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走到河邊,從河水裏去看自己容貌。後來把水貯放於容器,這樣就可以在家裏看到自己了。不過所見到的只是自己的臉,難從容器的水面觀看全身。這容器通常是陶造的,稱為“臉盆”。實際上,臉盆有兩個功能;一是從水盆中看己臉,二是以盆中水洗臉。
到了商代,混合銅和錫的冶鑄技術已趨成熟,這合金叫做“青銅”。當時便製作了不同造型、不同紋飾和不同功能的精美青銅器。這些器物大致分食器、酒器和盛水器。
發展至周代,在青銅的盛水器中,出現了臉盆,稱為“鑑”。鑑不是用來洗臉的,它單純用作照臉,也就是原始的“鏡”了。
根據考古發現,早於商代已鑄造圓形的青銅鏡,利用光投射在青銅的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形像。但鏡延至戰國時代才流行起來。若將鏡和鑑來比較,顯然鏡的使用更方便,反映的效果更清晰。
古代銅鏡分正、背兩面。鏡的正面是素身平面,沒有任何紋飾。背面的中央有鈕,方便繫繩持鏡,在鏡背的其他地方則加上紋飾。鏡子的造型和背面紋飾是因時代而轉變的,做成不同的時代特色。這做法使原來是生活用品的鏡子,同時成為出色的藝術品。
戰國時代的鏡子輕巧薄身。鏡背有微凸的圓形邊緣;背面的中央置鈕座,座上是半環形的鈕;邊緣與鈕座之間的鏡背充滿紋飾,主體圖案主要是夔龍。龍身蟠曲,動作翻騰。多條龍互相纏繞,形狀並不寫實,只能辨出龍首。在後期的戰國銅鏡,龍首也不見了,只見象徵龍體的彎線和曲線,縱橫交錯。在一些鏡中,甚至演變成幾何圖紋,狀似“山字”、菱形、英文“T”字。這些紋飾反映當時人們對雲、雨、雷、電等天象的崇拜,把這些自然現象形象化,變為雲龍和飛鳳,去美化經常接觸的鏡子,展示他們對神秘天象的幻想。
西漢銅鏡脫離戰國時代的特色。鏡身變得厚重。在鏡背方面,凸起的邊緣加闊了;一些形狀起了變化,它們不是圓形的,而多是一個接一個的弧形,稱“連弧紋”,形狀就如散發光芒的太陽。中央的鏡鈕也改成半球形,球形鈕有用來穿繩的孔。紋飾亦與前代不同,由嚴謹細密的風格化為簡約樸實的構圖。蟠曲交錯的抽象龍紋減少了,而以四個凸起的圓乳釘為主紋。通常以連弧紋圍繞半球形的鈕,也是象徵光芒;一些還在外加上一圈捲雲紋。這些乳釘、弧紋、雲紋等便構成一幅星空幻象。
鏡子需要光才能映出物象。古人認為光來自天上;沒有日、月、星辰,天上便沒有光華。所以將天體設計在鏡背,寓意鏡子能接上天上的光,發揮映像的功能。眾星是圓的。因此,鏡子也以圓形為主。象徵這些天體。
戰國的鏡子以天象化身的龍鳳作為人們的保護神。到了漢代,鏡子的紋飾展示保護神再不局限於龍鳳,而升級至日、月、星等天體,將天體人格化,變身為神,保佑人間。
自西漢開始,鏡背上還鑄有銘文。這些文字分一或兩組不等,皆表達美滿生活的訴求。例如“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及“見日之光,美人在旁”,均抒發男女愛慕的情懷。又如“長宜子孫”、“家常富貴”、“壽如金石”等皆屬祝福語,把日常實用的鏡子視為終生幸福的吉物。
東漢流行“六博”棋藝。當時鏡子竟以“六博”的棋盤作圖案,叫做“規矩紋”,或借用英文而稱“TLV紋”。在TLV紋的周圍則飾有“四神”或“四靈”,即保護東、南、西、北等四方的神靈,祂們是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蛇騎龜的形像)。其實“四神”是指分佈四個星域的天體。當然,東漢鏡子不會缺少寓意吉祥的銘文,還增加了這些語句的長度。
東漢後期,社會動盪,百姓在前路茫茫的情況下,唯求眾星保佑,於是神仙信仰通行全國,終催生了影響中國文化二千年的道教。
南北朝是中國的黑暗時代,戰亂頻仍,經濟崩潰,生活困苦。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教人清心寡慾,脫離苦海,令佛學思想愈受歡迎,淩駕了道教的神仙崇拜。這時候的鏡子雖因循漢代模式,但明顯地增加了佛像作為裝飾。
步入繁榮的唐代,佛道二教深入民心。鏡子的紋飾仍保存龍、鳳、獅等神聖動物,但卻不像前代,反過來沒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由於社會安定,人們不須只顧生計,而可以出外郊遊,留意周圍的生態和環境,所以唐代的鏡子多鑄有花卉、飛鳥、遊魚、果實等自然景物。這些紋飾當然蘊含一些吉祥寓意,但無可置疑,它們是生活上常見的東西,另有一番情趣。相對地,吉祥的銘文在唐鏡少見了。
除紋飾外,唐鏡的造型同樣是多元化的,當中出現較特別的形狀如方形、葵花形和菱花形,還造出很大的圓形鏡子。
在構圖方面,花卉、飛鳥或動物在唐鏡裏通常是一雙的,兩者相對。這形式是受波斯(今伊朗、伊拉克)藝術所影響。唐代流行對稱式的構圖藝術,原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宋代鏡子承襲唐代傳統,當中帶柄的鏡增多了。創新的造型是長方形、鐘形、鼎形、八卦形,以及盾形。在紋飾方面,恢復對吉祥題材的需求,表達更多道教故事和民間傳說,並輔以銘文。
宋代已發展了高身家具,鏡子也被安放在化妝枱上的鏡台,不像前代須執穿鈕的繩持鏡。所以鏡背的作用不重要了,不須注重裝飾,甚至素面無紋。因此關係,宋鏡的工藝水平開始衰落。不過,一些鏡子卻鑄上地方名字或商標字號,另有特色,這是宋以前的鏡子所沒有的。
金代政府對銅嚴加管制,做成鏡子一律是官鑄的,然後賣給民間。這時期的鏡子大多仿效唐風,沒有創意。
元代佛教盛行全國,鏡子又復現佛像、獅子、蓮花等與宗教有關的題材。
明清的鏡子只重實用,不重裝飾,缺乏華美素質。況且明末清初傳入西方的玻璃鏡,其映像的質素遠勝中國的傳統鏡子。到了這時候,沿用了二千多年的銅鏡再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鏡子能照出人臉。根據中國民間信仰,它還可照出鬼樣。若利用鏡子作為法器,便可見鬼捉鬼,見病治病,發揮去惡鎮邪的作用。一些人還相信從鏡中可找出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因此,鏡子亦是照妖鏡和水晶球,常常用作改善風水的工具。
古代曾流行一個故事。陳朝的駙馬預知因戰亂會與公主分離,他遂將鏡子一分為二,各持半鏡,盼他日兩半鏡復合。果然二人離後再聚,成為“破鏡重圓”的佳話。
此外,古時審判罪犯的大堂常掛起“明鏡高懸”的牌匾,要求審判官員能心如澄明的鏡子,細查案件,是真便真,是假便假,把真相顯露出來,絕無冤情。
凡此寓意和功能,中國人認為鏡子能為人們的愛情、事業和健康帶來這麼多幫助。
樣子好看的人喜歡照鏡,但世上太多不想照鏡的人,因為他們覺得樣子不美。其實不管美或醜,我們不可能不照鏡子。面對鏡子相等於面對現實。我們可利用鏡子去整理儀容,改善模樣。正如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儘量在現實情況中,找出可行的方法。若能持這態度,便會相信人是可以去醜的,事亦可由難變易,這樣就不難過平靜生活的了。