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吃在人前



平半一的住所一帶是四層高的樓房,在天台滿佈僭建木屋,住滿無處棲身的貧民。天台是沒有水喉供應食水的。木屋居民必須走到街上取水;他們從街喉挑水,走上四層樓,才輾轉到逹天台的木榙住房。因此,他們珍惜用水,盡量把挑回來的食水拿來做飯,而甚少用於洗澡。

居住在二樓的平半一一直為洗澡和如厠等問題深感煩惱,但天台居民顯然在起居事情出現更大問題。相對之下,半一的擠迫環境不及他們的苦況了。

其實貧窮人家在方面的困難更大。半一的母親以為住在天台的人在木屋內進食,鄰居應不知道他們吃什麼東西。至於住在樓下的各伙人家則情況不同了。他們在廚房煑食,在牀邊進食,所煑所吃的東西皆表露人前,絕無私隱。半一的母親為顧慮面子,曾故意延遲入廚做飯,不想鄰居發現所做的是下價粗菜。可惜貧窮是沒法掩飾的。

豆腐花原是當時流行的甜品,半一的母親竟花兩毫錢買來一碗豆腐花,不加砂糖,卻放進豉油,將鹹豆腐花與白飯混成一片,給半一和兩弟弟作為 美膳

然而,半一家中的美食不是平價的鹹豆花,而是未煑的鮮雞蛋。母親間中會把一隻生雞蛋與一碗白飯混和,加上豉油,這樣的蛋飯較豆花飯更香濃。母親調製這兩種味道的白飯,不過是省卻其他餸菜罷了!

若沒有餸菜,只吃白飯,當然遭人白眼。半一的母親於是另出奇招;她以鹹蛋湯伴上米粉,孩子們竟然喜吃。對他們來説,淨白飯實在難於入口,這蛋味湯粉卻是可口的。

畢竟米粉貴於米飯,半一一家還是以米飯為主食的。母親便找來小販丟棄的過時雞蛋作主餸。這些雞蛋俗稱 臭雞蛋;把蛋殼打破,便散出陣陣惡味;蛋黃是黑的,蛋白是灰的。半一的母親把數隻臭雞蛋攪開放在碟子蒸熟。她吃黑蛋黃,半一和兩弟弟則吃灰蛋白。另外又蒸上兩隻鮮雞蛋,留給半一的爸爸。爸爸要勞動,所以母親將節食得來的錢,用來煑有營養的食糧給他。好啊!半一的母親目不識丁,竟有如斯情操。

吃臭雞蛋好像是人間慘事。住在天台木屋的 四姨亦開另一感人食事。四姨與半一的母親是同鄉的。她有大兒子和兩小女兒,一家人收入微薄。大兒子名立志,已十四、五歲了。有一天,半一和他說及豆腐花加豉油的作用,立志竟提及四姨常從蔗汁店拿取壓搾竹蔗後的蔗渣回家,然後以麵豉醬把蔗渣炒香。他們一家人便以這道餸來配飯。蔗渣是不可以呑吃的,顯然他們只是啜食蔗渣染上的醬汁,取其味道而已!

每逢節日,雞是奉神供品,人們認為這是最佳食品。孩子們因此最響往的食物便是雞肉。這一天是中秋節,四姨如常向半一的母親説:立志等小孩很想今天晚飯和其他人家一樣,有白切雞應節。我唯有將贖回來的冬天棉被再拿去典當,換取押金往市場買雞,好使一家人得一時之樂。

同一天,疼愛半一的鄰居 侯大姑也拿着一隻活雞回來。她又向半一的母親說道:我剛去丈夫的店拿取生活費,竟然多給了這隻活雞,作為過節食品。哈哈!難得丈夫送來這份禮物,我不想宰了,留作伴吧!這隻雞便活了下來。此後牠經常在屋裏走來走去,不期然在走廊上遺下雞糞。

過了一段日子,半一回家,發覺獨居的侯大姑流着淚。她說:半一,我留了一隻雞髀給你。原來不少鄰居討厭侯大姑的活雞,埋怨一屋已住上四十多人,不可能再容一隻走地的雞。為順應民情,侯大姑終於取了雞的命。

半一望着雞髀良久,也不想吃下。他和侯大姑一樣,已和這平凡的老雞動了感情。

侯大姑知道四姨的兒子喜歡吃雞,於是拿了半隻熟雞走上天台,送給四姨。不多久,四姨把雞肉完全退回來。侯大姑好不容易炮製了一隻白切雞,到頭來卻沒有人樂意享用。善良的侯大姑真有點懊惱。

四姨馬上向眾人哭訴:立志很孝順。他自願輟學,已往燒味店當學徒多月了。他不時把餘下賣不去的雞肉拿回立志果然別有大志,他犧牲了學業,把一家變成最富貴的窮人,因為他們幾乎天天吃雞。

半一喜嘗雞蛋的美味,但為了省錢,卻經常要接受臭蛋的惡味。立志苦於沒錢買雞,終於不用花錢而可隨時吃雞了。在那個年代,孩子們雖過着刻苦的生活,但絕無怨言,因為他們的父母更加吃苦,他們只想一家人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