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民窟裏的小孩,大多學業不精,因為他們的父母沒受過良好教育,不懂指導子女去學習。況且這些孩子的居所狹窄,課餘後大多往街上玩耍,變成街童,終日遊蕩於街頭,逐漸怠於功課,導致大家的成績都不理想,難分誰優誰劣。這樣下去,學業必定無成。
平半一因身型瘦弱,在街上受人欺凌,被迫困於樓上斗居,這樣便幸運地做不成街童。但是同屋的鄰居小孩已習染不良風氣,懶散好玩,這陋習不期然影響了半一。所以半一的成績一直平平。到了小學四年級,更明顯地退步,差點兒不可升班。
半一的母親自知沒能力輔導半一,她想起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找人為半一補習功課。
原來幾年前住了一伙熊姓的鄰居。熊先生雖然養了五個子女,但他目睹孱弱的半一如何成長,他對半一別有一份同情。他的大兒子名“大圖”,已唸到中學五年級。熊先生認為兒女長大了,於是搬離蝸居,遷往一處房子,竟靠近半一就讀的小學。熊先生於是出個主意,他叫半一下課後,即去他的家,找大圖指導功課。
可惜半一自尊心太強。他自知家境清貧,根本無力請人補習。但母親的自尊心也強;她於每月初叮囑半一帶上二十元給大圖作酬金。大圖受熊先生吩咐,一毫不受。
半一就讀下午班。下課後約五時,他不願往大圖居處,每每在街上流連一小時,近黃昏才回家,然後瞞騙母親已補習回來。但在星期六早上九時,因不用上課,母親便催促半一前去補習。上午十時左右,熊先生出門上班,他必攜同接受補習後的半一一同離家。半一其實身在福中不知福;熊先生每次都帶半一走入附近的餐室,叫來一杯奶茶和一件多士。他分一半多士給半一,然後以餐室提供的一杯免費茶水,與奶茶混合,於是化成兩杯西式紅茶;茶的奶味當然是較淡的,但只要加兩塊方糖,甜味便濃起來了。唉!半一有這般貴人扶持,他還未覺醒,仍不着力於學業。
半一的自卑感很重,以為做不成很多事情,因此無心向學。他的體質弱,身材瘦,常常被人欺負。最令他難過的例子發生在學校的體育課。同學們都喜上這一堂課,可以享受運動的歡樂。可惜一班同學中只有半一和另一男同學站在一旁,目光呆滯地觀看其他同學玩耍。這男同學被嘲笑為“老人精”。原來半一和老人精均矮於全班的男女同學。當時的體育老師爲了這兩“小”小孩的安全,竟然不准他們玩球,僅發給每人呼啦藤圈一個,自行在球場旁活動。
當半一想起在街上、居處、學校皆受欺凌和歧視,他心裏便湧起無限怨氣。因此,他不走到街上與街童合群;他不得不留在家裏,唯有自閉於牀上消磨時間;他不喜歡學校,他覺得老師和同學不尊重他。
這一天,熊先生在街上遇上半一的母親。母親熱情地感謝大圖無償為半一補習。但這鳴謝讓母親獲悉半一的謊言。她傷透了心!
這一天,半一與老人精如常在球場旁各拿呼啦藤圈。老人精突然提出新意:“人家拋出籃球,眾人去爭球。我們不如各拋起藤圈,由對方去接。接球容易,接藤圈是較難的,我倆比他們更強呀!”老人精開創了這玩法,半一終於開心了,他愛上這堂體育課。
在另一天的體育課,半一和老人精正興高采烈,突然老人精靜下來,說道:“我下星期搬家往城市對岸,我不得不轉校了,再不能陪你一起上課。”半一聽後流下淚。老人精回應說:“我在新學校選讀上午班。因此我下午可幫媽媽照顧賣報攤檔。一方面,一家人可賺多點錢;另一方面,我可乘機閱讀多份報章,這樣我認識的字會很多了。”老人精這番話好像有點道理,但半一感到十分失落。
孤獨的半一從此更孤獨。他放棄去熊先生那裏,接受大圖的指導,他當然辜負了熊先生。他於球場上躲在一旁,只觀看同學們玩耍,他顯然不求強身健體了。他在課室內獨坐一角,很少與其他同學交談。
十歲的半一顯得心事重重,沒半點兒童真。又逢中秋節,更令半一的情緒低落。當時中秋節送禮的風氣盛行。餅店想出每月供款的方法,累積一年的供款可訂購低於市價的月餅,同時減省一次過付款買餅的壓力。這分期供款法俗稱“月餅會”。半一的母親也訂購了“月餅會”,目標物就是中秋節前提取的兩盒“雙黃蓮蓉月”。可是這兩盒月餅早已名餅有主。半一的爸爸須拿來送給所服務的工場主管,俗稱“廠長”。
這當然是奉承廠長的伎倆,但不少工友都是這樣做的。廠長由英人大班委任,授權可解雇屬下員工。爸爸為保“飯碗”,不得不向他送禮了。
半一一家因此未嘗過月餅的蛋黃。他們每年只能吃送禮餘下的一盒月餅,餅餡只是綠豆蓉;蓮蓉對他們來說已屬上品,甚少嚐一口。
母親知道半一難過,說道:“你當了廠長,我們便有數十盒“雙黃蓮蓉月”,那就吃不消了。不過,廠長須中學畢業,識英文,才能管理工場。你要力求上進,方有這般資歷。”
半一終於領悟了。窮人若想脫貧,唯一的方法是用功唸書。
這一天,矮小的半一改變過往無精打采的態度,吃過午飯後,竟然抖擻精神,大步向校門走去。
孤獨的半一從此更孤獨。他放棄去熊先生那裏,接受大圖的指導,他當然辜負了熊先生。他於球場上躲在一旁,只觀看同學們玩耍,他顯然不求強身健體了。他在課室內獨坐一角,很少與其他同學交談。
十歲的半一顯得心事重重,沒半點兒童真。又逢中秋節,更令半一的情緒低落。當時中秋節送禮的風氣盛行。餅店想出每月供款的方法,累積一年的供款可訂購低於市價的月餅,同時減省一次過付款買餅的壓力。這分期供款法俗稱“月餅會”。半一的母親也訂購了“月餅會”,目標物就是中秋節前提取的兩盒“雙黃蓮蓉月”。可是這兩盒月餅早已名餅有主。半一的爸爸須拿來送給所服務的工場主管,俗稱“廠長”。
這當然是奉承廠長的伎倆,但不少工友都是這樣做的。廠長由英人大班委任,授權可解雇屬下員工。爸爸為保“飯碗”,不得不向他送禮了。
半一一家因此未嘗過月餅的蛋黃。他們每年只能吃送禮餘下的一盒月餅,餅餡只是綠豆蓉;蓮蓉對他們來說已屬上品,甚少嚐一口。
母親知道半一難過,說道:“你當了廠長,我們便有數十盒“雙黃蓮蓉月”,那就吃不消了。不過,廠長須中學畢業,識英文,才能管理工場。你要力求上進,方有這般資歷。”
半一終於領悟了。窮人若想脫貧,唯一的方法是用功唸書。
這一天,矮小的半一改變過往無精打采的態度,吃過午飯後,竟然抖擻精神,大步向校門走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