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中國鏡



古人走到河邊,從河水裏去看自己容貌。後來把水貯放於容器,這樣就可以在家裏看到自己了。不過所見到的只是自己的臉,難從容器的水面觀看全身。這容器通常是陶造的,稱為“臉盆”。實際上,臉盆有兩個功能;一是從水盆中看己臉,二是以盆中水洗臉。

到了商代,混合銅和錫的冶鑄技術已趨成熟,這合金叫做“青銅”。當時便製作了不同造型、不同紋飾和不同功能的精美青銅器。這些器物大致分食器、酒器和盛水器。

發展至周代,在青銅的盛水器中,出現了臉盆,稱為“鑑”。鑑不是用來洗臉的,它單純用作照臉,也就是原始的“鏡”了。

根據考古發現,早於商代已鑄造圓形的青銅鏡,利用光投射在青銅的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形像。但鏡延至戰國時代才流行起來。若將鏡和鑑來比較,顯然鏡的使用更方便,反映的效果更清晰。

古代銅鏡分正、背兩面。鏡的正面是素身平面,沒有任何紋飾。背面的中央有鈕,方便繫繩持鏡,在鏡背的其他地方則加上紋飾。鏡子的造型和背面紋飾是因時代而轉變的,做成不同的時代特色。這做法使原來是生活用品的鏡子,同時成為出色的藝術品。

戰國時代的鏡子輕巧薄身。鏡背有微凸的圓形邊緣;背面的中央置鈕座,座上是半環形的鈕;邊緣與鈕座之間的鏡背充滿紋飾,主體圖案主要是夔龍。龍身蟠曲,動作翻騰。多條龍互相纏繞,形狀並不寫實,只能辨出龍首。在後期的戰國銅鏡,龍首也不見了,只見象徵龍體的彎線和曲線,縱橫交錯。在一些鏡中,甚至演變成幾何圖紋,狀似“山字”、菱形、英文“T”字。這些紋飾反映當時人們對雲、雨、雷、電等天象的崇拜,把這些自然現象形象化,變為雲龍和飛鳳,去美化經常接觸的鏡子,展示他們對神秘天象的幻想。

西漢銅鏡脫離戰國時代的特色。鏡身變得厚重。在鏡背方面,凸起的邊緣加闊了;一些形狀起了變化,它們不是圓形的,而多是一個接一個的弧形,稱“連弧紋”,形狀就如散發光芒的太陽。中央的鏡鈕也改成半球形,球形鈕有用來穿繩的孔。紋飾亦與前代不同,由嚴謹細密的風格化為簡約樸實的構圖。蟠曲交錯的抽象龍紋減少了,而以四個凸起的圓乳釘為主紋。通常以連弧紋圍繞半球形的鈕,也是象徵光芒;一些還在外加上一圈捲雲紋。這些乳釘、弧紋、雲紋等便構成一幅星空幻象。

鏡子需要光才能映出物象。古人認為光來自天上;沒有日、月、星辰,天上便沒有光華。所以將天體設計在鏡背,寓意鏡子能接上天上的光,發揮映像的功能。眾星是圓的。因此,鏡子也以圓形為主。象徵這些天體。

戰國的鏡子以天象化身的龍鳳作為人們的保護神。到了漢代,鏡子的紋飾展示保護神再不局限於龍鳳,而升級至日、月、星等天體,將天體人格化,變身為神,保佑人間。

自西漢開始,鏡背上還鑄有銘文。這些文字分一或兩組不等,皆表達美滿生活的訴求。例如“見日之光,長相忘”及“見日之光,美人在旁”,均抒發男女愛慕的情懷。又如“長宜子孫”、“家常富貴”、“壽如金石”等皆屬祝福語,把日常實用的鏡子視為終生幸福的吉物。

東漢流行“六博”棋藝。當時鏡子竟以“六博”的棋盤作圖案,叫做“規矩紋”,或借用英文而稱“TLV紋”。在TLV紋的周圍則飾有“四神”或“四靈”,即保護東、南、西、北等四方的神靈,祂們是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蛇騎龜的形像)。其實“四神”是指分佈四個星域的天體。當然,東漢鏡子不會缺少寓意吉祥的銘文,還增加了這些語句的長度。

東漢後期,社會動盪,百姓在前路茫茫的情況下,唯求眾星保佑,於是神仙信仰通行全國,終催生了影響中國文化二千年的道教。

南北朝是中國的黑暗時代,戰亂頻仍,經濟崩潰,生活困苦。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教人清心寡慾,脫離苦海,令佛學思想愈受歡迎,淩駕了道教的神仙崇拜。這時候的鏡子雖因循漢代模式,但明顯地增加了佛像作為裝飾。

步入繁榮的唐代,佛道二教深入民心。鏡子的紋飾仍保存龍、鳳、獅等神聖動物,但卻不像前代,反過來沒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由於社會安定,人們不須只顧生計,而可以出外郊遊,留意周圍的生態和環境,所以唐代的鏡子多鑄有花卉、飛鳥、遊魚、果實等自然景物。這些紋飾當然蘊含一些吉祥寓意,但無可置疑,它們是生活上常見的東西,另有一番情趣。相對地,吉祥的銘文在唐鏡少見

除紋飾外,唐鏡的造型同樣是多元化的,當中出現較特別的形狀如方形、葵花形和菱花形,還造出很大的圓形鏡子。


在構圖方面,花卉、飛鳥或動物在唐鏡裏通常是一雙的,兩者相對。這形式是受波斯(今伊朗、伊拉克)藝術所影響。唐代流行對稱式的構圖藝術,原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宋代鏡子承襲唐代傳統,當中帶柄的鏡增多了。創新的造型是長方形、鐘形、鼎形、八卦形,以及盾形。在紋飾方面,恢復對吉祥題材的需求,表達更多道教故事和民間傳說,並輔以銘文。

宋代已發展了高身家具,鏡子也被安放在化妝枱上的鏡台,不像前代須執穿鈕的繩持鏡。所以鏡背的作用不重要了,不須注重裝飾,甚至素面無紋。因此關係,宋鏡的工藝水平開始衰落。不過,一些鏡子卻鑄上地方名字或商標字號,另有特色,這是宋以前的鏡子所沒有的。

金代政府對銅嚴加管制,做成鏡子一律是官鑄的,然後賣給民間。這時期的鏡子大多仿效唐風,沒有創意。

元代佛教盛行全國,鏡子又復現佛像、獅子、蓮花等與宗教有關的題材。

明清的鏡子只重實用,不重裝飾,缺乏華美素質。況且明末清初傳入西方的玻璃鏡,其映像的質素遠勝中國的傳統鏡子。到了這時候,沿用了二千多年的銅鏡再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鏡子能照出人臉。根據中國民間信仰,它還可照出鬼樣。若利用鏡子作為法器,便可見鬼捉鬼,見病治病,發揮去惡鎮邪的作用。一些人還相信從鏡中可找出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因此,鏡子亦是照妖鏡和水晶球,常常用作改善風水的工具。

古代曾流行一個故事。陳朝的駙馬預知因戰亂會與公主分離,他遂將鏡子一分為二,各持半鏡,盼他日兩半鏡復合。果然二人離後再聚,成為“破鏡重圓”的佳話。

此外,古時審判罪犯的大堂常掛起“明鏡高懸”的牌匾,要求審判官員能心如澄明的鏡子,細查案件,是真便真,是假便假,把真相顯露出來,絕無冤情。

凡此寓意和功能,中國人認為鏡子能為人們的愛情、事業和健康帶來這麼多幫助。

樣子好看的人喜歡照鏡,但世上太多不想照鏡的人,因為他們覺得樣子不美。其實不管美或醜,我們不可能不照鏡子。面對鏡子相等於面對現實。我們可利用鏡子去整理儀容,改善模樣。正如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儘量在現實情況中,找出可行的方法。若能持這態度,便會相信人是可以去醜的,事亦可由難變易,這樣就不難過平靜生活了。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符



“符”原是古代的一種證件,最初是“竹”造的,所以“符”字從竹頭。在民間方面,符是出入莊園大宅的通行證,上列人名、年齡和性別,或只有符的編號。在朝廷方面,符是委任官員、頒佈政令和調動軍事的憑證。這些官符是一分為二的,由朝廷和駐外官員各執一半,作為溝通的證物。當有需要時,朝廷便派使者執半符出外,向地方官或將帥傳達指令,而官員或將帥遂以自己所持的另一半符核對真偽。若兩半符合成一符,便驗證出下達的指令確實來自朝廷。

朝廷為表隆重和提防假冒,不能以平價的竹作為官符的材料,而改用金屬或玉石。它們的造型大多仿吉祥動物,例如虎符、龜符和魚符,符上還鑄有銘文。至於調兵遣將所採用的官符,則專稱“兵符”;當中也有以竹製的,它們只屬將帥向部下下達軍令的憑證,叫做“令箭”。

道教自漢代興起,創教主張道陵(張天師)製造神符,以助傳播教理。神符雖與政事無關,但深受帝王注重,視為重要的宗教信物。上行下效,神符成為民間生活不可缺少的“寶物”。

神符的意義其實來自官府和兵符,只不過它是代表神的憑證。道士通過這憑證與天神溝通,表示得到天神的認同,賜予法力,去執行他們的法事。神符也可以說是天神的化身;透過符上的圖文,作出靈驗的指令。

原始的神符由桃木製成,稱為“桃符”。桃木有辟邪作用,所以畫符在桃木,可增加靈氣。漢代研究出造紙技術,但當時的紙仍屬貴重物料,早期的符還是以絲織物為材料的。後來紙張流行,才製作紙符,並主要採用黃紙。黃是中央之色,代表帝王,象徵無上權威,所以黃色顯出天神的威信。

黃紙上的符文通常以朱砂書寫,呈現紅色。血是紅色的;沒有血,便沒有生命。因此,紅代表了生命。況且紅色屬“陽”,陽氣亦即萬物賴以生存的生氣,所以符文書以紅色,有助消除陰煞和鬼氣。朱符是常見的了,但也有一些符以其他色料書寫的,例如墨符、青符和紫符。

除紙符外,還有其他材料可以把符表達出來。在鐵片、銅片,以至陶器皆可畫上符。其中以水符較特別;這符是沒有實質形態的;道士只以手指代筆,指向水中畫符,便傳達了神的法力。另一種水符的形式稱“符水”;信徒把紙符燒成灰燼,將燼混合水中,然後飲服。這符水是用來治病的。不過,最神奇的要算是“空符”了;所採的方法與水符一樣,即道士以手指向空中畫符。

神符一般被裝於錦囊內,佩帶在身,成為護身符。除化符於水內,古人還將符化成丸狀吞服,同樣是有藥用的價值。無疑地,符的功能是召神幫助,求排難解困。古人認為最直接上傳訊息的方法是把紙符化於火,讓訊息隨縷縷焚煙傳遞給天神。

古人相信靈魂不滅。人去世後,必須妥善地處理亡魂,否則難以重生。在這方面,符便發揮了多個作用。透過適當的符,可藉神的力量把亡魂召回來,讓靈魂復活。符可以攝取靈魂,送往天堂成仙,也可以為亡魂赦解前生一切冤孽。


既然符是天神的憑證,符的內容基本上充滿天神的符號。這些符號主要是抽象文字,一些屬抽象圖畫。它們皆成為天神的化身。例如,在道教信仰中,北斗星是眾星至尊,法力無邊。因此,神符多畫上北斗星的符號。其他符號可能代表天帝、天官、地官、水官、日神、月神等流行民間的神衹。

除此以外,一些圖文則象徵天神的法力,例如雲氣、雷電。當中富有趣味的是由多條扭曲線紋組成的“繩”;符中的繩原來是用來捆綁一切邪惡的。另一常見的符號是“鬼”字。這“鬼”字不是指惡鬼,它含有兩個意思:一指儆惡懲奸的善鬼,也即是仙;二指亦人亦仙的巫師,予人驅邪。善鬼和巫師均能通神,取得法力,去為人們消除惡患。

符文的書法本源於篆書和隸書,後來將所書的文字變化,甚至改形,把線條扭曲,像似雲氣,刻意做出飄逸的感覺,所以符文的書體又叫“雲篆”。道士又故意將文字加工,增添筆畫,或字字重疊,形成怪字。例如把六個“天”字分成上下兩排,合成至高無上的“天”。

神符的另一功能是驅除陰氣。陰氣過重,便惹來惡鬼。因此,在符上通常書寫以下文字,以增加陽氣,去抵消不利的多餘陰氣。例如“囂”字,“囂”代表人多,陽氣旺盛。又寫上“魄”字,“魄”指活人的肉體,即是陽氣。例如“正”字,表示邪不能勝正、又如“刀”字和“火”字,目的是以刀和火去剋制妖邪。而“押”字則代表送走陰靈。此外,常常在符中發現“神”字和“王”字;天神或天王均高高在上,可以平服所有陰陽怪氣。


天神的指令應是高深莫測的,符文因而故作神秘,不易理解。自宋代開始,簡約的草書盛行,符文更以此為書體,令一般人難以解讀。總之,神符上的文字另有特別的寫法和讀法,由專責的道士向弟子口授,把這神秘技法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天神無處不在,亦無所不能。信徒於是利用神符求助天神,達成他們的願望。因此,出現了鎮宅、治病、追魂、祈雨、催生、解冤、辟邪等不同功能的神符,顯示神符真是萬能之物。

符是不可能以科學解釋的東西。古人迷於符,相信符是靈驗的,可助他們做任何事情。由於這種信仰,符的實質作用是加強人們的信心,去處世做事。

當人們遇上困難,說出“冇符”,即表示沒法處理。若說出“有符”,則找到解決的方法了。“符”因此成為“方法”的代名詞。

符已演變成一門獨特的宗教藝術。其實在本質上,它是用來驗證信用的,好像一張兌換信用的支票。它教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不管“有符”或“冇符”,必須注重信義。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中國橋



早於舊石器時代,人們站在河邊想走往對岸,但不能涉水,又不懂泅泳,於是在河邊伐樹,令樹倒向對岸,形成獨木橋,然後沿木橋過河。這是橋的起源。並證明橋是河道上的原始交通工具。

獨木橋是一顆樹的長度,只可橫跨細小溪澗。當遇上大河,古人須連接多條樹木,將長度延至可橫越河的兩岸。但在河面上沒有支撐,每節樹會凌空墜下。因此,古人就像豎立房子一樣,在河底至河面的位置建立基座,成為橋墩,然後在墩上安放木柱梁,去承托河面上的各節橋木。這類橋稱作“梁橋“。

木材當然易受採伐和鋸裁,但亦易受風化和腐朽。不過,古人仍喜以木造橋。他們認為東方屬“木“,象徵陽光,可令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所以木是吉物。

然而木材的長度是有限制的。當構造長橋時,便須設立很多橋墩去承接鋪在橋面上的眾多木板。橋墩本礙泄水;墩的數量愈多,令水流愈不暢順。況且橋墩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寬,因而做成河道狹窄,只容小舟通過橋底,大船不可航行。凡此種種限制,促使古人另創造橋的方法來替代木梁橋。

“拱橋”因而產生了。木拱的結構巧妙;首先在河的兩岸建置石橋墩,然後從橋墩豎起橋架;這架是由木材層層相疊,造出伸臂的形式。然後利用槓杆原理,將橋兩端的臂式架接合,便能把整個橋架穩固起來,並構成拱形狀。這樣就增加了橋的跨度,及減少了橋墩的數目。

木梁橋是直線式的;直伸的橋面是兩岸最短的距離。木拱橋則似圓弧線;橋面有高低起落。這類橋可能始於漢代;至宋代,尊稱為“虹橋“,因外型恍如天上的彩虹。它雖然是木造的,但承重力很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建有著名的虹橋,跨越當時的汴河。

宋代以後,大型的虹橋已成歷史,但在浙江和福建交接的山區卻見虹橋的延續。這些木拱橋稱“廊橋“,始建於明代。顧名思義,廊橋的橋面好像建有蓋頂的長廊。這一帶的居民認為在山區行走,十分疲累;若遇上風雨,更感辛苦。他們於是在橋上加置檐蓋,讓遊人在橋內休憩。其實這上蓋對木造的橋身產生保護作用,免受風吹雨打。在一些廊橋,還置椅凳供歇息,或設神龕供拜祭,並有圍牆擋風,牆上開窗,可觀賞橋外風景。

  “亭橋”是在橋的中央建置亭子,它的作用與廊橋相似,也是避風雨及遮擋陽光的。遊人可利用亭子的空間,在內觀賞周圍景物。

木材畢竟是不耐用的。古人便想出以堅硬的石材造橋,因此建造了石梁橋和石拱橋,也有混合石梁和石拱兩種結構的橋。這混合式多採用於寬闊的水面,並有船隻航行。

石拱橋是漢代以後的產物。現存的石拱古橋多是明清時候建造的。這類橋與木拱橋不同,可有多孔,大多是半圓拱形的;各孔可高低不同,大小不同,以適合不同類型的船隻在橋下通過。

石梁橋同樣有木梁橋的缺點。石梁只能長至十米,否則容易彎折。石拱橋的跨度可達百米,令百米之內不須建橋墩,令船行無阻。不過,建造石拱需時較長,在建造期間,嚴重阻礙交通。因此,一些地區還是採用壽命較短的木拱橋。

無疑地,在寬闊的水面適宜造石梁橋和石拱橋。古人設法保護這些建設需時和成本昂貴的橋樑。他們認為長期與水接觸的橋墩是最重要的構件,於是為橋墩作出三款設計。一是船形墩,即墩的一端是尖的,另一端是方的;將尖的一端迎向水流,使流水一分為二,迅速向兩旁流過。二是梭形墩,即墩的兩端均尖形;這款式適用於跨海的大橋;為應付急速水流及潮水漲落,墩的兩端均須迎水,儘量把水分流。三是鐵角的船形墩;石墩是前尖後方;墩前包嵌三角形鐵柱;當冬天河上的冰塊沖向橋墩,碰撞墩的鐵角後便解體粉碎,隨水散開,流去下游。總之,這三款橋墩設計無非將水流分導,避開衝擊,而非強硬去堵截洪水。


實際上,橋的形式取決於地形。當河岸兩邊缺乏廣闊平地,古人便想出建“八字橋”。八字橋的兩端和橋心不是同一直線的。橋心橫跨河流,河岸兩邊的橋均同一方向斜上橋面,它們雖不完全平行,但兩者是對立的,呈“八字”形狀。

另一例子是“索橋”。在水深流急的水面,難於建造橋墩。因此,索橋便大派用場。古人利用繩索橫拉在河的兩岸,然後沿懸起的索過河。最先出現的是沒有橋面的獨索橋,後來造出多索橋,便可鋪上木板橋面。索可由竹、藤或鐵造成。竹索是將竹竿壓平,然後絞成繩狀;它的硬度有如鐵索。竹索橋和藤索橋出現較早,並流行於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區。

漢代已普遍用鐵索造橋。鐵索即鐵鏈,它以很多鐵環聯接而成。鐵索橋採用多根鐵鏈,並以木板鋪造橋面。

索橋還可活用於形勢險要的山區。遊人可沿索橋越過急流和高崖。在安全程度上,索橋不及梁橋和拱橋。遊人在索橋上走動時,橋面常時搖晃,令人不能穩步。


“浮橋”多是臨時搭建的。據記載,周代已出現浮橋。早期的浮橋稱“舟梁”,利用繩索把多艘船隻串連,排成直線,並固定繩索的兩端在岸邊,船隻上面鋪橋板。古代戰爭時,往往造浮橋,給兵馬過河。

若只以一道繩索連接所有浮橋的船,而船本身沒有錨固定在河底,船身便可能在急流衝擊下不能保持原位,一些船隻因而向下游轉彎,把部份橋身變為曲形,這種情況稱“曲浮橋”。若有錨固定了船隻,橋身則不易受急流影響而擺動,仍維持直線,這叫做“直浮橋”。當然直浮橋比較安全。

顯然船充當了浮橋的橋墩。此外,能浮於水面的東西如竹木筏、羊皮囊、戰車的木輪,以及小口大腹的陶瓶皆可作橋墩的用途。

除作為交通孔道外,古人還把橋視為遊覽的設施。不同的橋式表現不同的特色。平直的梁橋離水面最近,遊人宜在橋上觀賞水中近景。拱橋離水面最高,宜在橋上觀賞遠景,而橋身的線條優美,恰如藝術品。亭橋上的亭子可作為觀景的據點。廊橋把橋兩邊的景色分開,給遊人不同的感覺。索橋和浮橋則可擺動,予遊人刺激的動感,宜置於假山假水的人造環境。

若從傳統信仰來看,橋可助改善風水。在筆直的河道,水流急速,帶來煞氣;建橋在河上,可將直沖的煞氣化開,趨吉避凶。在蜿蜒的河道,水流於彎位處減速,在這裏建橋能把水氣和人氣匯聚,做成生氣勃勃。因此關係,古人認為修造橋樑是美德。在現實生活,這工作乃促進交通。在精神生活,這行為屬行善積福。

橋是那般重要,古人也希望借助神的力量去保護橋,好讓行人安全過橋。所以橋的欄杆每每雕有神龍、瑞獅、聖牛和祥雲等飾物。龍充滿活力,獅是萬獸之王,二者可給人治惡驅邪。牛因耕田而屬“土”,“土”能剋“水”,所以牛可鎮服水怪。祥雲代表天界,可賜福人間。

人間的牛郎與天界的織女結成夫婦。不幸,織女被抓回天宮,牛郎追上天空,但為波濤洶湧的“銀河”所隔,迫與織女分離。喜鵲受這愛情感動,於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晚上,共集銀河,用鵲身構成一道橋樑,讓牛郎織女在這“鵲橋”相聚,以解相思之苦。鵲橋於是成為中國人渴求的名橋。

人去世後,受審於地府,然後無奈地經過“奈河橋”,輪迴往生下一世。奈河橋是令中國人驚恐的名橋。眾生天天走過奈河橋,從地府去到人間。情人每年一次去赴鵲橋,由人間走往天上。一是相去凡塵,一是相匯淨土,二橋奈何還帶給人們一點生機的希望。

橋讓人們跨越江河和崖壁。因此,古人相信當遇到困境和風險的時候,只要有橋就解決了。

一些人卻不自量力,不依正途,不上橋走路,而自尋捷徑,逞強犯險,終遭山難水劫,自食其果。

人貴自知。自知不足,便勤加學習,恍如修橋鋪路,去打開通道,終可走出出路,登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