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線條

中國人最早的繪畫是一條線。這條線有直、橫、曲、圓或彎等不同樣子。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通常刻有或畫上這些線條,作為裝飾。因為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錄,這些裝飾的作用難於稽考。

不過,一些學者把圍繞瓶罐一周的線條稱作“繩紋”或“弦紋”。至於波浪形的線條,則被指作“水紋”。瓶罐一般用來貯酒和水,所以這推斷不是沒有根據的。

後來陰陽五行學說盛行,線條便不再是純粹的幾何造型了,而別有一番意義。例如,實線代表“陽”、虛線屬於“陰”。八卦中的乾卦便由三條平行的實線組成,坤卦則是三條虛線。基於這個觀念,虛線和實線分別象徵陰及陽、負與正、雌和雄。

無疑地,線條可產生不同的幾何造型,如方、圓、尖、直及波浪等形態。古人認為萬物由五種基本元素構成,即“五行”。在造型上,“五行”可由直條形代表“木”,尖角形是“火”,方形屬“土”,圓形為“金”,波浪形示意“水”。


 古人巧妙地利用不同的線條去表達五行思想,然後把這些幾何形態附託相生相剋的功能。例如,瓶、罐、碗、杯是圓狀的,隸屬五行中的“金”。由於“金”生“水”,因此圓形器宜盛酒水。若然將酒水放於方形器,便成“土”剋“水”的局面,人們遂感覺不易拿起方瓶、方碗、方杯了。另一例子是古代房屋的頂部,它是由瓦與瓦相疊而成的,形似起伏的波浪,恍如“水”的化身,所以瓦頂適宜疏導水流。

不過,在眾多形狀中,方形和圓形是最常見的。圓線沒有角,曲線成方形而起角。古人於是在五行思想以外,又另對方圓生情;他們認為“天”無涯,“地”有角。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天乃圓,地為方,兩者在視覺上是對立的。但沒有“天”,哪會有“地”,所以“天”和“地”又是相配合的,“人”居於其中間才能生存下來。

圓線既然代表“天”,弧線因此亦與“天”產生密切關係。若數條弧線連接一起,便形成“光芒”的圖案,也像掛在天空中的蒼穹帳幕。這“天幕”雖然由簡單的弧線組合出來,卻是古人心儀的神聖天宮了。

此外,古代的圖畫見有漩渦形的圓形圈,它們是用來表達水波的。同樣的漩渦紋亦見天空,它們作為白雲。因此相同的幾何線放在上下的不同位置,竟表達截然不同的意義,實在趣味盎然。

至於兩個同心圓圈,意義更多,包括水波、行雲,還可以象徵太陽、月亮、星星。相對地,兩個同心四方形則代表“雷”。連續的曲線便是“電”。

古人不喜把線條中斷。圓線沒有首尾,所以他們不須對其特別處理。曲線和波浪形的彎或直線應該是有兩端的,但它們往往被刻畫或繪畫在瓶、罐等器物上,圍繞器身一周,整條線條沒有斷截,做成連綿不絕的意思。這些情況通稱為“回紋”,相等於佛教藝術中的盤長結,寓意無量無窮。

古人喜對一事一物寄予特別感情,表達心中所欲所想。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線條的結構也不例外,竟然蘊含天與地,以及陰陽五行等玄妙思想。所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一條虛線和實線原來可運轉乾坤,影響中國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帶給他們地久天長的永恆福祉。


(本文曾發表於“灼見名家”網上平台)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蓋子

中國人早於新石器時代製造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其中最重要的是儲水的容器。後來文化進步,注意衛生,於是在這些容器加上蓋子,遮掩器口。當時的蓋子是沒有花巧設計的,只求封閉器口。最原始的方法是以木造成塞子,插進木塞,將器口封堵。木塞無疑是蓋子的前身。

早期的器蓋是一件碗形器,好像將碗倒置過來,便成器蓋,原來的碗底成為蓋面。古人將一物兩用;從水瓶或罐倒水於碗上,碗是飲水用的;若不須飲水,便將碗翻轉,放在瓶或罐口,於是碗改變了用途,化作蓋子了。

商周時代流行酒文化,當時製作很多款式的酒器。為防酒精揮發,儲酒的容器必須設有蓋子。因此,古人不再隨便拿碗作器蓋用途,蓋子必須符合器口的大小,並配合整體器形的設計。

鈕自此成為器蓋的重要部份。它的用途是方便拿起蓋子,尤其當煑食器或溫酒器經過火熱而燙手,若沒有蓋鈕,便不容易揭蓋了。

早期的器耳大多是環形耳或半環形耳。這些環耳附加在器蓋上,便變身成蓋鈕。在漢代以前的銅器,器蓋往往附有三鈕,皆作圓環形。這些環形鈕恍如更早期的覆碗蓋;將它又倒置過來,三鈕就化成三足,蓋子本身又變為碗或杯了。這樣又是一物兩用的做法;最顯著的例子是盛食物的銅敦和盛酒的銅尊,它們的蓋子多有三或四只環形鈕。


蓋鈕若不是圓環形狀,便仿照木塞的造型,即頭寬尾窄或頭窄尾寬的長條形。這類木塞形蓋鈕其實是非常實用的,不容易崩破,由古流行至今,至少經歷三千多年歷史。

如果蓋子是圓形的,這些木塞形鈕每每改作圓筒形,使風格一致,但這做法不成為規範。

漢代以陶製罐和甕來儲存糧食。大量糧食便置於建在地面上的糧庫。當時方形或長方形的糧庫稱“倉”,像圓筒形的庫房則叫“囷”。這些建築物的頂部即如房屋的瓦檐。漢代的陶匠把陶罐和陶甕比喻倉囷,將罐甕的蓋子造成倉囷的頂部,就像房屋的檐頂。

漢代器物的蓋鈕還出現另一特別款式,那就是站立的鳥。鳥形鈕蘊含雙重意義;一是象徵鳥站於屋頂,暗示儲物的糧庫高大聳立;二是代表民間信仰的四方神靈之一,即守護南方的朱雀。朱雀是鳳凰的化身。南方氣候溫和,令農業生產豐富。漢人把朱雀置在糧罐蓋上,顯然別有寓意,盼求神靈確保他們的糧食富足。

漢代以後,佛教盛行中國。佛教徒接受遺體火化,將骨灰儲於陶罐。這類容器稱為“魂瓶”。魂瓶的作用是保存沒有身軀的靈體,相等於人間的住房,所以古人把它設計成房屋的樣子。魂瓶的蓋子更仿似房屋模型。蓋子與瓶身均有豐富陶塑,驟看起來二者連成一體,展示出亭台樓閣的生活情景。

嚴格來說,佛塔才是靈魂的歸所,它是用來安置骨灰的。因此,到了唐宋時代,魂瓶的設計產生變化,流行塔形的蓋子,將這些蓋子造成多層塔身的模樣。

佛教以蓮花象徵佛陀。自南北朝開始,很多器蓋上刻有蓮花瓣圖案。宋代的蓋子還塑造成荷葉形狀。至於蓋鈕方面,古人將傳統的木塞形美化成蓮苞形。在日常器皿常見蓮苞形鈕,原來是深受佛教信仰所影響的。

獅子是萬獸之王,威震天下,能辟除邪惡。宋代的獅子形像被馴化成守門犬,蹲立在大門前,確保家宅安寧。宋人仿傚漢人的做法,把這種信仰觀念表達於器蓋上。漢代流行鳥形鈕,宋代則喜愛蹲立的獅子形鈕,尤其在酒壺居多。

儲糧和儲酒的容器若缺少蓋子,便不能成器,器身的作用就沒法發揮出來了。古人認識蓋子的重要,所以他們必珍惜蓋子。蓋子保存下來,表示所儲的糧、油 、酒、水便不缺失了。他們欲想庫房常滿,必須造好蓋子。因此,他們相信蓋子可帶來豐衣足食的希望。實用的蓋子於是增加了吉祥寓意,代表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訴求。


自古以來,器蓋常常被打破或失落了,就好像中國人常常遇上失望。但中國人並不氣餒,不斷為器物補上蓋子,正如他們在器蓋上加上鳥、蓮花、佛塔和獅子等裝飾,不斷地借助神靈瑞獸的力量,把希望成真。

(本文曾發表於“灼見名家”網上平台)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陌路相逢



在小學畢業禮中,各同學高興萬分,因為他們在升中學的公開考試創造佳績。其中一位女同學竟然在三萬二千名考生中,名列第四,她就是“來喜”。而男同學“國裕”也不示弱, 他的名次雖後於來喜一百名,即列第一百零四,但兩人均獲頒獎學金。這些名次對於一所籍籍無名的貧民區小學,絕對是意料之外。

平半一雖然沒有名列前茅,但只他一人考上著名的“中央中學”,已成為傑出的畢業生。老師們對這些同學的努力深受感動,於是破天荒去租用大禮堂,為這三十多個畢業生舉行畢業禮。

可惜畢業生的父母和家人因工作關係都沒有來,整個禮堂有點冷清。老師們早在意料之內,於是及早請求其他學校的老師和相關朋友,以嘉賓身份支持這個氣氛熾熱但人氣單薄的紀念活動。

半一在儀式中接過畢業證書,以及學校獎給的名牌原子筆,他對此刻永記心中。在原子筆上他驚訝地見刻上他的名字。半一一直是用鉛筆的,這是他首次以自己能力賺取得來的原子筆。

畢業禮後, 國裕料到要和半一分手了。他特別告知半一:“你拿得中學一年級的課本名單後,可考慮不買新書,乘電車往平山市西區的舊書店,購買二手課本,這樣可省很多錢。

半一推算中央中學的中一課本價目須超過一百元。他的父親每月薪金只有二百二十元。這時候,他要面對因家貧而無力升學的難堪處境了。

這一天,半一硬着頭皮向母親拿取五十元,鼓起勇氣獨自乘電車去尋找西區的舊書店。果然不少學生和家長在那裏的街頭走來走去,目的是盡量買得書單上所列的課本,否則便須購高價的新書了。

瘦小的半一走入書店,遞上書單。店裏職員向他打量一下,便笑着說:“你可放心,我們店裏有你校選讀的課本。”

半一光顧三間書店,順利地集齊所要的舊課本。他一時高興,因為剛好用去五十元;但他又感到一陣辛酸,因為一次過花去父親辛勞賺來的五十元,日後還須每月交上學費三十二元。

半一無奈地從店裏走出來,竟然遇上同班的一位女同學。他心中暗喜,微笑地說說:“妳也來買二手書!”她回答:“我是陪表妹來的。我不再買書了,我的成績不好,沒派得津貼學位。若就讀私立中學,每月須付學費達六十元,連書簿的開支,真吃不消呀!我已決定在家裏待一、兩年,然後往工廠當女工,幫補家計。”半一只有回應:“妳不再上學嗎?”“是啊!你好好讀下去吧!將來你升上大學,不要忘記我這弱質女子啊!”半一迅速答到:“我不會忘記妳的。”“我要回家了,拜拜!”

半一目送這女同學的背影在人群中迷失了。此時此地,他對這位同班六載的女同學萌生依依不捨之情。他怎料到此刻相別,以後竟未再相見!

半一回到家裏,拿出書單,查驗所購得的舊書。他檢定後,心裏沉痛,因為他又受欺負了。

舊書的背後標價五角錢,竟賣給他二元,他多付了錢。

他發覺買了三本相同的課本,書店欺騙了他。

他買了一本厚厚的書,原來那是英文字典,曾受翻閱不少遍,導致訂裝鬆脫,一些頁數竟走失了。這是一本不完整的書,他白花了錢。

他又買了一本大型精裝的書,那是世界地圖冊。可是這圖冊並非由學校所指定的版本,因此此書屬於“貨不對辦”,他買錯了書。

他翻開每本舊書,查看書中內容,只見塗鴉滿頁,或別人的筆記滿篇,東寫西畫,污漬殘留,還存異味。他爲了省錢而買來這些很難閱讀的書。

半一最後驚覺還缺兩本課本。他不想再找舊書店了,他已對舊書產生恐懼。於是在次天,他決定去買新課本。

半一終於買得兩本新書,但又花多十六元,相等於半個月的學費。他此刻有點氣餒;中學還未唸上,已給父母親百上加斤。若他是女孩,他很想和遇上的女同學結伴去做童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只要心安理得,他不計較去過清貧淡泊的生活,其實他已習慣這種生活。

對半一來說,金錢是難於捉摸的東西。他想起女同學要離開校門,孤身走入工廠,還是返回貧窮之路。他雖然贏得機會,能繼續學業,但他失去眾多一同長大的伙伴。他愈來愈感覺前路慢慢,只孤單奮鬥;他的上進心打了折扣。

這一天,父親的上司在自家裏設壽宴。父親已送上花菇、瑤柱等禮品去祝賀。工友們皆稱這上司為“廠長”。他有三女一子,年紀皆大於半一,不過全就讀於私立中學。廠長得知半一考上名校“中央中學”,特意邀請他與父親一起前來吃飯,以示鼓勵。

半一怎料到他的努力給父親帶來光采,他又怎料到父親辛苦買來的花菇瑤柱要在別人家裏才能享用。在這一刻,他只想到爲了父親的顔面,他不可能去當工廠童工了。不過,他不會忘記那位準備做女工的同學,她的笑臉永留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