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望向天空



早期的平山市在很多方面都是男女不平等的,應該是指男所得的利益高於女。例如,同工不同酬;男女於同一職位,男的月薪高於女所得的。這種男優於女的觀念由古流傳至今,東西方同樣發生這種性別歧視。

平半一在住所附近認識不少男女孩。男孩一般受父母疼愛。雖然生活清苦,但他們必有機會上學。女孩的命運則不同了;小學畢業後,很多留在家照顧弟妹,或協助家務。若父母做小販,女孩便出外看守攤檔。不過,大多數還是走到工廠,做廉價勞工,幫補家計。小小年紀的半一感到很幸運,因為他是男孩,不會成為受父母歧視的女兒。

如果這些女兒是由內地農村偷渡出來平山市的,則她們的命運更添不幸。她們的教育水平較低,學校一般不收容這些插班生。因此,她們連基本的教育也沒有了,怎去謀生脫貧。

半一住所的天台住上很多戶低收入人家。當中一伙在半年前來了一對姐妹,她們離開故鄉,投靠父親。父親沒有一技之長,只爲附近店鋪清理垃圾,賺取生活費,兩姐妹賦閒在家,唯有經常協助父親工作。鄰居的“四姨”是這對姐妹花的表姨,所以對她們特別關顧。

這一天,半一下課回家,到了住所附近,發現一隊警察正調查案子,不少街坊在旁低頭私語。

半一回到住所,又發現母親、四姨和侯大姑圍坐一起。不一會兒,她們齊聲嚷著走上天台。半一心中好奇,亦跟隨前去。

一眾人走入姐妹花的簡陋木屋,妹妹哭著說:“父親常常侵犯大姐,大姐跳樓死了。”四姨馬上回應:“小妹,你要小心呀!”小妹無奈回答:“我也準備跳下去!”眾人聽後,一齊哭了!

各人臉上流著眼淚,侯大姑冷靜下來,叮囑小妹:“你站在天台,千萬不要往下望呀!當你俯視街上的景物,只會觸景傷情,更添愁怨。”又說:“我們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其實不要緊,只要舉頭望向天空,心境自然會開朗。每人所看見的地面都不盡相同,但不管是窮或富、愚蠢或聰明、幸福或不幸福,任何人所見的天空都是一樣的。在同一天空下,大家都可以生活下去。”

侯大姑即時接走了小妹,暫時與她同住。在她的心中,只要不跳下去,縱使艱難萬分,也可活起來。

侯大姑的小房間原來已經多了一人,她是同鄉“容媽”。容媽當富戶人家的女傭,因被解僱而在這裏暫住。她在戰爭期間,碰上一名男孩,帶他回鄉收養為兒子,名叫“容海”。容海這時候約三十歲,他也來到平山市,在五金店當燒焊工人,並在店內寄宿。

   
容海自知是孤兒,自小與容媽相依為命,沒有親友,他為人老實和內向。這一天,他來找容媽。容媽突然低聲對他說:“你不如帶小妹出外走走,或者去看一場影戲,令她心情好些。”容海感到愕然,不知所措。最後他沒有勇氣找小妹作伴,竟然帶半一往公園走去。

半一變成當日的幸運兒。他很想離開這惱人的地方,去呼吸新空氣。當時的相機是貴重東西;若要拍照,唯有走上影樓。公園裏於是出現一類“拍友”,專為遊人拍照,賺些工錢。容海待半一如弟弟;在陽光普照下散步,一時間心境輕鬆起來,竟願花錢,叫“拍友”為他們攝製一套公園造像照。

回到家裏,容媽高興地說:“我已經找到新工作。新老闆同意小妹協助我負責全屋家務。我們明天便搬往高尚住宅居住了!”晚飯時,小桌上放置一碟青菜,四條臘腸,四碗白飯。侯大姑、容媽、容海和小妹圍坐一起,各人眼泛淚光,恍如他們又過了一個難關了。

一星期後,容海拿着在公園拍得的照片送給半一。這些黑白照片就成為半一童年的唯一寫照。半一看見容海在照片裏站在他的身旁,兩人均面露笑容。可惜這些照片沒有小妹。

半一想起侯大姑的話:人生不是那般灰暗的,只要望向天空,終會見到和煦的陽光。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龍鳳


古人稱龍為‘靈蟲’。牠是將蛇、馬、豬、鹿、魚、鳥等各不同部位的身體拼合而成,給予飛天、下海、翻騰、奔馳等本領,表現無所不能的神聖力量。

虛構的龍早於新石器時代出現。牠是馬頭蛇身或豬頭蛇身,以玉石雕成;彎形的龍身像英文字母C,龍頭是側面的。至商周時代,青銅器上常見龍紋,龍身呈有像波浪起伏的橫條形,龍頭向前或回首,但也是側面的。至於龍的其他部位,則沒有清晣交侍。不過這時期的龍紋還未成為主體裝飾。

到了戰國,龍紋簡化至抽象形狀,龍與龍的身體蟠纏一起,稱為‘蟠螭紋’。後來更僅見龍的眼部,身體恍如蚯蚓,滿佈器物上,別稱‘蟠虺紋’。

漢代流行神仙信仰。‘四靈’的題材經常出現於銅鏡、瓦當和壁畫。四靈是守護四個方向的瑞獸,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蛇騎龜)。 因此關係,龍的造型不再是抽象形態,而逐漸定出形格。龍的頭、角、身、爪、尾皆具體呈現,但整體還是龍的側面。

南北朝的龍頭常見兩眼,不過仍不見龍的正面。當時佛教開始盛行中國,象徵佛陀的蓮花成為各式物品的主體紋飾,但佛像的服飾卻見龍紋,以示佛教華化的發展。

唐代是中國的盛世。龍的形狀也相應地出現變化;龍身粗壯,顯出龍頭較小,看起來比例不相稱。龍常作翻騰姿勢,表現威猛。至宋代,國勢衰退,龍的體態也斯文起來,體形較唐代纖瘦。元代回復唐代的霸氣;龍亦追隨唐代風格,頭小身壯,張牙舞爪,但還是側面龍。

明代皇帝為牢固皇權,進一步執行專制統治。龍是天子的化身,龍的地位因此提升了。宮廷的用品大多以龍為裝飾。此後,龍的神氣便加上貴氣。明代還把龍頭加大加長;側面的龍頭掛上一對眼睛,同樣大小,一字形橫排一起,好像一副眼鏡,這樣明代的龍俗稱‘眼鏡龍’。其實這對龍眼睛不合乎現實,透視感不正確,但給予奇趣的感覺。

清代皇帝以異族管理漢人天下,更須要抓緊皇權,於是象徵皇帝權威的龍在這時候又起變化。過往二千年來龍只以側面示人,但在清代皇室的用品上,龍紋每每出現正面的龍頭。龍也被人格化;皇帝的手有五指,於是皇室的龍不再是三爪或四爪,而是伸出五爪;龍頭、龍身及其他部位配合起來,比例勻稱,恍如俊秀的男子,既儒雅又具威儀,不像唐代和元代的龍只誇大勇猛的神態。



原始的鳳由雞頭、蛇頸和龜身合成。鳳頭頂上豎起三條羽毛,這是構思自雄雞的冠。鳳尾巴散開,也恍如雄雞的尾部。古人認為蛇和龜是不平凡的動物,因為牠們能水陸兩棲生活,人類竟沒有這般本領。況且龜享長壽,富有靈氣。顯然,鳳基本上是雄雞化身的,牠有翅膀可飛,也有蛇和龜的能力可活於水。因此,虛擬的鳳亦是萬能的,成為古人心目中的百鳥之王。

商周玉器多見這些雞形鳳,一些在體態上接近鷹的形狀,較像寫實的鳥。但在銅器上,鳳卻有所改變;除保留雞或鷹的頭和翼,尾巴卻呈現多條長翎毛,狀似孔雀散開的美麗尾毛。

古人漸漸喜歡孔雀形的鳳,尤其在漢代以後,鳯的孔雀式尾部已成定型,原來的龜形身卻淡化了,而明顯地展現鳥身和一對飛翼,只保留幼長的蛇頸。

鳳的造型像龍一樣,隨着國勢而改變。愈後期的鳳在身形上愈纖瘦。清代的鳳頭和鳳身變得扁濶,鳳頸和鳳尾則十分幼長,這是將鳳的造型圖案化。可是這樣尊貴的鳳看起來顯然活力不足,缺乏動感。

古人喜愛龍鳳。在宮廷,龍代表皇帝,鳳象徵后妃。在民間,龍舟競渡、龍舞賀誕等成為喜慶日子的活動。不同時代的龍鳳好像表現不同特色。但實際上,各時代的龍鳳在造型的結構方面沒有很大差異,只是在體形的大小則不盡相同。

一直以來,皇室、官府、富戶,百姓家無不見龍鳳圖案。可惜到了清代,皇帝刻意獨霸龍紋。五爪龍成為一種政治工具,代表皇權治理天下。因此,百姓不得不審慎畫龍,龍紋在這時候便僵化了。

鳳沒有龍那般崇高的禁忌。政府容許各階層採用一樣模式的鳳紋。鳳朝向驕陽,象徵光明;鳳穿插於牡丹,表示富貴齊來。這些以鳳為裝飾的題材通行全國。

        總言之,龍的精氣無盡,鳳是永恆不死的。對中國人來說,不論何時何地,不一樣的龍鳳同樣帶來一樣的感情。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志向校園



在貧民窟裏的小孩,大多學業不精,因為他們的父母沒受過良好教育,不懂指導子女去學習。況且這些孩子的居所狹窄,課餘後大多往街上玩耍,變成街童,終日遊蕩於街頭,逐漸怠於功課,導致大家的成績都不理想,難分誰優誰劣。這樣下去,學業必定無成。

平半一因身型瘦弱,在街上受人欺凌,被迫困於樓上斗居,這樣便幸運地做不成街童。但是同屋的鄰居小孩已習染不良風氣,懶散好玩,這陋習不期然影響了半一。所以半一的成績一直平平。到了小學四年級,更明顯地退步,差點兒不可升班。

半一的母親自知沒能力輔導半一,她想起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找人為半一補習功課。

原來幾年前住了一伙熊姓的鄰居。熊先生雖然養了五個子女,但他目睹孱弱的半一如何成長,他對半一別有一份同情。他的大兒子名“大圖”,已唸到中學五年級。熊先生認為兒女長大了,於是搬離蝸居,遷往一處房子,竟靠近半一就讀的小學。熊先生於是出個主意,他叫半一下課後,即去他的家,找大圖指導功課。

可惜半一自尊心太強。他自知家境清貧,根本無力請人補習。但母親的自尊心也強;她於每月初叮囑半一帶上二十元給大圖作酬金。大圖受熊先生吩咐,一毫不受。

半一就讀下午班。下課後約五時,他不願往大圖居處,每每在街上流連一小時,近黃昏才回家,然後瞞騙母親已補習回來。但在星期六早上九時,因不用上課,母親便催促半一前去補習。上午十時左右,熊先生出門上班,他必攜同接受補習後的半一一同離家。半一其實身在福中不知福;熊先生每次都帶半一走入附近的餐室,叫來一杯奶茶和一件多士。他分一半多士給半一,然後以餐室提供的一杯免費茶水,與奶茶混合,於是化成兩杯西式紅茶;茶的奶味當然是較淡的,但只要加兩塊方糖,甜味便濃起來了。唉!半一有這般貴人扶持,他還未覺醒,仍不着力於學業。

半一的自卑感很重,以為做不成很多事情,因此無心向學。他的體質弱,身材瘦,常常被人欺負。最令他難過的例子發生在學校的體育課。同學們都喜上這一堂課,可以享受運動的歡樂。可惜一班同學中只有半一和另一男同學站在一旁,目光呆滯地觀看其他同學玩耍。這男同學被嘲笑為“老人精”。原來半一和老人精均矮於全班的男女同學。當時的體育老師爲了這兩“小”小孩的安全,竟然不准他們玩球,僅發給每人呼啦藤圈一個,自行在球場旁活動。

當半一想起在街上、居處、學校皆受欺凌和歧視,他心裏便湧起無限怨氣。因此,他不走到街上與街童合群;他不得不留在家裏,唯有自閉於牀上消磨時間;他不喜歡學校,他覺得老師和同學不尊重他。

這一天,熊先生在街上遇上半一的母親。母親熱情地感謝大圖無償為半一補習。但這鳴謝讓母親獲悉半一的謊言。她傷透了心!

這一天,半一與老人精如常在球場旁各拿呼啦藤圈。老人精突然提出新意:“人家拋出籃球,眾人去爭球。我們不如各拋起藤圈,由對方去接。接球容易,接藤圈是較難的,我倆比他們更強呀!”老人精開創了這玩法,半一終於開心了,他愛上這堂體育課。

在另一天的體育課,半一和老人精正興高采烈,突然老人精靜下來,說道:“我下星期搬家往城市對岸,我不得不轉校了,再不能陪你一起上課。”半一聽後流下淚。老人精回應說:“我在新學校選讀上午班。因此我下午可幫媽媽照顧賣報攤檔。一方面,一家人可賺多點錢;另一方面,我可乘機閱讀多份報章,這樣我認識的字會很多了。”老人精這番話好像有點道理,但半一感到十分失落。

    孤獨的半一從此更孤獨。他放棄去熊先生那裏,接受大圖的指導,他當然辜負了熊先生。他於球場上躲在一旁,只觀看同學們玩耍,他顯然不求強身健體了。他在課室內獨坐一角,很少與其他同學交談。

    十歲的半一顯得心事重重,沒半點兒童真。又逢中秋節,更令半一的情緒低落。當時中秋節送禮的風氣盛行。餅店想出每月供款的方法,累積一年的供款可訂購低於市價的月餅,同時減省一次過付款買餅的壓力。這分期供款法俗稱“月餅會”。半一的母親也訂購了“月餅會”,目標物就是中秋節前提取的兩盒“雙黃蓮蓉月”。可是這兩盒月餅早已名餅有主。半一的爸爸須拿來送給所服務的工場主管,俗稱“廠長”。

    這當然是奉承廠長的伎倆,但不少工友都是這樣做的。廠長由英人大班委任,授權可解雇屬下員工。爸爸為保“飯碗”,不得不向他送禮了。

    半一一家因此未嘗過月餅的蛋黃。他們每年只能吃送禮餘下的一盒月餅,餅餡只是綠豆蓉;蓮蓉對他們來說已屬上品,甚少嚐一口。

    母親知道半一難過,說道:“你當了廠長,我們便有數十盒“雙黃蓮蓉月”那就吃不消了。不過,廠長須中學畢業,識英文,才能管理工場。你要力求上進,方有這般資歷。

    半一終於領悟了。窮人若想脫貧,唯一的方法是用功唸書。

    這一天,矮小的半一改變過往無精打采的態度,吃過午飯後,竟然抖擻精神,大步向校門走去。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吃在人前



平半一的住所一帶是四層高的樓房,在天台滿佈僭建木屋,住滿無處棲身的貧民。天台是沒有水喉供應食水的。木屋居民必須走到街上取水;他們從街喉挑水,走上四層樓,才輾轉到逹天台的木榙住房。因此,他們珍惜用水,盡量把挑回來的食水拿來做飯,而甚少用於洗澡。

居住在二樓的平半一一直為洗澡和如厠等問題深感煩惱,但天台居民顯然在起居事情出現更大問題。相對之下,半一的擠迫環境不及他們的苦況了。

其實貧窮人家在方面的困難更大。半一的母親以為住在天台的人在木屋內進食,鄰居應不知道他們吃什麼東西。至於住在樓下的各伙人家則情況不同了。他們在廚房煑食,在牀邊進食,所煑所吃的東西皆表露人前,絕無私隱。半一的母親為顧慮面子,曾故意延遲入廚做飯,不想鄰居發現所做的是下價粗菜。可惜貧窮是沒法掩飾的。

豆腐花原是當時流行的甜品,半一的母親竟花兩毫錢買來一碗豆腐花,不加砂糖,卻放進豉油,將鹹豆腐花與白飯混成一片,給半一和兩弟弟作為 美膳

然而,半一家中的美食不是平價的鹹豆花,而是未煑的鮮雞蛋。母親間中會把一隻生雞蛋與一碗白飯混和,加上豉油,這樣的蛋飯較豆花飯更香濃。母親調製這兩種味道的白飯,不過是省卻其他餸菜罷了!

若沒有餸菜,只吃白飯,當然遭人白眼。半一的母親於是另出奇招;她以鹹蛋湯伴上米粉,孩子們竟然喜吃。對他們來説,淨白飯實在難於入口,這蛋味湯粉卻是可口的。

畢竟米粉貴於米飯,半一一家還是以米飯為主食的。母親便找來小販丟棄的過時雞蛋作主餸。這些雞蛋俗稱 臭雞蛋;把蛋殼打破,便散出陣陣惡味;蛋黃是黑的,蛋白是灰的。半一的母親把數隻臭雞蛋攪開放在碟子蒸熟。她吃黑蛋黃,半一和兩弟弟則吃灰蛋白。另外又蒸上兩隻鮮雞蛋,留給半一的爸爸。爸爸要勞動,所以母親將節食得來的錢,用來煑有營養的食糧給他。好啊!半一的母親目不識丁,竟有如斯情操。

吃臭雞蛋好像是人間慘事。住在天台木屋的 四姨亦開另一感人食事。四姨與半一的母親是同鄉的。她有大兒子和兩小女兒,一家人收入微薄。大兒子名立志,已十四、五歲了。有一天,半一和他說及豆腐花加豉油的作用,立志竟提及四姨常從蔗汁店拿取壓搾竹蔗後的蔗渣回家,然後以麵豉醬把蔗渣炒香。他們一家人便以這道餸來配飯。蔗渣是不可以呑吃的,顯然他們只是啜食蔗渣染上的醬汁,取其味道而已!

每逢節日,雞是奉神供品,人們認為這是最佳食品。孩子們因此最響往的食物便是雞肉。這一天是中秋節,四姨如常向半一的母親説:立志等小孩很想今天晚飯和其他人家一樣,有白切雞應節。我唯有將贖回來的冬天棉被再拿去典當,換取押金往市場買雞,好使一家人得一時之樂。

同一天,疼愛半一的鄰居 侯大姑也拿着一隻活雞回來。她又向半一的母親說道:我剛去丈夫的店拿取生活費,竟然多給了這隻活雞,作為過節食品。哈哈!難得丈夫送來這份禮物,我不想宰了,留作伴吧!這隻雞便活了下來。此後牠經常在屋裏走來走去,不期然在走廊上遺下雞糞。

過了一段日子,半一回家,發覺獨居的侯大姑流着淚。她說:半一,我留了一隻雞髀給你。原來不少鄰居討厭侯大姑的活雞,埋怨一屋已住上四十多人,不可能再容一隻走地的雞。為順應民情,侯大姑終於取了雞的命。

半一望着雞髀良久,也不想吃下。他和侯大姑一樣,已和這平凡的老雞動了感情。

侯大姑知道四姨的兒子喜歡吃雞,於是拿了半隻熟雞走上天台,送給四姨。不多久,四姨把雞肉完全退回來。侯大姑好不容易炮製了一隻白切雞,到頭來卻沒有人樂意享用。善良的侯大姑真有點懊惱。

四姨馬上向眾人哭訴:立志很孝順。他自願輟學,已往燒味店當學徒多月了。他不時把餘下賣不去的雞肉拿回立志果然別有大志,他犧牲了學業,把一家變成最富貴的窮人,因為他們幾乎天天吃雞。

半一喜嘗雞蛋的美味,但為了省錢,卻經常要接受臭蛋的惡味。立志苦於沒錢買雞,終於不用花錢而可隨時吃雞了。在那個年代,孩子們雖過着刻苦的生活,但絕無怨言,因為他們的父母更加吃苦,他們只想一家人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