是“戶”。單扇的“戶”是室內的,雙扇的“門”置在廳堂和建築物的入口。

中國佛教寺院的大門稱“山門”,大多由三個門口組成;中間是大門,兩旁的門是較小的。在意義上,它們叫“三解脫門”,以示解除物質、形相和利益的束縛;一旦進入佛門,便可超脫一切凡塵慾念。

這三門形式不但見於其他宗教場所,還影響了古代城牆的建築。例如,唐代的城門是以該地方的政治地位來決定門口的數目:首都的正面城樓可開三個門口,州城者開兩口,縣城的牆面只有一口。

明清時代,北京的皇城出現最多門口。古時房屋的寬度稱“間”,即左右兩柱子的距離。若間數愈多,寬度便愈廣。北京皇城的大門是“天安門”,皇城台上的殿堂寬度是九間,台下城牆開有五個門口。九是最大的陽數,五居陽數之中,九五合起來表現陽氣最盛,這是君主的象徵;皇宮城樓的規格正合九五之數。

從皇宮、親王府和官員宅第的門裝飾也可反應它們的級數。這些豪門貴族的大門稱“乳釘門”。因為每扇門的面積廣闊,需要多塊木板拼合而成,門釘便用來將這些門心板牢牢固定。這些門釘後來竟被認為有裝飾作用,於是產生一套階級制度。皇宮門上的乳釘有九行九列,即共八十一個;親王府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個;一品至三品官宅則縱橫排七個乳釘,共四十九個;四至五品官宅只見二十五個;六至九品官則不准在門上出釘。


除門釘外,門的高低也代表官階。尊貴府第的大門應高於路面,因此門前需要階級方便進出。政府於是規定六和七品官宅的正門不高於兩級;五品者不高於三級;品級愈高,階級愈多,但不可超過八級;九級只適用於皇宮大門。

門上顏色也是階級的象徵。紅色代表火,表示陽氣旺盛,所以皇宮和親王府的大門施紅色。一和二品官的宅門是綠色,其餘品級的官宅只能安裝黑門。

門上嵌有門叩,以便敲門。它的造型通常是環狀,所以又叫“門環”,亦稱“鋪首”。鋪首是被視為守門的吉物。若獸頭銜環,表示這鋪首有辟邪的力量。以海螺銜環,則別具趣味;螺懂得縮入殼內保護自己,所以這設計象徵家宅安全。根據明代制度,皇宮的門環是金造的;在親王府,則用銅環;一至五品官的宅門鑲上錫環;六至九品官只獲准用鐵環。

門框是由兩柱和門楣組成。門扇的上下兩端有軸頭,利用這上下兩軸安裝門扇在柱上,使門扇可活動開合。上軸是套定在一條連接左右兩柱的橫木。這橫木依靠六角形或圓形的木栓(木塞)與門楣拼合一起,木栓頭卻露出在門楣表面,這構件叫做“門簪”。

門簪俗稱“戶對”。雖然它是結構的一部份,但被美化為裝飾品。在門楣上出現兩戶對,只適用於五至七品官的宅第;四品以上者可有四戶對;親王府能開三門口,便共有十二戶對。

門扇的下軸須承擔門扇的整體重量。為套上這下軸,門柱下端安置了堅硬的石製構件,稱“門枕石”。在門外的枕石多是平面的,叫做“門當”;而門內的枕石則有圓形小凹洞,以套入門扇的下軸。

關於石製門當,“當”的名字是“擋煞”的意思。門當可刻上各式圖案,甚至雕出立體的大圓鼓;這樣的門當又叫“抱鼓石”或“門鼓”。古人認為鼓聲能震懾邪靈,可保家宅安寧,所以抱鼓石是有靈氣的。門當亦常常雕成立體獅子,作為守護家門的動物。

一般來說,門當分方和圓兩種,以示官位的性質。圓形象徵戰鼓,這府宅屬於武將。方形仿似硯台,則表示這是文官居住的地方。


門當和戶對原來影響了不少中國人的愛情。由於它們的規格蘊含階級意義,古人在男女相親時,往往要求家境相襯;若然雙方“門當戶對”,這婚配才是合適的。

古人在門上還加上其他裝飾。最常見是於門扇貼上一對門神畫。門神的造型有鎮邪的武將,祈福的文官,或助夫妻和睦的和合二仙,各有功能,甚至只貼上一對“福”字,祝願幸福來臨。

門上亦見書法對聯;將屋主人的願望以文字表達出來,盼幸福盡在門前。

古人對屋內的門更講究裝飾。這些門稱“格門”;上段是格心,刻有鏤空的裝飾圖案,帶有窗的作用,方便疏通空氣;下段是木板,裝飾較少。格門通常置在廳堂,可由四扇、六扇、八扇以至十二扇組成。各扇是可活動的;在平常時候,只打開兩扇作出入口,其餘關合起來,變成屏封;在喜慶時候,則可全部拿下,擴大空間。

在室外庭園,園墻上所開的門洞變化多端。門洞的形狀有花瓶、葫蘆、梅花、八角形、六角形,以至圓形。它們除有美化作用,還附有吉祥的意味。

古人從居宅的門面便知道主人家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門內是家,需要安全,所以紛紛在屋外的門面佈置吉祥物,有助去煞辟邪。

既然門面是這麼重要,一些沒有實學的人便只求包裝外表,一味講究門面功夫。其實這樣做法只可胡混一時,不可謀生一世。

大宅的門自然是大的,小宅則不宜開大門。基於這和諧原理,我們不應該造大門,去掩飾門內的細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當然是要不得的。我們若待人處事,能表裏一致,即使自己的門面平平,只要心安理得,不懼別人白眼,總會贏得眾人的讚賞。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中國瓶



早期的瓶、罐、壺、尊等器物都是盛載酒、水等流質的東西。因造型不同,而產生不同名稱。

遠古時候,中國人爲了喝水,必須走到老遠的河邊取水。當然這是不方便的。爲了改善生活,他們想從河邊拿走清水,好留在身旁隨時飲用。這樣迫使他們發明了盛水的陶器。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已生產了不少貯水的大罐。罐的中央部份(腹部)是特大的,以增加容量。當時又燒造吸水的尖底瓶;它有雙環耳,作用是以繩穿繫雙耳後,把尖底瓶拋入河中,讓水自然地流入瓶內。若滿載水後,瓶身便垂直浮於水面,即瓶口朝天,瓶內水不會傾出。在這情形下,可拉繩取回貯滿水的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以後,尖底瓶受淘汰了。廣腹陶罐則繼續用作貯水容器。

中國人自商代開始愛好飲酒,於是與酒相關的器物相繼出現。目前遺留下來的早期酒器都是銅製品。商周時代的盛酒器具主要是“壺”和“尊”。尊的造型較特別,它有向外敞開的喇叭形口和足,整個器身分成上下相等的兩部份。壺則像“亞”字形狀,而沒有壺咀。至於飲酒的杯,商周時稱“觚”,它的外形完全像縮小了的酒尊。

發展至春秋時代,酒尊和酒觚不再流行,酒壺的數量則愈來愈多了。而酒壺加上銅錬就能拿來燒水;將錬壺高高掛起,壺下加火,便可將壺中的水煑沸。酒壺和錬壺均有口蓋,防止酒精揮發,也防弄污酒水。壺腹還增加雙耳,耳孔是橫向的,以便繫繩拿起銅壺。

當時還有一種廣口大腹、細長頸部的銅壺。壺身的兩邊也有耳孔,但耳孔是直通的,稱“貫耳”。這類貫耳銅壺與酒沒有關係,它是“投壺”遊戲的工具。遊戲方式是把木矢從遠處投入壺口。木矢是細長條狀的硬木,一端是平頭的,另一端削尖成箭形。壺裏面放有小豆,防止木矢投進壺內被彈出。若將矢投入貫耳孔,則取分較高。投壺遊戲多在飲宴時舉行;主人和嘉賓比試投壺技巧,取分最少者須罰酒。這娛樂一直由春秋時代流傳至明代,竟有二千年歷史。

若壺的體積縮小,又缺壺蓋,並以陶製成,則這類壺不是盛酒水的,而用作“唾壺”。唾壺不純粹是痰盂。在飲宴時,它被拿來放進殘棄菜餚和肉骨。唾壺至唐代改變了造型,將壺口造成寬大的喇叭口,令人更方便唾進殘滓。痰盂是放在地上的,唾壺從漢代至元代都置於案或桌上,兩者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唾壺也像投壺一樣,曾走過一段漫長歷史。
酒壺發展至唐宋時代出現重大變化。唐代酒壺稱“注子”;在壺腹兩邊分別添上彎長的壺咀和手柄,好像現今的茶壺,不過注子的頸部較長。宋代也承傳這類型的注子。

除注子外,宋代以陶瓷製作了兩種新款的盛酒器。一種是小口廣肩,有蓋但無頸部,器身從肩部往下逐漸修窄,這造型稱為“梅瓶”。另一種的器身像梨形,長頸,下身闊於上身,叫做“玉壺春瓶”。這兩種酒瓶均完全脫離前代“亞”字壺的形狀。

遼代則出現一種稱做“雞腿瓶”的盛水器。它的特色是小口,高身,瓶身呈圓筒形,身上飾有多條凹下的坑紋。遼代契丹人以遊牧為生,他們的居所狹窄。這些像雞腿般修長的高身水瓶佔空間較小,易於存放,並可用繩依凹坑紋將多個瓶綑結一起,使它們不易碰倒。

中國人由新石器時代至唐代造了很多盛放酒水的器皿,但這期間仍未出現花瓶。原來古人一直在室外園圃種花及賞花。到了宋代,人口增加,居地相對減少,平民百姓的居所不可能有種花土地。他們只好在室內賞花,而這些花也不可能是自種的,他們須向外購花自賞,因此社會上出現賣花農販。他們買花回家後,便需要盛花的器物。最方便的做法是將酒瓶的蓋子拿走,就可以插花於瓶內。當然注子不可以作插花用途,但梅瓶和玉壺春瓶就從此被借用做花瓶了。

至於遼代的雞腿瓶,其修長的瓶身令人想到可插進長莖花卉。古人於是製造一種俗稱“寶字尊”的花瓶。造型是廣口、短頸、闊肩,高筒形身。這類花瓶始於明代,一直流行至今。


宋人喜愛古典器物,他們仿造不少商周青銅器。為了盛載花卉,他們竟然把喇叭形口足的仿古銅尊或銅觚作為花尊。明清的瓷器工匠仿傚這些造型,生產了大量尊形花瓶。

無疑地,花瓶的歷史較短。不過,到了明清時候,花瓶的需求很大。寺廟以花作為供品,所以需要大量大型的花瓶。文人崇尚自然,他們喜在書室內放置天然植物。文人的書桌上往往只見一小花瓶,瓶內只放進一枝小花,因為“一”屬陽數之首,文人是男性,並望居首,所以細小花瓶代表了文人風範。

瓶的諧音是“平”,便用來象徵“平安”。一件綠色釉的花瓶可包含多個意義:綠與“祿”同音,表示貴氣;花香吐豔,表示富氣;瓶所象徵的“平安”則代表高夀。所以這樣平凡的花瓶竟然是中國人對幸福的願望。

愛酒好花是最平常的嗜好。古人造了眾多器皿,用來盛酒、插花、泡茶。大腹的器皿可容多酒、多花、多茶,但只可酌情拿取品嘗,因為酒多亂性,花多亂目,茶多亂味。酒香、花香、茶香不在於多,而在於箇中真香。若貪婪求多,必犯錯誤。

人的腹部可大可小,可影響外觀。不過,美麗的外觀是次要的,人的內心最為重要。人必須有容人之量,才可以安於生活,無愧於心,無害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